定西:种出好药材 生产好药品

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被誉为“中国药都”,今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复定西市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甘肃省如何利用这些中医药产业领域的金字招牌,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6月26日至6月27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邀请媒体记者走进定西渭源、陇西,下田间、进工厂,实地采访了解全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和特色亮点,以中医药大市定西为样本,探寻甘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密码。

  走进渭源太白山下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化种植基地,当归长势旺盛,放眼望去农田郁郁葱葱,充满生命力。好山好水是甘肃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资源,太白山下绿意盎然,流水潺潺,良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高品质中药材。

  让好药材卖个好价钱,渭源县会川镇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溯源体系”,在产业基地安装摄像头3个,实现产业基地病虫害在线监测、实时防治,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科技化水平,通过绿色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基地中药材实现可溯源,有力提升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会川镇德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鹏程表示,他们合作社专攻有机当归种植,全程质量可追溯,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受到市场广泛好评。

  陇西有“千年药乡”和“中国药都”之美称,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素有“药到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才优”的说法。走进陇西首阳镇禄家门村标准化黄芪种植基地,从育苗到种植,再到采收都有严格的流程,只为生产出高品质的黄芪,为陇药质量代言。

  定西海拔适宜、光照充分,气候温凉、雨水合节,最佳的适种条件孕育了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白条党参等多种道地药材,其有效成分含量远超药典标准,因品质上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把好种植关,种出好药材是定西广大群众的广泛共识,也是定西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用高品质的中药材为陇药代言,定西干而不燥、凉而不阴,特别适合大宗中药材仓储交易。目前,定西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130万吨,年交易量突破145万吨、交易额270亿元。储好药,也让定西的中草药质量得到保障,受到全国广泛认可。

  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就依托陇西干而不燥、凉而不阴的气候条件,建有总面积560平方米的长、中、短期中草药种质资源库,库容量可达到6万份。目前,种质库保存种质312种5664份,以植物实体形式保存412种4300多份,以活体形式常年种植123个品种,并建立120种常种中药材的DNA条形码数据库,为中药草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甘肃佛慈红日药业有限公司位于渭源县工业园区,由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专业生产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主要特色产品有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柴胡、甘草、羌活、半夏等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带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销售、检测检验和中药康养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省级龙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开发陇药新产品,研发中药新药以及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色植物资源(植物类)化妆品等中药健康产品,推动当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陇西县规划建设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投入3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入驻国药集团、广药集团、琛蓝生物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9家,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5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各类保健产品26个,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5万吨,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目前,定西市已建成陇西、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5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引进中国中药控股、广药集团、天士力控股等知名药企落户,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103户,年加工产值90亿元,拥有药品批号338个,培育形成了以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生物制药、康养保健等为主的产业链条,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54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