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陆军:关于提升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以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为例

2024-06-21 19:29 来源:甘肃法治报

关于提升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以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为例

□ 陆军

  摘 要: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地震致使积石山县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14个社区受灾,涉及群众23.89万人。地震造成甘肃117人遇难、784人受伤,成灾面积达449.74万平方米。本文以此次地震救援为例,结合工作实践与思考,提出大震巨灾应急救援的思路举措,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地震救援中高效履行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职责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大震巨灾应急救援实践思考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省消防救援总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在国务院和甘肃省两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指挥下,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科学指导下,迅速启动一级响应,聚全队之力、举全队精锐,调派全省16个支队1132人、236辆消防车高效圆满完成了地震救援救灾各项任务。

  在此次地震救援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各类重大风险挑战。结合此次救援和工作实践,笔者总结,面对大震巨灾,要牢树“一个理念”、控好“三个阶段”、体悟“三力五感”、聚焦“三个目标”、把准“四个关键”,不断理解把握救援规律,锤炼提升救援能力。

  一、思想认识要牢树“一个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与担当。“两个至上”既是实现新时代应急救援事业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的“高线”,也是我们履行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职责的“基线”。

  (一)“两个至上”是指导应急救援事业发展的价值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宗旨意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价值理念。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应急救援事业要发展,其永恒不变的宗旨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要求我们要将“两个至上”作为应急救援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价值遵循和基本立场,深刻领悟“两个至上”的丰富内涵,自觉遵循“两个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特别要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二)“两个至上”是提升应急救援核心能力的基本要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是锤炼过硬能力素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两个至上”作为应急救援核心能力提升的终极价值依归,自觉把保民平安作为最大政绩、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整合一切资源、尽最大努力做好提质强能各项工作。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聚焦规划引领、救援力量、物资保障等多点发力,强化资源整合、要素集合,破解当前队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专业救援队伍的规模、结构、布局,促进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提升,真正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全面锻造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要在大震巨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将“两个至上”作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落实在每一次行动中,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履职尽责,努力在破解大震巨灾这种“防不胜防”的问题上久久为功,为人民群众筑牢固若金汤的“安全堤坝”。

  (三)“两个至上”是检验重大任务完成质效的重要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能否始终坚持“两个至上”,做到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是检验应急救援工作质效的重要标尺。这鞭策和激励我们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始终保持夙兴夜寐、枕戈待旦的工作状态,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在积石山地震救援中,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累计营救被困人员67人、疏散群众820人,搭建帐篷4300顶、排危除险643处、搬运发放物资900余吨,摸排受灾户3360家,勘察危房1949间,排除地质灾害隐患点439处,清除废墟1万余立方米,开展助民服务2.6万余次,组织安置点防火巡查2.4万余次,配备更换灭火器2.1万余具、一氧化碳报警器1.7万余个。救援救灾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和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二、宏观层面要把控好“三个阶段”

  地震具有突发性,事发突然、难以预料,但实际上也会经历一个从孕育潜伏、爆发持续到衰减平息的过程,形成完整的“生命周期”。据此,应将地震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大阶段,对应“无急先应”“有急能应”“应而能进”三大任务。

  (一)事前“无急先应、未病先防”,注重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要健全现代化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围绕风险信息感知、情景构建、风险服务等关键环节,强化地震重点危险区、大中城市和城市群、乡镇房屋设施、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以及海洋等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形势和任务变化,加强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救援实战、装备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成套装备研制,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和成果集成转化。要运用基于“情景—任务—能力”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实现预案编制从基于模板的模式向基于风险情景的模式转变。要加强场景更具逼真性,任务更具挑战性的实战演练,只设腹案、不排脚本,临机导调、多练少演,在演练中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近年来,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针对全省地震灾害多发频发实际,优化重组地震救援专业队,建立省内及周边4.0级以上、国内5.0级以上地震“逢震必练”机制,常态化开展地震救援拉动演练和能力测评,特别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的甘肃张掖“应急使命·2022”以及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的“陇原砺剑·2023”抗震救灾实战演习等系列重大演训任务中,坚持主责主力主战,不断摔打队伍、锤炼能力、磨合机制,练兵成效在积石山地震救援救灾中得到检验。

  (二)事中“有急能应、有灾善救”,果断决策部署,做到精准施救

  在我国多次抗震救灾实践中,“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现象普遍,这对应急救援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灾难损失公式:“灾难损失=强度×脆弱性×集中性÷应急响应能力”可以看出,灾难损失首先与灾难强度、脆弱性、暴露在灾害下的人财物的集中程度成正比,与应急响应能力成反比,救援队伍反应越快、水平越高,灾害损失就能够有效降低。但是在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应急决策权力与责任之间呈现倒挂的状态:距离事件发生点远、对情况不了解的中高层拥有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资源,而距离最近、情况最熟悉的一线却拥有更小的权力、更少的资源。纠治这一问题,就要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出决策,改变凡事层级上报、层级批示的情况,建立起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架构,充分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第一响应者”的作用,缩短决策链条,精简决策程序,提升救援效能。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快速反应、闻令而动,参

  战指战员全力以赴、全时作战,在震后12个小时内完成全部人员搜救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省消防救援总队全勤指挥部赶赴震中途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命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为前方现场救援总指挥,统一调度部署解放军、武警、森林消防、消防救援队伍救援任务,有效打通了各支救援力量之间的指挥壁垒,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统筹协调、队伍专业指挥”工作模式,发挥了消防救援队伍主调主战作用,确保了决策和救援质量。

  (三)事后“应而能进、有失有得”,支持灾后重建,做好学习总结

  事后阶段的任务是“愈后防复”,尽快恢复“健康状态”。在此阶段,工作重点是做好灾后恢复与重建,回归正常生产、生活状态。应急救援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避免“虎头蛇尾”,在应急处置时轰轰烈烈、总结复盘时寂寂无声。灾害事故处置完毕后,要及时客观开展调查,系统总结反思,强化举一反三。应急管理“6个月改革原理”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有6个月的时间,可供人们开展适合应对灾难需要的改革。这些改革在灾难没有发生时很难推动;在事件结束6个月之后,再想推动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为此,应急救援工作应该紧紧抓住6个月宝贵的“机会窗口”,既要全力支持灾后重建工作,也要比平时更加密集、更加刻苦、更加有效地学习,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在积石山地震完成人员搜救任务后,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调整部署,将重心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救助,将救援力量部署到3个乡镇、27个行政村、175个安置点开展救灾帐篷搭建、物资搬运发放等为民服务工作。同步跟进开展防火监督,下发《板房集中安置点平面布置消防安全要点》《安置点临时集中充电设施建设提示》等指导性意见,建立微型消防站235个,24小时不间断防火巡查,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培训,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三、领导决策要体悟“三力五感”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驾驭风险本领”是考核领导班子“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考察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的政治能力、专业素养和组织领导能力等情况。提升救援现场的“领导能力”,要注重“三力五感”的强化培养。

  (一)战局研判能力

  研判包括“研”和“判”两部分,“研”即研究分析摸情况,“判”即判断认定下结论。既看到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等客观损失,也看到事件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媒体影响等主观损失;既看到事件产生的原生效应,也看到事件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衍生后果;既看到事件对核心区产生的影响,也看到事件可能对波及区和外围区造成的危害;既要考虑事件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影响和损失,还得考虑事件在较长时间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二)危局应对能力

  灾害事故特别是大震巨灾现场情况往往错综复杂,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趋势、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在第一时间都难以确定,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决策者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越是事态紧急,情况不明,越要稳住阵脚,保持冷静。决策者必须举重若轻,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快速准确研判事态,在此基础上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要杜绝领导冒进决策,避免加剧现场的混乱程度,增加错判误判的几率,从指挥决策源头规避不必要的次生、衍生危害。

  (三)主动塑局能力

  要从实战、舆论、心理、环境等多领域掌握灾害事故的特点、主动出招让战斗向有利态势发展。重点在于顺畅指挥机制,厘清职责界限、理顺联合程序、统筹矛盾攻坚,运筹各类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实现快速塑局控局目的。要完善党领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指挥机制,成立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综合救援领导小组,依托现代化的指挥系统,联通政府、消防救援、军队、武警和社会救援力量,并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协同配合、高效履职。

  (四)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相对于传统作战样式所强调的人员、装备、机动力等要素,要更加注重态势感知、灾情分析、信息流转和集群控制等能力。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应急救援形态的发展变化需要,把握智能化作战指挥发展方向和时代脉搏,以数据资源为基础,掌控算法优势,搞好多域融合,夺取信息、认知、决策和行动等领域制高点,运用智能化指挥手段、指挥系统,在信息化智能化要求下的应急救援行动中主动作为、主导作战,实施正确的决策和指挥,确保战斗的胜利。

  (五)立体全景的画面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定下正确的决心、实施正确灵活的指挥,脑海里必须有战斗的整体画像、全局轮廓。要运用抽象思维,将现场态势各要素综合起来,形成对应急救援利弊总体态势的综合认识。要运用形象思维配合抽象思维,将地图上的二维情况形成三维空间立体直观的画面,并根据灾害事故特点规律,预测设想灾情发展,加上时间维度,形成各种可能的救援态势四维景象,在脑中营造出作战进程清晰完整、立体全景的画面,以便作战筹划与指挥。

  (六)因灾制宜的对手感

  “兵无常形、水无常态”,在应急救援现场,没有一套完全适用所有灾害事故环境的战法,任何战法都有其特定性,都是随着灾情特点、发展规律而变化的。在新形势下,要防止闭门造车,从战争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因敌而设、因敌而变、因敌制胜”。要针对不同灾害事故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持续跟踪研究分析不同作战环境,在对灾害特点、救援风险、战斗构想精准掌握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有的放矢设计战术战法,正确指挥作战行动。

  (七)运用之妙的艺术感

  指挥艺术,是在指挥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殊才能。指挥艺术的实质是要富有创造性,在作战指挥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克服思维定式,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迅速捕捉洞察灾害事故态势,快速、科学、准确决策。在进行事态研判时,要坚持左右脑均衡思维,既要用好左脑,讲理性、讲逻辑,善于按部就班,就事论事,利用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也要开动右脑,讲感性、讲直觉,善于脑洞大开,异想天开,利用非常规思维进行拓展。

  (八)恰如其分的节奏感

  控制应急救援战斗节奏,是指挥作战的重要内容,是达成作战目的的有效手段。应急救援往往重视“兵贵神速”,但不顾灾害事故实际一味求快,往往适得其反。在作战指挥中,要根据作战情况,围绕作战发展进程,对灭火救援行动、作战强度速度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保持作战主动,牢牢掌控局势。要着眼全局,灵活调度指挥强度、频度,主导控制战斗节奏,该进则进、该停则停,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在恰当的时刻出现在恰当的地点,做到把握分寸、游刃有余。

  四、指挥调度要实现“三个目标”

  指挥调度体系作为整体救援行动的“大脑中枢”和“神经系统”,对于救援效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应对大震巨灾特别是高原高寒、戈壁深山等极端环境条件考验时,有效攻克指挥调度难题尤为关键。

  (一)做到从“调得快”到“智能部署”成效初显

  需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增强对感知获取多维信息数据的自动分析功能和对现实信息数据与历史信息数据的自动比对碰撞功能,实现信息数据在时间空间、人员装备等维度的拓展关联。根据救援行动历史数据和灾害事故等级,分级分类设置所需投入的力量规模、行动措施、处置要点等,建立相应的救援行动模型数据库,一旦发生特定警情,一键启动预案,实时掌握力量、资源等分布状况,自动推送行动首选、备选方案,同时植入相应的人工干预,增强对调度指挥的辅助成效。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4分钟,地震机器人产出了首份速报参数,自动测定震级和震中位置;13分钟后产出正式测定,公布了速报参数、热力人口、震中海拔、附近乡镇、周边县城等参考信息。

  通过解读速报信息和气象数据,参考积石山县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结构类型和建成时间,省消防救援总队研判认为县城建成区框架结构建筑未发生结构性坍塌,人员埋压集中在砖混、砖木结构等抗震性能差的村社居民自建房连片区域。事后来看,总队生成的灾情速写与实际受灾情况基本吻合,为快速力量调动提供可靠依据。

  (二)做到从“呼得通”到“信息畅达”全面实现

  应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专业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灾害事故发生后,社会单位保“面”,应急部门保“点”,协同打通链路,迅速部署各类信息采集终端及通信终端,搭建“通信枢纽、现场指挥、伴随保障”三位一体的应急通信体系,保障通信畅通。要推进建设稳定可靠的指挥信息网、天地联动的卫星通信网、高效灵活的宽窄带无线自组网,形成“全面融合、空天地一体、全程贯通、韧性抗毁、随遇接入、按需服务”的应急通信网络,逐步实现各类环境条件下“信息畅达”的目标。

  积石山地震灾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下设11个工作组,涉及31个部门、省州县三级。省消防救援总队应急通信保障分队依托指挥方舱建立省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联系开设4部红机电话,采取公专结合、卫星应急的“一主多备”模式,预设安全冗余、确保万无一失,纵向贯通国家、省、市、救援现场4个层级,横向互联20余家省级成员单位,累计保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调度10余次,构建起多级融合、一体协同的指挥通信体系。

  (三)做到从“看得见”到“全域感知”实景呈现

  大震巨灾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不仅要有“顺风耳”,还要有“千里眼”。要能够直观监测灾害事故具体点位和态势、道路交通、力量资源分布调配、一线行动进展等情况,还要具备时间、空间、属性等多维关联和数据、图像、视频等可视化展示的能力。要充分应用自组网、无人机挂载中继、浮空平台等技术建立全域覆盖网络,确保可视化设备“整合上图”关键作用的发挥。要通过视频感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卫星感知等方式,实现应急处置动态数据采集汇聚,提高对救援现场的感知和掌控能力。

  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中,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后方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利用历史卫星影像截图绘制首张救援力量部署图,调用灾区小比例尺精确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人口公里网格分布图以及桥梁隧道、水库、学校、重点企业和危险源分布图。同步协调调用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高清卫星影像修正分析,准确掌握受灾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分布和占比,叠加中国铁塔人口实时热力数据,迅速确定搜救重点区域,按照任务量匹配救援力量,为高效救援提供了“可视化”信息支撑。

  五、救援现场要把准“四个关键”

  大震巨灾发生后,现场处置是核心,要聚焦关键环节,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确保最大限度保护和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救援救灾要集约高效

  大震巨灾救援,要依据态势研判,评估救援力量的总体需求,第一时间一次性调足救援队伍。要结合灾害事故特点,优化救援力量构成,合理编组分工。要做好梯次部署,将重点攻坚力量放在核心圈,增援力量做好接替轮换,外围力量提供保障支援,真正做到一线精、二线强、三线足。要强化区域之间力量的整体联动,加强灾情协同应对,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地方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其他社会力量为辅助,做到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积石山地震救援中,消防救援力量采取人工搜索、仪器搜索与犬搜索“三重确认”方式,开展网格化搜索定位,营救模组分点分组、交替轮换开展移除、破拆、顶撑作业,救助转移被困群众。作业完成后,各支队交换任务区再次开展搜索,形成补位扫盲、确保不漏一人。12小时内完成了重灾区大河家镇108个村民小组、近52平方千米的搜救任务。

  (二)要素保障要全面周到

  救援人员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棉被、有临时住处,以及卫生防疫、消防隐患排查、次生地质灾害防范“五有三防”是应急救援最基本的保障要求。积石山夜间最低气温处于-15℃~-11℃区间,全天0℃以上时间不足7小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总队分点建立13处宿营区,协调市电接入,调集10类76辆战勤保障车辆实施“十车联保”,多点配送主副食3000余箱,调集应急食品1515件,配发防寒物资4450件套,设置简易卫生间、洗漱池,为指战员提供食宿基础保障。协调5个厂家成立维修组,排除车辆装备故障隐患210余处。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卫勤巡诊和心理健康疏导,及时发放各类药品、开展营地防疫消杀。第一时间下达《政治动员令》,组织向灾区捐款82.52万元,批准6人“火线入党”,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习俗、为民服务和职业使命等遂行政治教育,全方位为长时间救援救灾提供坚实支撑。

  (三)安全管控要严谨细致

  要全过程、全要素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实施动态评估,密切关注发展态势、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做好事态扩大的应对准备。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余震威胁时,一线指挥员要果断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避免人未救到却发生新的伤亡。救援结束后,要及时清点人员,制定归建计划,有序组织队伍安全撤离。省消防救援总队制定并严格落实地震救援安全行动要则,对现场人员管理、安全提示、紧急联络作出了明确规定。按照分级、分队负责的原则,明确指挥长为现场救援行动安全第一责任人,各支救援队伍指挥员为本队安全第一责任人。具体行动中,每支队伍设立安全官,负责救援过程安全管理,救援现场设置安全员、观察哨,督促安全措施在一线落地落实。严格战时纪律,明确人员、车辆、着装、言行、保密等纪律要求,大力开展政治监督、风纪纠察,保持队伍集中统一、安全稳定。

  (四)舆情信息要因势利导

  面对救援现场的大量信息,要通过指挥部下设的综合信息组收集汇总,统一归口,及时上报,避免口径不一、数据混乱,影响上级指挥决策。省消防救援总队积极发声回应社会关切,震后1小时内,新闻《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消防救援队伍紧急集结出动》成为此次地震救援的首发报道。主动参与政府新闻发布会,与央视联合开展现场直播11场次,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30分》等栏目持续报道救援行动。先后推出《生命至上,昼夜不停,消防橙一直在》等新闻特写,30余次登上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热搜,全网阅读量超5亿次。有速度、有热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宣传工作不仅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切、展现了队伍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光辉形象,也引导了舆情舆论的走向。

  大震巨灾应急救援既需要科学研判形势,做好战略谋划,又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普及本)[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09-01.

  [2]刘铁民.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基于“情景﹣任务﹣能力”应急预案编制技术研究之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4.

  [3]钟开斌.应急管理十二讲[M].人民出版社,2021,7:108-111.

  [4]闪淳昌.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G].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处置和舆情应对——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成果汇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11:35-54.

  作者简介:陆军(1969—)男,江苏张家港人,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应急管理部灭火救援专家,中国消防协会灭火救援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客座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急救援指挥、训练管理工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