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渭源“受降台、灞陵桥”——明灭元之战的一段烽烟往事

2024-06-13 09:18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渭源“受降台、灞陵桥”——明灭元之战的一段烽烟往事

受降台

灞陵桥

灞陵桥

  这一次,我们去渭源县,寻访受降台和灞陵桥两处古迹,它们见证了明朝驱除残元势力关键性的一次战役。

  在这里,就不得不先提一个关键人物——李思齐,他是元朝著名将领,1369年4月降明。《明史》说,他在“临洮”率众十余万投降,其他史料也多如此记载。但据专家考证,李思齐投降的具体地点就在今渭源庆坪。至今在渭源庆坪以西仍有一台墩,人称受降台,那便是冯胜为接受李思齐投降,举行典礼而筑的,而渭源县城中宛若长虹卧波的灞陵桥也是在这段战事中修建的。

  A 受降台

  1369年4月的一天,在庆坪河边的平川上,大明将军冯胜命军士背山面水筑受降台。看着部将面有戚色、缄默无语,李思齐知道局势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他心情复杂地径直打马出辕门,在明军使者的引领下,来到受降台。

  受降台边,站在两旁的大明将士甲胄鲜亮,注视着不可一世的元之“关中四将”之首李思齐亦步亦趋走向受降台,向早已在台上等候的冯胜献上佩剑并下跪谢罪,山谷中明军发出山呼海啸的呐喊声……

  没有云盘岭斧劈刀削的威势,也没有庆坪堡城围夕阳下留给人慨叹的魅影,它像农人随意摈弃的砖瓦窑一般,孤零零地矗立在庆坪河边的田地中。

  无法想象它的存在,象征着一场血流成河的大战消弭于无形。

  它名唤受降台。这个残存的台墩,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冯胜为接受李思齐的投降特意修建的。

  李思齐是元顺帝时期人,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李思齐逐渐成为豪霸一方的军阀势力,他控制的主要地盘集中在甘肃、陕西两省,成为当时著名的“关中四将”之首。元末,元顺帝调他出关镇压农民起义。当时,李思齐势力强大,其兵力足以与另一元军主帅王保保(蒙古名扩廓帖木儿)抗衡。

  B 战渭源

  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之甥,又是察罕帖木儿之养子,早年跟随舅父东征西战,镇压农民起义,后继承察罕帖木儿领军,战功卓著,被拜为太尉,封河南王,总领天下兵马。由于李思齐嫉妒王保保的成功和地位,不服王保保节制,与他争权夺利,抗命争雄,长期不休。“关中四将”中的其他三将张良臣、孔兴、脱列伯也个个是兵力强盛,骁勇善战,都受李思齐指挥。王保保南侵的兵力完全被他们牵制,于是造成了元朝军事力量极大的内耗,同时也为南方抗元起义军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朱元璋乘机兼并起义军及其他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南方。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师西征,西征军主将为徐达,副将为冯胜。三月,徐、冯率军进驻关中,攻占西安。此时,盘踞关中的李思齐,率其十余万兵力及诸多家眷,匆忙逃往甘肃渭源、临洮。

  四月,徐达、冯胜大军抵达巩昌(今陇西),元巩昌统帅汪庸举城投降。徐达留镇巩昌城,派冯胜率军西攻李思齐。此时,李思齐也离开了临洮府城,领兵东下,来渭源与明军决战。战场在今渭源县路园镇锹甲铺村以西。四月中旬,两军相遇,冯胜近二十万兴盛之师,锐气方涨,怒马突阵;西边,元将李思齐十万余众,困兽犹斗,拼命厮杀。

  结果元军大败,只得退守渭源城。元军拆了渭河桥,加上连遇大雨,渭水暴涨,明军无法涉河攻城。徐达只好连夜组织将士修桥,因水势凶猛,山石、木料等刚落入水中就被巨浪卷走,将士一筹莫展。后徐达采用谋士计:“木笼装石投入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在滔滔渭水之上,终修成一桥。之后,徐达命冯胜过河,绕道临洮截断元军退路,自己亲率大军攻城。李思齐便兵撤关山,退守庆坪,明军紧跟其后,咬定不放。

  就在战事吃紧之际,留守临洮的李思齐部将赵琦并未率军增援,而是“窃妇女宝货,藏匿深山中”。明军乘机南路疾进,翻山越岭,绕道包围,“断思齐后路”。李思齐受困于庆坪的群山峡谷之地,进而无门,退而无路,只有长叹一声,下令全军投降。李思齐所率各部族约二十万众,全部改从汉姓,被编籍于各地。

  C 灞陵桥

  李思齐投降冯胜后的次年,即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明两军在定西沈儿峪展开决战。

  战前,朱元璋明明知道李思齐与王保保之间的仇怨,却派他去劝王保保投降。令李思齐没有想到的是王保保似乎完全放下两人的恩怨,对他礼遇有加,并派骑兵送归。

  快到明军营地时,一名军官忽然对李思齐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物送别。”李思齐拱手答道:“我没有带礼物。”军官对李思齐说:“愿得公一臂。”李思齐知道不能免,遂自断一只手臂交给元军带回。

  李思齐回到明军大营,伤势过重而死。朱元璋在写给他的祭文中故作姿态:“噫!握兵一世,又得善终,亦人之所难。卿能如是,岂不美哉!”

  元顺帝欲依李思齐为长城,挽回倾倒的社稷,却未料此人只知争权内斗,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王保保却英勇顽强,百战不屈,成为元朝最后的忠臣,赢得了朱元璋的极高赞誉,称他是“天下奇男子”。

  徐达、冯胜渭源、定西对李思齐、王保保之战,实是明朝驱逐元朝残余势力退出长城前的最后战役。这两场激战,彻底消灭了当年元朝最为强大的两股支柱力量。

  冯胜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然而,受降台上的主人公冯胜,他的结局比李思齐被朱元璋“借刀杀人”更惨。

  《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据说,冯胜平时在打谷场的地底下埋了许多个大腹小口的瓦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越二年,以蓝党被赐死。其亲戚向朱元璋控告冯胜私埋兵器。因小罪与傅友德、王弼等同为朱元璋所处死,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

  江山换代,世事苍茫。而如今的渭源、定西元明决战的硝烟早息,鼙鼓不闻,但灞陵桥、受降台却保留了下来,供后人评说这一段风云际会的往事。

  为纪念迫降李思齐,徐达根据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将渭水之上明军修建的这座桥梁题名“灞陵桥”,桥上并配以玉石栏杆。它北临古丝路重镇甘肃省渭源城,南对老君山,东眺七圣岭,西望露骨峰,巨龙般的桥身在清源河上凌空飞架,宛如长虹,故有“渭水长虹”之称。此时,这座军事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成为千里渭河上的第一桥梁。风剥雨蚀六百余年的庆坪受降台,也故垒依然,在田野之上,期待有心人的发现……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