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兰州市在黄河干支流交汇段“两河口”“三江口”擘画碧水绿地生态图景

2024-06-05 08:4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原标题:水清河畅风光好 岸绿景美入画来

  我市在黄河干支流交汇段“两河口”“三江口”擘画碧水绿地生态图景

湟水—大通两河交汇处

  开栏的话: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殷殷嘱托,坚定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全面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开展节水行动等方面的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兰州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即日起,本报开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栏,将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展现我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期通过系列报道,传递出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全社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初夏时节,空气清新。步入红古区川海大桥下的大通河、湟水河交汇处的“两河口”和西固区达川镇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交汇处的“三江口”,野鸭结队成群,在舒缓的河水中来回游弋,与河堤沿岸茂盛的树木及远处的山体,构成一幅生动恬静的生态画卷。近年来,“两河口”“三江口”成为兰州的两处网红打卡地。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兰州152公里,共有20多条支流,造就了独特的山水景观带。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责任,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工作思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切实维护黄河水体健康,系统推进黄河兰州段干流、支流高质量发展,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两河口”将成兰州以西“生态客厅”

  日前,记者在川海大桥看到,途经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成片的林地与大通河河水交相辉映。林地间的褐色塑胶廊道依地势铺开,将各种树木、花卉映衬得分外醒目,河水、林地及花卉相得益彰,彰显了红古地质特点和文化特色。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地势较高,不仅可瞰河景点,还可眺望青海民和。成片的树林高耸入云,树尖处还有几个喜鹊窝,不时发出鸣叫。这里,就是近年来赫赫有名的红古“两河口”网红打卡地。

  “近几年,每到夏秋时节,到这里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片区域之前是海石村的河滩地,面积48公顷,左岸原来没有护堤,汛期经常被淹,久而久之变成了盐碱地、烂泥滩、垃圾坑,水生态环境差,防洪防灾压力大。”海石湾镇党委书记张斌如是说。

  近年来,海石湾镇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和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政策机遇,以生态修复治理为牵引,高标准谋划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打通了城市内循环,并依托该项目建了4个口袋公园。同时,对标和美乡村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标准,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海石村滨河路沿线约3800平方米的残垣断壁及裸露土地、陈旧墙面等进行了美化绿化,使村庄沿线整体风貌大幅提升,方便了群众出行。

  张斌表示,海石湾镇将按照“山水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理念,引入湟水河水恢复自然生态,并在湿地内置入亲水栈道,打造整片绿洲,使之成为红古的一片绿岛湿地、兰州以西的自然“生态客厅”和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的“绿色门户”。

  据介绍,该项目治理范围起于湟水河、大通河交汇处向上500米,终点位于城区最东边团结大桥下,总长8公里。项目总投资2.59亿元,分两期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

  “三江口”吸引成群天鹅“安家过冬”

  来到西固区达川镇,青山碧水,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交汇处的“三江口”(三河交汇,当地人把这里称为“三江口”),这里水域宽阔,水流舒缓,水草丰美,野鸭结队成群,在河水中来回游弋;河堤滩涂蔓延,芦苇茂密,沿岸林木、灌木茂盛,林田肥沃,恬静优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冬天会有成群天鹅在这里“落户安家”,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每到冬季,当漫步在“三江口”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就会展现在眼前——十几只白天鹅或游戏于宽阔的水面,或展翅拍打着清澈的水面,或飞翔于碧水蓝天之间……那壮丽的美景、那如诗的画面,吸引着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成为兰州冬日的网红“打卡地”。

  “这几年,来‘三江口’越冬的天鹅逐渐增加,今年就来了22只。”达川镇镇长何永功说,随着天鹅滩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这里,镇上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既保护了母亲河也为游客观赏白天鹅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据介绍,天鹅滩的形成源于黄河的冲刷和河水的侵蚀。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这片土地逐渐形成了壮观的河滩景观。此外,天鹅滩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何永功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达川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大了对天鹅滩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其次对天鹅滩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建成673米长的黄河生态文化廊道和1.5公里的环形路,确保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这里的美景。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兰州沿黄河流域既是全市重要的经济带和生态带,也是文化遗存丰富、生态类型多样、产业门类多元的发展要素聚集区。长期以来,我市为保护治理黄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红古区立足打造两河流域生态秀美品质之城的目标,先后编制《黄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河红古段)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红古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快推进湟水—大通河交汇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加快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带。有序推进湟水河、大通河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构建兰西生态廊道。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红古区协同民和县及时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妥善处理跨界环境污染纠纷,进一步完善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海石湾、窑街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积极推进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了流域系统治理水平,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红古区通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政策,扎实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实施湟水河红古段水污染综合治理、窑街沉陷区生态绿化、湟水河红古段防洪治理等一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构建“两廊三带”一体化生态格局。建成了湟水河红古段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湟水河、大通河入境水质实时进行监测,为水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总投资2.59亿元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已完工,建成护岸、堤顶路、生态隔离带各3.2公里,完成绿化18.6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二期正在加快建设,将新建护岸2.85公里、堤顶路1.08公里,生态廊道4公里及林下活动场地、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建设。湟水流域红古段(团结桥—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滨缓冲带生态修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以夯实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绿色底色。

  全力构建河道生态管护体系

  60多岁的达朝印是达川镇河咀村村民,他每天起床后,都习惯性地要到“三江口”转一转,看看清澈的河水,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整个人觉得有了精气神。

  “我生在黄河岸边,长在黄河岸边,对母亲河的热爱和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达朝印说,看到大家积极参加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他也不能落后,当起了一名志愿者,清理垃圾、投喂天鹅、植树增绿,样样干的带劲儿。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无论海石湾镇还是达川镇,都以“提升水质、改善环境、防范污染”为主线,组建河道专职管理员和专业清理队伍,每日沿河巡查,做到河道养护保洁无空间死角、无时间断层,打造“治、用、保”的河道生态保护管护体系,促进黄河生态指标不断提高,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鸟类迁徙于此,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

  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因地制宜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成为黄河两岸的共识。兰州以“两河口”“三江口”为辐射,点、线、面相结合,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正沿着蜿蜒奔腾的黄河铺展开来。(记者 张万宏 董永前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