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寺台木偶戏,扎根乡土的蜀风秦韵
原标题:康县寺台木偶戏,扎根乡土的蜀风秦韵
寺台木偶演出。本组照片均为 金荣高 摄
在后台排练的各个“角色”
康县寺台乡木脑壳戏出现在晚清,是一位四川艺人带到康县,后由现在的传承人张仲国祖父张森阳跟随学艺并传承而来。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里,经历了高潮、低谷、重生的历程,现在又重新回到山村戏台,深受人们喜爱,2015年以“寺台木偶戏”的名称列入“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康县韵味经久不衰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木脑壳戏开场的锣鼓在康县寺台乡杨湾村文化广场一敲起来,周边的村庄便再也无法恢复平静的气氛,人们三三两两往演出地赶来,性急的顽童们早已围着戏班跑前跑后,好奇地窥看戏箱里那些亮晶晶的饰件儿,而一位老汉望着发散温暖光晕的“戏台”,怔怔出神,好像心头有种很亲切的记忆被唤醒了。
所谓“戏台”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在一幢楼房的白墙上,贴上薄薄的一方布景纸,丹柱雕楹、隔扇槛窗那种富丽堂皇的意味一下子就有了。那些一米高的木偶,起初只是随意摆放在墙角,虽然身上蒙着镂金错彩的戏装,给人的感觉却没有生命力。但演出一开始,在传承人张仲国、张仲贵手里一操纵,再配上他们高昂激越的唱腔和乐队强烈急促的伴奏,木偶就忽然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在演出过程中,这些木偶担水换肩、耍纱帽、脱衣服、耍梢子、耍靴子、吹胡子等动作一板一眼,宛若真人,观众齐声叫好。
虽然在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名称是寺台木偶戏,但当地人还是喜欢称它为木脑壳戏,甚至在民间有“喝酒要喝二脑壳(康县当地用土法酿制的苞谷酒),看戏要看木脑壳”的俚语。他们将精神需求——木偶戏与物质需求看得同等重要,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寺台木偶戏所使用的是一种杖头木偶,这种木偶的制作形式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的高差很大,从8寸至一人高不等。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为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
这种杖头木偶在许多地区都有流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称谓也有所不同,兰州人把它称作“耍杆子”,四川的叫法是“木脑壳戏”,到了广东,它变成了“托戏”。各地木偶头的造型、脸谱、装饰和雕刻工艺及演出风格也结合了传统戏曲剧种以及唱腔,各有特色。
2.角色众多秦韵悠长
康县人对于木偶戏的叫法虽然和四川完全一样,但它的演出形式却又与秦腔密不可分,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演出间隙,张仲国给记者展示了木脑壳戏中木偶的秘密。
一件木脑壳主要由头部、杖杆、水衣、服装、盔帽、假须等组合而成,大者高度约有1米,小的高度约80厘米。从造型到服饰,感觉它们都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张仲国说,单是木偶头,就要讲究生旦净末丑的造型,经雕塑、打漆、粉彩、描绘、植须、梳头等多道复杂工序完成。
寺台的“木脑壳”不同于其他木偶的是它的材质,是由传承人用寺台本地的梧桐木雕刻制作而成。它的头颅部分由前后两瓣合成,内部挖空,眼睛大多安装弦轴,或上下闪动,或左顾右盼。部分木偶的嘴部能张合,舌能伸缩,面部均由油漆彩绘。
“木脑壳”中,有几个还是张仲国的家传旧物,可以看出,制作它们的民间工匠手下有相当高的写实技巧,有把握人物典型特征的能力,他们并非照搬自然生活中的人物,而往往用理想化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刻画出了各种戏剧人物形象。
寺台的木脑壳戏为什么和秦腔结合起来?张仲国说,在本地,人们最喜爱的戏曲就是秦腔。正如一篇文章中有人这样说:“人们可能日常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登上舞台,或者戏迷票友交流,都是用着‘秦始皇的语言’。”
寺台木脑壳戏的演出曲目更多从秦腔里来,唱腔也是以秦腔为主,对白以陕西方言为标准,但有时也夹杂了康北的地域方言,演唱所用的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皮鼓、干鼓、摔板、梆子、银锣、墨管、海笛、木琴等。角色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武旦、媒旦,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丑等等。
脸谱有一头专用的,如“包公”“王彦璋”等;有一头多用的,如演大白脸的“曹操”头像,还可以演“秦桧”一类的人物。还有一种特殊的双面人头像,一面是如花似玉的小旦,一面是青面獠牙的恶魔,如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可作瞬间人妖之变,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了不少魔幻色彩。
“生”“旦”角色虽无脸谱,一头可演多种角色,互为替代,但一些典型头像由于头部表情特征的定型化,只能扮演特定身份、剧目、故事情节的人物。最引人瞩目的是画在净、丑角色头部的脸谱艺术,它同当地的秦腔脸谱一样,不同于京剧脸谱,而且有别于陕西的秦腔脸谱,部分与本地社火脸谱近似。
3.十年之前登上央视
木脑壳戏在寺台也被称作耍木脑壳,“耍”从字面来说,就有一种活泼、热闹的意味在里面,这也难怪,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庙会色彩,多在农闲时和春节时开始自己的演出季。
张仲国、张仲贵和剧团的其他艺人,都是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杨湾演出时,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很好地操纵杖杆,在台口做到了既不露出操纵之手,也不让它过低,在一个水平线上平稳表演,这样使观众有一种好似在看舞台演出的观赏效果。
寺台木偶戏的舞台其实并不完全在山村,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就迎来一次显山露水的机会。当时的民间艺人把它从秦巴山区带到省城兰州,参加了甘肃省戏剧汇演,凭借《木偶挑水》的绝活斩获了二等奖。30多年来,寺台木偶戏曾在甘肃康县、成县、两当县及陕西勉县等地演出,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传承戏曲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寺台木脑壳戏可演出传统剧目《典身葬父》《全家福》《杨文广征西》等30多本老艺人口传的优秀剧本。
2014年,央视《乡村大舞台》在康县录制节目时,寺台木偶戏被惊艳地搬上荧屏,而在2015年,它被陇南市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仲国说,寺台木偶戏,以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 2024-05-30【古韵甘肃】林则徐两过甘肃留诗书
- 2024-05-30历久弥新的天水非遗
- 2024-05-30【古韵甘肃】老照片里的兰州小西湖
- 2024-05-29甘肃省首届象棋女子锦标赛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