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秦汉萧关今何在?环县固原有遗存

2024-05-21 09:14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秦汉萧关今何在?环县固原有遗存

固原萧关遗址公园

庆阳石道坡古道遗存的车辙印。禄永峰 摄

  萧关自秦汉以来便是长安通往塞外,西北通往中亚、西亚地区的交通要冲。萧关不仅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来侵略的关键一环,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萧关道指的是从长安出发,循泾河溯游而上,通往固原的道路,因途经关中平原四大关隘之一的萧关而得名。

  1.唐人笔下北萧关

  在宁夏沙坡头见过大河与大漠邂逅后造就的大美景象。大诗人王维的青铜雕像栩栩如生,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捻须长考,手中的如椽巨笔饱满得像要滴出墨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此情此景,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让人失语。

  这首诗最后收束的两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同为边塞诗标志性意象的“萧关”“燕然”两个地名中,萧关在何地?

  唐诗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萧关”为题,或在诗中写到“萧关”的诗有40多首,比写“阳关”的诗还多。拨开历史的帷幔,从战火烽烟的刀光剑影中,在平沙旷野风啸马嘶里,萧关,从没放弃拱卫家国的责任。

  唐代诗人笔下的“萧关”让人备感荒凉萧索。岑参之作《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虞世南《从军行》:“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王维《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李昌符《送人游边》:“愁指萧关外,风沙入远程。”

  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西出萧关呢?

  我们从“关中”的概念来找寻萧关可能的位置。从秦汉至唐代,古代中国的统治中心一直在关中地区,所谓“关中”即是指在“东涵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萧关在这四大古关中是关中北面门户,防御来自陇西、河西等地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侵扰。

  虽然萧关如此重要,但随着古代王朝都城的不断东迁,萧关的重要性开始下降,由于史料的缺乏,从古至今,历史地理学界对萧关的位置所在争执不下,众说纷纭,先后竟有数十种说法:瓦亭关说、山关口说、陇山关说、开城说、固原城北十里铺说……其中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秦代萧关遗址位于甘肃庆阳环县城北,而汉代萧关的位置则处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

  2.易守难攻险而立

  环县秦代的萧关遗址,显然不是一个孤立的关塞,考察它的军事防御功能要结合它周边战国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来说。

  在环县境内,战国秦长城全长约186公里,现存城墩108个,大小城障遗址28个,烽燧22个,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秦时的萧关,应该就建在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出关达宁夏、内蒙古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环县的这段战国古长城,遗存仍能看出昔日的雄伟气象,看它蜿蜒于梁峁之上,穿梭于河沟之间,时而夯土为城,时而削崖成墙,高可以俯瞰四方,低能够扼守关寨。

  可以想象萧关就像挂在古长城这条铁链之上的一把铜锁,庇佑着富庶的关中地区。

  但一再为唐代诗人所吟唱的萧关却不是这里,所有的意象都指向宁夏固原市东南的汉萧关。

  汉萧关遗址,就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的瓦亭村,这个村子的位置东南距六盘山镇7.5公里,东去甘肃平凉45公里,西北到固原市不到40公里,如今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312国道横贯萧关南北,用流行的话来说,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从中能体察到古人选择在此建关有着很深的战略眼光。

  如果说秦萧关的稳固凭借的是长城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那么汉萧关更倚靠的是山河之险,它“北靠瓦亭长峡,南衔三关要塞,六盘亘西侧,泾水蜿蜒东去”,群峰环拱,四达交驰,深谷险阻,可谓易守难攻。

  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

  3.瓦亭关就是萧关?

  如今在瓦亭山的西麓仍可看到名为瓦亭关的遗址残存,北高南低,依山傍水。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约一公里见方。北城墙建在山梁上。城墙现残高一到四米不等,基宽将近有五米,仍能想见昔日的崔嵬气象。

  而瓦亭关,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它就是萧关的前身。在唐时由于驿站和关城在同一城内,改瓦亭关名为驿藏关。

  瓦亭关为军事要冲,因此它的名字不绝于史书,比如在东汉时,隗嚣部将牛邯驻军瓦亭;《后汉书·隗嚣传》卷四十三记:“(建武八年春)乃使王元据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盂塞鸡头道,牛邯军瓦亭”;南北朝时期,前秦主苻登与后秦主姚苌在瓦亭兵戈相持;唐贞元年间,吐蕃攻掠关中,瓦亭关曾陷于吐蕃后被收复;到了金天会八年(1130年),南宋将领吴阶等大败金兵于瓦亭……

  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

  如果瓦亭就是萧关,那么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中的“萧关”又指的是何处呢?

  如果瓦亭关不是司马迁所说的萧关所在地,那么真正的萧关必然也离此不远。还有一种说法也能说通,正是因为孙卬战死萧关的这一忌讳,前后汉书再未提到“萧关”这一地名,而以“瓦亭”代之,后人称其为“瓦亭关”。

  中央电视台30集大型专题片《走遍关中》,对于萧关的由来、故址和战略地位描述得既形象又恰当:“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结,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

  瓦亭关外城东南一角的萧关遗址文化园,可以一抒心中的萧关情结。文化园以“驿文化”“邮文化”和“关隘文化”为主题,恢复了萧关城墙,建成了汉阙门、碑亭、望夫亭、秦楼等,宁夏知名书法家题写的汉代以来描写萧关的18首诗词和巨型浮雕构成了一幅文化长廊,成为萧关文化标志性景观。

  4.“丝绸之路”美名扬

  萧关在中国历史中的赫赫声名,也来自与它密切相关的“萧关道”。

  萧关道,因萧关而来。中原王朝关中地区的水系主要是由“两纵一横”的泾、洛、渭三条河流组成,陇山(六盘山)与秦岭夹持的渭河河谷,两侧悬崖高耸,水流湍急,绵延上百公里,极难穿越,而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泾河,在流入黄土高原后,却自西向东延绵近百里,冲刷出了一条宽阔的河床,这在古代就是一条天然的交通要道,从河西、陇西要想翻越六盘山进入关中平原,循着泾河,从源头附近顺流而下是最佳的方案。于是便形成了从长安出发,沿泾河过固原、海原,在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武威的丝绸之路北段路线,也就是广义的萧关道。

  汉代后,随着萧关军事防御功能的淡出,畅通的萧关道十分繁忙,仅魏晋南北朝,史书有记载的中国和中亚各国商贾、使节、僧侣等友好往来就有100多次,更别说在盛唐时期了。

  在庆阳北石窟寺附近的萧关道的重要部分石道坡古道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古道在岁月中留下的印痕:

  石道坡所在的鹿山,石层上面覆盖的是厚厚的黄土层。行走在底部的石道上,可以看到石道南壁人工凿成的垂直的石壁,北侧有护栏,护栏外侧为自然形成的崖壁。石道总长近360米,中部石道上有长期碾轧形成的车辙,车辙深0.25米,宽0.40米,石道转折处车辙印深度达0.40米,长达84米。石道上能够留下如此深长的独轮车车辙印,可以想见当时这段丝绸之路古道上车来人往的繁华景象。

  据考证,石道坡为汉唐时期所修筑的一条关中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古道。从北石窟寺通到董志塬边的这段古道总长3180米,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萧关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萧关道开启后,也带动了边地的开垦,历史上曾有上百万人迁徙到西北屯垦戍边。后来随着中西交通的敞开,中国的丝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良马、玉石以及一些农作物如苜蓿、胡豆、胡麻等传入中国,萧关一度呈现出“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

  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雄阔的时代背景下,萧关及萧关道文化的历史人文内涵,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并热爱。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