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榆中县做足特色文章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原标题:产业花开幸福来
榆中县做足特色文章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农户正在铺设地膜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环境是底色;乡村振兴,向“美”而行。去年9月3日,马啣山下全省首个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在榆中县河湾村启动。得益于此,河湾村目前实施完成了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现在,河湾村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坡乡乡长张荣霞告诉记者,打造和美乡村,除了围绕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补短强弱外,核心问题就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河湾村立足当地生态资源,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基地。以促农增收为本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保障。
“和美乡村既有生态振兴需求,也有产业振兴需求,要同时满足这两方面需求,根本在于产业与生态的相互融合,让‘外美内和’的动力源源不断。”这是榆中县委副书记马张永就榆中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给出的答案。
如今,榆中县把乡村变成干事创业的热土,全域和美乡村串珠成链,可到现代农业产业园采摘新鲜果蔬,田园综合体体验新型观光,家庭农场感受田园牧歌;也是春采百花飘香,夏看荷花摇曳,秋看层林尽染,冬赏万里雪飘的绝佳生态怡然之所;更是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和谐有序的和美乡村建设的榆中样板。
以“廊道”建设为契机,榆中县将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重点”,建成一批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马铃薯等标准化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着力构建“3+2+N”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巩固提升兰州百合、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全市龙头地位和全省主产地位,为全面推进强县域行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美丽榆中奠定坚实基础。
兴产业 片片沃土生金银
初夏,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盘旋而上,榆中县城关镇龚家屲村出现在眼前。塑料大棚一座挨一座,排布在小山坡上。这里绿树环绕、空气沁人心脾,蓝天映着白云,环境优美宜人。
龚家屲村地处兰州市以东43公里、榆中县城以北2公里,东邻三角城村,西靠县城大营出口,南连周前村,北接连搭镇,辖6个村民小组,290户1120人,有耕地面积2577亩,人均2.42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旱地577亩。长期以来,这个村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现如今除了大片设施农业外,村里还有了优质猪牛羊、散养珍珠鸡等特色养殖业。
近年来,龚家屲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目标,积极大胆调整工作思路,带领龚家屲村“两委”,持续完善村基础设施,调整种养殖结构,积极开展富民行动。
“以前村里资源匮乏,全村耕地基本撂荒、无人问津,房屋常年闲置,农田、农房和田园风光等资源贬值,没有产业,留不住人。”龚家屲村返乡创业青年戴沛功如是说。
龚家屲村的变化始于政府引导、能人带动。自甘肃省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以来,榆中县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样板村的目标定位,对龚家屲村进行整体规划,完成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部分民房的立面改造,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前期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戴沛功追加投资,先后流转2000亩荒地,成立榆中白虎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特色养殖产业,拓宽合作社产业规模,助力民众增收致富。
“民众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也能照顾家里,除了务工,还有土地流转费,形成了双重收入。”戴沛功说,合作社现在已经形成种养结合,粮经饲融合发展,岗位多样化,全年能让务工人员有收入。目前,合作社为当地及周边民众提供就业岗位240余个,年发放劳务工资275万元,带动周边民众人均增收约2.8万元。
“该合作社以榆中县全力打造高原夏菜‘前展后延强中间’全产业链发展4.0版为契机,强化科技兴农。新建智能温室大棚7座,钢架大棚350亩,年产设施蔬菜1000吨,实现产值260万元。新建智能化育苗大棚3座,年产优质蔬菜种苗1500万株,实现产值300万元。”龚家屲村党支部书记戴吉斌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已有5家农家乐,其中“窑洞人家”已成为榆中县农家乐中的亮点。
“和美乡村建设核心是产业,龚家屲村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集农业、养殖、生态的白虎山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鼓励农户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在乡村发展大豆、药材和蔬菜等特色种植。现在农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真正让民众鼓起了‘钱袋子’。”城关镇党委书记金祥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城关镇抢抓当前有利时机迅速行动,全力擘画“点”上造精品、“线”上成风景、“面”上出形象的龚家屲村和美画卷。
其实,像城关镇龚家屲村以产业为核心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在榆中县各个乡镇还有很多。该县着眼富民强村,加力开拓高原夏菜产业“前展后延强中间”全产业链发展4.0版本,加快构建“3+2+N”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围绕中部川塬河谷、南部生态旅游、北部旱区“三条和美乡村廊道”,按照“先川后山、先易后难”原则,因地制宜谋划了“清韵蔬乡”“肃马官滩”“醉美马坡”“秀美兴隆”“百合花园”等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利用5年时间分批打造105个发展类村庄,“盆景”串“风景”,打造“美丽廊道”。成立两个和美乡村廊道建设指挥部专抓专推,确保将先行“中部河谷”“秀美兴隆”2条示范带打造成为可跟可学、可推广可借鉴的试点模式,积累经验、形成特色,以点带面、逐年推开,确保后期建设有人管、有进度、有结果、能延续。
新主体 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产业要发展,还需要懂技术、懂农业的新型人才。
在榆中,通过新农人培育行动,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带头人,基本实现1个主导产业有1个以上带头人,新农人范多俊就是其中一个。
初夏的榆中,草木温润。走进和平范家营村,阵阵花香扑鼻而来,甘肃阜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正在牡丹种植基地打理杂草,近期正值牡丹盛开时节,范家营村牡丹种植基地的500多亩牡丹花次第开放,繁花似锦,犹如一幅生动秀美的大地画卷,也是让村民增收的好“丰”景。
“牡丹不仅具有生态和观赏价值,还在药用、保健、园林美化、食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牡丹,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500余亩,在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增收致富,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以上。”范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范多俊介绍道。
范多俊是该村返乡创业的杰出青年代表,他自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后,把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作为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引进牡丹产业。如今,范家营村12家农业合作社大多数经营范围以牡丹、百合、中药材种植为主,其中牡丹的价值逐年增加,特别是开拓的牡丹籽油深加工等将是未来范家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一方面,范多俊把合作社与基地、合作社与农民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探索完善一体化经营体系,在现有的1500余亩牡丹种植基地,实行“提供技术”,同时以农民持股分红、贴息返还、实习就业等方式,助农发展;另一方面,他坚持产品特色化、精品化,积极拓展牡丹终端市场,积极扩容提质。
马坡乡河湾村是一个典型的二阴山区村,耕地大多是山地,人均2.5亩,阴寒湿冷的气候导致当地产业一直以来都以冷凉型蔬菜、中药材种植为主。
“地里发现死苗现象,灌根解决不了根本,要从清苗做起。”4月17日,在马坡千亩绿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片带,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李继平给种植户们开出“药方”:“关键措施是种苗处理,苗子泡药水要15到30分钟,拿出来千万别在太阳下晒干,放在阴凉处晾干,一定要注意科学用药和绿色播种,植物激素要杜绝。”
据了解,自2023年省政协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在省农科院挂牌以来,工作室发挥农业科技专业特长,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服务成为一大亮点。
5月9日,记者来到马坡乡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30亩的现代设施蔬菜育苗大棚里,整齐安放着一个个长方形的育苗箱,箱内均匀的小方块中一株株青梗松花菜苗正在茁壮生长。
“好苗子育在家门口,省时省钱又省力。”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干部孙新荣告诉记者,自从示范园里有了育种服务,种植户们再也不用跑东跑西找苗子。今年年初,育种棚内的第一批芹菜种苗已发往西安等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榆中,像范多俊、戴沛功、孙新荣等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榆中县充分发挥新农人在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能级等方面的优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新农村 “三和”奏响和美旋律
聚焦现代靠谁来振兴乡村、未来靠谁来下地种田的“乡村两问”,揭开了榆中乡村振兴的密码。和睦家庭、和气邻里、和谐村庄是榆中县当下和美乡村建设一个战略性任务。
清晨6时许,榆中县哈岘乡柳树村还沉浸在寂静之中。村民周雁萍和往常一样,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帮助瘫痪在床的养母和妹妹洗脸擦拭,为一家人做好早餐后,清洗养母和妹妹弄脏的床单被套,8时许开始操心地里的农活……在村里,周雁萍不仅孝老爱亲,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方圆百里,她是一位令人津津称赞、平凡至伟的好姐姐、好养女。从懵懂记事到嫁为人妇,20多年来,90后养女周雁萍怀着一颗孝顺之心、感恩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孝老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爱亲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孝老爱亲乐章。
5月13日早晨,一辆绿色生活垃圾清运车“哼”着轻柔欢快的曲子,驶入榆中县上花岔村垃圾清运点,将村里的生活垃圾装车密封,统一清运出村。“我们村以前可没这么干净,现在真是环境大变样。道路越来越干净,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村子越来越漂亮了,走到哪里都觉得舒心。”榆中县上花岔村村民白翠英感慨地说道。
“现在,群众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我们结合每周五的‘固定清扫日’活动,组织镇村社干部、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紧盯道路沿线、河道沟渠、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地毯式对生活垃圾、树枝杂草、烟头纸屑等进行集中清理。”甘草店镇镇长马周坤告诉记者,全镇各村通过LED屏、悬挂横幅、微信群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动员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为擦亮和美乡村“底色”夯实中坚力量。
据了解,今年以来,榆中县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全面推行“三和”创建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居环境整治,实施“见缝插绿”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
如今的榆中,产业发展动力足,村民增收渠道多,乡村治理效果显,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华丽转变。(记者 刘立山 丁晶 李世昌 王忠德 杨贵智 文/图)
- 2024-05-17兰州市召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现场观摩会
- 2024-05-15红古区花庄镇:聚力打造“蔬香花庄” 构建镇村发展新格局
- 2024-05-15兰州市榆中县聚焦“八个美丽”助推乡村振兴迭代升级
- 2024-05-15持续强化河湖长履职能力 甘肃省第一届河湖长制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