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庆阳市镇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笔

2024-05-14 1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立夏已过,万物蓬勃,原州大地上工厂车间机器轰鸣,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田间地头耕种繁忙……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

  今年以来,镇原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按照“农业优先型”和“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兼顾发展城市服务、文旅融合和生态功能,努力开展“强县域”行动,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步伐铿锵。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构建县域经济硬支撑

  项目是推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今年以来,镇原县把精力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抓项目上,持续开展项目攻坚活动,干中比拼、争中奋进,一批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达产,引领着全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点燃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连日来,镇原县城区西区供水管网改扩建施工现场各种机械来回穿梭,施工队伍对路面进行破除、管槽开挖等作业。作为镇原县重大民生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对镇原县城区现有的给水、排水、供热、通信等老旧市政管线进行改造,配套相应给排水、雨水、涵洞、照明、热力、燃气等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为完善城区污水收集、供水、供热、排水系统提供重要保障,对有效改善城区街道风貌及交通通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一些重大项目紧罗密布建设外,在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内,企业抓紧生产,工人们有条不絮进行肉鸡加工过程:送鸡、浸烫、脱毛、掏膛、预冷、分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今年我们准备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争取早日达到产能1.2亿羽。”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松林说到。目前,公司鸡肉产品已出口500多吨,并与东南亚等地区达成供货协议。

  既“筑巢引凤”,又“固巢育凤”,镇原县奋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品牌,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澎湃动力。镇原县强化落地服务,牢固树立“永远不和企业说不”的意识,探索建立了领导在一线协调、干部在一线办公、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体现的“四个一线”工作法,从源头上解决项目落地的问题和困难。县上领导更是带头深入项目工程一线,包项目、走流程,当好企业“金牌店小二”,为项目落地建设排忧解难,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一季度,镇原县开(复)工项目54个,完成投资9.89亿元。纳入市列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78.6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9.15亿元,完成投资1.85亿元。一季度,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4个(新建13个、续建11个),完成省外到位资金10.58亿元,同比增长102.68%。

  乡村振兴谱新篇——和美乡村踏歌而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

  漫步原州大地,只见一座座养殖圈舍点缀在原州大地上,牛肥羊壮;一方方苹果林带从南塬到北塬,果农们正在果园里进行花果管理;一片片食用菌农业产业园区布设整齐,一个个产业强镇活力迸发……

  初夏时节,走进镇原县孟坝镇西壕村村民段虎平的牛棚,几十头膘肥体壮的牛儿正在吃草料。依靠党的好政策支持,段虎平肉牛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周边群众纷纷效仿,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

  “我去年存栏50头,今年出售了29头,毛利润就是69万多元。”正在牛棚忙碌的段虎平说。据悉,孟坝镇西壕村通过“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村里牛存栏量达1083头。

  在临泾镇脱桃园村,村民们忙着栽植万寿菊。“万寿菊我已经种了三年多,种万寿菊要比种玉米划得来,去年天气不好,我的万寿菊一亩也要卖到2860元,今年我种了8亩万寿菊,预计能收入2万多元。”临泾镇脱桃园村村民脱维刚满怀信心地说。

  临泾镇镇长李娟娟介绍,今年来,临泾镇继续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目前种植全膜玉米5万亩、冬小麦3.51万亩、冬油菜6000亩、中药材3000亩、万寿菊1800亩、色素辣椒930亩,全镇肉鸡、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7万羽、4100头、1.49万只、1万头。

  今年以来,镇原县加快构建以绿色种植业为基础、现代畜牧业为牵引、高效食用菌业为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格局,圣越公司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持续放量,肉鸡出栏1746万羽,生产鸡肉产品3.7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21.67万头、出栏3.86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54.21万只、出栏12.67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7.15万只、出栏5.25只。围绕“三带三区五点”设施蔬菜布局,完成日光温室建设61座,瓜菜在田面积累计完成11.5万亩;新建食用菌种植大棚37座,新建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4个,完成菌棒生产180万棒,生产食用菌540吨;种植中药材2万亩。

  向善向美树新风——文明之花馨香万家

  镇原是历史文化大县,民间艺术底蕴深厚,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中国书法之乡”。近年来,镇原县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让新时代文明之花馨香万家,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城区内,文明标语处处有,文明行为时时见,细微之事彰显文明之风;乡村里,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村规民约口口相传,一个个文明新村映入眼帘……

  近年来,镇原县立足破陋习、树新风,坚持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靶向施策与持久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婚俗改革,潜移默化启润民心,培育文明新风尚。

  镇原县始终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厚植文化基底的前提,深挖“王符故里”资源潜能,拓宽育人平台,创新宣教形式,将王符文化宣传宣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建办“镇原大讲堂”,开展了以移风易俗和文明理念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依托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了乡村治理宣讲团,联合志愿宣讲小分队,深入各村组开展移风易俗改革工作宣讲活动。利用农村大喇叭、集体签名倡议等形式开展常态化、高频度宣传,张挂刊播标语8千余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10万余张。创排一批快板、小品、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县属各媒体平台推送展播,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镇原县把践行移风易俗情况作为“镇原好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进评创的条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乡贤评选及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六评一创”,引导带动干部群众和广大家庭从自身做起,尊老爱幼、涵养家风,倡导时代新风。至目前,共评树各类道德模范、“镇原好人”280多人,“美德家庭”100多户,“星级文明户”5400多户,12000多人的凡人善举和先进事迹在善行义举榜上予以公示,大力营造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同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载体作用,贯通城市社区和乡村,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深入移风易俗等方式,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这是镇原县城乡融合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发展取得的不菲成绩。

  (通讯员 田永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