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强化治理保生态 全域闭环优环境——崆峒区全力加强全域无垃圾治理固本强基见实效

2024-05-08 17:2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2023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全域无垃圾治理及闭环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源头减量、分类收集、闭环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效能,全力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深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成效,基本实现全民参与日常化、分类收集规范化、清扫保洁常态化、定期转运有序化、焚烧处置无害化、回收利用资源化、城乡联动一体化、专业运行市场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为落实减排降碳目标、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细化网格管理 巩固治理成效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全面推行“1格+N员”管理模式,中心城区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成立了4个环卫所,下设32个清扫班组、787名保洁员和325名网格员;17个乡镇252个行政村组建了24个清扫班组,共配备684名保洁员。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网格责任片区、工作任务,确保清扫保洁“不断档”和垃圾治理“全覆盖”。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累计出动7000多人次,清理中心城区卫生死角1734处,铲除墙体“三乱”3.8万处,查处乱倒垃圾行为74起,开展“门前五包”整治2.7万起。城乡垃圾治理效果明显,城区市容市貌大幅提升,乡村基本实现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垃圾裸露、无污水乱流、无杂物漂浮、无白色污染。

  加强设施建设 夯实闭环基础

  始终把垃圾收运、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垃圾治理、夯实闭环管理的基础。全区累计配备垃圾斗(箱、桶)9135个,钩臂式、压缩式垃圾收集转运车25辆;城乡共有生活垃圾转运站15座,新建移动式成品垃圾房22座,设立地埋式垃圾斗10台、地埋式分类果皮箱1500个、环卫作业车55台、垃圾斗152个、保洁车300辆、保洁工具箱330个、分类垃圾桶12650个,且已全部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环卫设施“旧、坏、废”的面貌;中心城区新建建筑垃圾填埋场1座,占地面积290亩,垃圾填埋总容量350万立方米;新建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量约500吨,年发电量约1亿度,减少垃圾处理补贴财政支出1515万元;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日处理量375吨。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日产日清不落地,收集运输全封闭”。同时,按照“全市统筹、区域协同、东西联动、就近处理、闭环管理”的总体原则,中心城区及周边17个乡镇产生的可焚烧垃圾,全部运至海创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全年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12.65万吨,基本实现垃圾投放、收运、处理全流程闭环管理,全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严格督查考评 强化整改落实

  区委、区政府将垃圾清扫、收集、运送、处理等全环节纳入全域无垃圾治理及城乡环境卫生治理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设立“红黑榜”“曝光台”。区执法、住建、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高频次开展巡查督导,及时对巡查检查出的问题通报曝光,对好的典型做法大力宣传报道,形成了定期督查、合力攻坚、协调联动的治理机制。2023年以来,针对省住建厅无人机航拍巡查取证系统反馈的760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区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时间现场检查,向有关责任单位下发督办件,全面推进整改任务落实。在整改完成后不断加强复检工作,严查覆土掩埋、就地焚烧、转移堆倒等现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巡查监管,避免问题反弹,实现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省航拍点位数量较往年有大幅下降。强化跟踪问效,抓实巡查督办。以公路、河道、村道及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公共场所为重点,不断加强督查巡查,对排查发现的84条各类问题,共下发督办52件,要求各责任单位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举一反三,并报送整改结果,全面提升垃圾治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和群众满意度。

  广泛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在全区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宣传教育工作,明确各乡镇(街道)、区直相关部门及社会层面的宣传任务,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系列宣传活动30余场次。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做好责任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引导和宣传等工作。各级各部门通过建立宣传阵地、增设宣传设施、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累计悬挂宣传横幅520余条,发放垃圾治理主题海报、《倡议书》等宣传资料6万余份。在中心城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治理宣传活动,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成为全域无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营造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