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旅游

【麻辣烫背后的天水事】清水:一条河流和它的帝王将相

2024-04-14 21:11 来源:清水县人民政府网

  原标题:【麻辣烫背后的天水事】清水:一条河流和它的帝王将相 

1712459545451058879.jpg

  在北方的河流中,这是一条默默无闻的河流。对于绵延数千里的黄河而言,它也是一条极不起眼的支流。

  然而,对一方水土而言,它却是一块大地的骨肉,是大地的生命之源。

  民间传说,黄帝、炎帝、神农出生在这条河源头。成吉思汗在这条河畔去世。

  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河呢?

  1、耳形之河,它的右岸,接纳众多河流

  走过了大地,我们也就领略了一方水土的绮丽。在天水的东北角,有一条不甚出名的河流——牛头河。这条缠绕着绮丽色彩的河流,在不经意的瞬间,诞生出一个个的小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一条河流的脉络和发生在它身边的生活故事。

  出天水市区,过北道,往东北而行,大约60公里外,就是清水县城了。此时,已是五月底了。虽然今年气温偏低,但在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早已是满目绿色惹人醉了。

  过北道不久,我们上了通往清水的公路,不经意间就和一条条绿色的山谷不期而遇了。公路临河而建,一个个“S”形的大弯,从一座山脚,绕到另一座山脚,让人目不暇接。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便进了清水县城。

  这是一座隐藏在陇山山脉腹地的小城,新修的马路和白色的线标,高高的灯杆,使这个小城看上去带着一股现代时尚气息。县城修建在一处河谷的平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山便是陇山的支脉王家山,河则是渭河支流牛头河。这条干流全长84.6公里的小河,就是我们此次寻访的目标。

1712459545696065715.jpg

  轩辕黄帝像

  牛头河是一条充满着旖旎色彩的河流。在县城,清水县地方志办公室的罗少刚给我们讲解了这条河流的大体情况。

  “牛头河古称桥水或西江,发源于县境内东南部山门镇牛头山的芦子滩。到中游时,因流经红堡镇牛头山,故名牛头河。整个河流的干流呈弓形。”罗少刚说。

  牛头河自陇山腹地流出后,先北流、西流、再南流,最后在麦积区社棠镇注入渭河。陇山自古是横亘在陕甘两省间的天险。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就曾翻越陇山,而抵达天水。民间传说,牛头河就是《西游记》中的通天河,据说清水境内还有高老庄的遗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牛头河曾经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整个牛头河水系就几乎涵盖了清水县的大部分面积,数千年间这条河流悄然无声地养育了一方大地上的生灵。罗少刚说:“牛头河流域主要的支流有柳林河、汤浴河、樊河、后川河、白驼河、稠泥河等10条。这些支流大多在右岸汇入牛头河。”

  在罗少刚的眼里,牛头河是一条弓形之河,它像一张横着立起的弓,弓背就是牛头河干流流经的位置。而在我们眼里,它更像一只巨大的耳朵,平放在清水境内,东面直抵陇山腹地的芦子滩,河水从这里向西北而去,然后再折向西方,一路跌跌绊绊,拐向西南,最后汇入渭河。从示意图上看,牛头河的主要支流都是从北方而来,这些众多河流,如同一缕缕长发,从陇山的各个山谷中延伸出来,将耳朵覆盖。如同远古先民披散的长发,展现出剽悍而狂野的原始气息。

  这就在牛头河流域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右岸汇水。一般而言,河流大部分是左右两岸都有支流加入。河流的水系图,也就呈现出一种树枝状的、左右大体对称的样子。而牛头河却为何出现“右岸汇水”的奇特景象呢?

  原来,清水县在陇山西侧,属于鄂尔多斯台地和北祁连山地槽褶皱带交汇地带。这种交汇导致清水境内地势高峻,沟壑纵横。这些沟壑既是翻越陇山往来于陕甘间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农牧之地。这也就使得整个县境内的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水往低处流,很自然地,支流也就由东、由北汇入河中。右岸汇水,其实就是陇山地理在清水境内最真切的体现。

1712459545884018114.jpg

  三皇谷

  2、倾斜的山坡,长满野花,黄帝就在这里长大

  一条河流在它的发源地,就能显现出它的性格。黄河源头是星宿海,无数水洼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散落在大地上。黄河,在它的源头是河纳百川。而在牛头河源头,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在县文化局小李的带领下,我们直奔牛头河发源地。穿过县城,我们经过白沙乡,直抵山门镇。过了白沙乡不远,是一个三岔路口,向右逆流而上直奔源头。

  牛头河源属三皇谷国家森林公园。三皇谷,这是个非常奇特的名字。我们问村民三皇是哪三皇?村民回答是轩辕、炎帝、神农。但是留下遗迹最多的是轩辕黄帝,因而也把这里叫做轩辕谷。传说,轩辕黄帝在这条沟里出生。

1712459546078000348.jpg

  轩辕宫

  一条河流的源头和人文始祖有了如此明显的关系,那么将会把这条河流塑造成什么样的性格呢?

  从山门乡政府侧面的小路进山,直奔轩辕谷。山路崎岖,如丝线般在山间缠绕,顺着盘旋的山道,慢慢地爬到了山顶。此刻,只见山峦起伏,沟壑连绵,群峰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大山曾经束缚了先民的行动,如今随着一条条道路的修通,大山不再是人们的束缚了,相反它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

  带路的李根才村长说,路面正在硬化,好走多了。以前,只要天稍微下点雨,路就无法行走了。

  顺着山路,十几分钟就到了路的尽头,眼前是一处村庄。山村非常小,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村边的小溪哗哗流淌,村民散落在小溪的两岸,村边上有一座刚刚建好的大殿,异常显眼。这里便是山门镇白河村,轩辕谷就在我们面前。据说这里就是轩辕黄帝的出生之地。关于轩辕黄帝的记载,早在晋代的《水经》中就在说: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后来《水经注》中又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这两条记载都说明,黄帝故里在天水,确切地说就是清水县轩辕谷,也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小村了。

  当地乡亲们说,以前沟里还有一块明代胡缵宗题写“轩辕故里”的石碑。如今,石碑早已不复存在了。而留在轩辕谷的黄帝遗迹有黄帝手植的橡树、黄帝睡觉石板、黄帝出生的窑洞等等。

  穿过小村,跨过一条水渠,爬到半山腰的一块平台,乡亲们指着后面山坡说,原先有座窑洞,传说是轩辕黄帝的出生之地,后来山体滑坡,窑洞塌陷了。

1712459546279093630.jpg

  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古树(树龄大约2000年)下的青石板上睡过觉,所以,此石也俗称“睡觉石”

  山坡上长满了各种知名的野花,有些才开放,有些已经凋谢了。白色蒲公英、红色草莓、黄色的野菊,将山坡点缀成五颜六色。自称是“山里孩子”的小李,欢快地在满山遍野寻找着野草莓。她手里捧着一颗颗野草莓给我们看,野草莓形状和草莓相差不多,唯独小了许多,咬一颗,一股山野的清香瞬间弥漫唇齿间。山顶上有株大松树,松树下有块石板,据说轩辕黄帝放牛时曾经在石板上歇息。

  在李根才的带领下,走过小桥,来到小村中。一株三四人合抱的大树,枝叶极其茂盛,树身的标牌上写着橡树。村民们说,这株大树就是轩辕黄帝栽植的。可是我们细看树上的牌子,得知树龄只有1200年。人们推算,黄帝大约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而这株只有1200年的树恐怕不会是黄帝亲手种植的吧。那么,这里到底是不是黄帝的家园呢?在一段传说背后,我们究竟能看到怎样真相呢?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出生和归宿都和甘肃密切相关。他有着众多的发明,涉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社会生产,以及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

  在牛头河流域分布有泰山庙、小塬、蔡湾等众多遗址。我们在清水县博物馆见到这些遗址出土的彩陶等史前器物,它们以马家窑文化类型为最多。马家窑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在陇原大地上广为分布。细一推算,这一时期,与黄帝时期大约距今5000年前的时间相吻合。

  五千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着大量的先民们,他们抟土造器,修房狩猎,艰难地繁衍生息。他们或许就是黄帝部族。毫无疑问,将1200年树龄的古树,说为黄帝亲手所植,显然是一种对传说的附会。其实,只要翻开《水经》看看上面的记载就足矣。

  小村前面有条小溪,清澈见底,水流虽然不大,但却颇有生命力。想必在5000年前,黄帝部落的生命力,也如同这条小溪,虽然小却生生不息,不断进取。最终才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这是否就意味着,牛头河最终也将是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河流呢!

1712459546444005290.jpg

  秦非子牧马地张吕牧场

  3、芦子滩上,马群漫步,蹄声中秦人的争霸之路

  牛头河的源头芦子滩和轩辕谷相距不远。人们说“望山跑死马”,直线距离虽然不远,但却要走三四十公里。我们从轩辕谷返回到山门镇政府,又从镇政府前的一条路直接进山了。

  此时,牛头河谷非常宽阔。沿着河谷逆流而上,走了十几分钟,河谷逐渐收窄了。河水在极窄的山谷里,弯弯曲曲地从我们对面咆哮而去。在一处狭窄山涧,走过一条小桥,眼前出现了泥泞的小路。小路的尽头,就是牛头河源头了。这是片被绿树包围的河谷,野草齐膝,灌木形成了绿墙。我们弯下腰,从一处极其狭窄的树洞中通过。眼前是大约二三十亩见方的沼泽地,踩上去软乎乎,湿漉漉的。三皇沟森林公园的工作人员张志军说,在沼泽地一隅有一座坟墓,埋葬着一位牛将军,民间传说牛头河,就是因为这位牛将军而得名。其实,县地方志办公室的罗少刚已经说过,牛头河得名是因为它的中游河水过牛头山,以后才称为牛头河。

  在距离牛将军墓地大约三四百米地方有条小山梁,是个分水岭。站在分水岭边,一群骏马在草地上漫步,大约有十几匹,它们三三两两,时而低头,时而仰望,小马驹忽前忽后,撒欢奔跑。这些雄壮的骏马,它们的祖先曾驰骋疆场。

  实际上,牛头河源头一带也是秦人家园之一。3000年前,秦人就是以这里为基地开始他们征战之路的。人们都知道秦人家园在礼县,为何在距离礼县数百公里的地方又有秦人的家园呢?

  这背后是一段浴血搏杀的历史。在距离芦子滩二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名叫秦亭。秦人早期的首领非子,在大约2800年前,带着部众翻越陇山,在此放牧生息,建立一个统治中心。

1712459546622099978.jpg

  秦非子封邑李崖遗址

  当初,非子以善于养马而得到周孝王的赞赏。本来周孝王计划让非子继承秦人首领。但非子是次子,再加之申侯的反对,周孝王的计划未能实现。只好给非子另给封邑。后来人们把非子的封邑称为秦亭。秦亭就成为赢秦氏的另一个政治中心。到周厉王时,诸侯叛乱,西戎趁机进攻。秦人的另一个中心礼县西犬丘被攻破。在周宣王的支持下秦仲继任秦人首领,结果秦仲在夺回西犬丘的战斗中被犬戎所杀。后来,秦仲的儿子庄公在周王室的支持下,才夺回了西犬丘,被封为西陲大夫,秦人由此开始壮大。

  “在秦亭,秦人经历了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五位首领,他们以秦亭为中心,同西戎的诸多部族进行了不断斗争,走出了他们争霸天下的关键一步。”罗少刚说。

  谁想到,一个王朝也曾在牛头河源留下它们最初崛起的身影。漫步的马群,我们靠近时它们走远了,我们停下来它们又慢慢回来了。一如牛头河迂回萦绕的态势。

1712459546777049624.jpg

  成吉思汗像

  4、西江之畔,大汗一病不起,留下谜团剪不断理还乱

  牛头河从芦子滩出发后,绕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将众多的峡谷,遗址留在身后。离开芦子滩,我们原路返回,顺着河流一路经过秦亭、轩辕窑,计划前往牛头河下中游的分界点——红堡镇。

  红堡镇在县城的西南面,距离县城大约15公里。如果说牛头河是一只耳朵,红堡镇就是接近耳垂的地方,也是河流气质最终形成的地方。牛头河在红堡附近汇入好几条支流,东侧汇入后川河,西侧汇入白驼河,这些河流均从右岸来汇,过红堡镇折向西南流,至高家新庄又有稠泥河注入。

  在1200年前,成吉思汗和牛头河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这次接触不仅给牛头河的人文血脉添上了浓重一笔,也成了成吉思汗三种去世地之一。成吉思汗这位在北方蒙古草原的帝王,为何会来到清水呢?他留下的谜团又是什么呢?

  公路宽阔,我们轻松来到小镇上,在一个路口拐入小巷中,然而却费了好大劲穿过集市,准备爬到镇子背后的山上。这是小镇的一个制高点。成吉思汗就是在这座山上去世。沿着蜿蜒的小路,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一座小村边出现了一座古城堡。沿着坍塌的城门,进入古堡。古堡内有三两家住户,人早已搬走了,只剩下了疯长的荒草。在古堡另一头是一株大树,树干被哈达缠绕。再往前,站在断崖边将河谷中山川一览无余。

  “成吉思汗中军大帐就设立在这里。缠绕着哈达的树旁,就是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红堡镇的李睿说。

  成吉思汗留下了众多的谜团,仅仅他去世地就有三种说法,而他的葬地则有四种说法。成吉思汗的三种去世地是宁夏六盘山、甘肃清水县、宁夏灵武。

  成吉思汗究竟是在哪里去世的呢?他又是如何来清水的呢?说法是这样的,1227年蒙古军在围攻中兴府的同时,成吉思汗又率军向西攻取了洮州、河州、西宁等地,以防备金人救援西夏。后来,天气炎热,他返回到六盘山避暑。不久,又再次率军进攻陕西凤翔,关中震动。农历七月初五,成吉思汗来到西江,就是驻扎在我们眼前这座小城堡上。

  这里居高临下,面对大河,山路崎岖,还有城堡可守,既方便对大军的调度指挥,又便于保护大汗的安全。由于难耐盛夏酷暑及劳累,成吉思汗在西江行宫病倒,不久去世。他去世后人们遵从他的遗言,秘不发丧,等待西夏归附。蒙古大军在北返途中,将一路看到的人都杀死了。这也就大汗去世及葬地的千古之谜的形成原因。

  当时,人们把牛头河叫做西江。自成吉思汗去世后,牛头河这一说,才逐渐出现。

  顺着李睿的指点,我们在古堡的另一面找到了牛头山,山势高耸,行走艰难。据说,一村民生病,等千回百转送到山下就不治了。“牛头山上原先约有二十户居民,现在都搬到了新疆。”李睿说。听此话,心里有点“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凄凉感。

  一条河流,一代帝王,在此交融。留下了如此的谜团,至今依旧难分难解。

  在清水留下踪迹的还有于右任。民国七年,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来到陕西领导反抗军阀的斗争。1922年5月,陕西靖国军失败,于右任潜经灵台崇信清水等地,走陇南入川,转道上海。途经清水时,他写了《清水麻鞋歌》:老农自矜麻鞋好,并谓麻鞋制作巧,闻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轻足赴蜀道……这首麻鞋歌,写人、写景、写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有了一方风景,有了一方人文气血。

  牛头河,作为北方的一条小河,能和多位帝王将相以及名人,相互交融,这不仅是一条河流的幸运,更是一方大地的幸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