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丝路之光·说宝】麦积区:北宋戏曲彩绘雕砖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广大群众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脉,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甘肃客户端利用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的技术优势,联动全省各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丝路之光·说宝】特别策划栏目,通过各地文物,讲述甘肃故事,传递陇原声音,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期【丝路之光·说宝】走进北宋时期的麦积区,一起欣赏精美的雕砖艺术,以及当时的人民对戏曲的热爱。
一、北宋戏曲彩绘雕砖出土故事
麦积区,取“麦积山”前二字而成,因境内有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而得名。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南接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濒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是天水的“东大门”。
1985年,在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南集村发现一处古墓葬,该墓葬地处渭河北岸第二阶级的黄土台地,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北枕陇山,南临渭水,地理位置极佳。墓室坐北向南,为仿木结构拱形砖墓室。
墓室中出土的其中七块北宋元符三年的戏曲彩绘雕砖,均为国家一级文物,画面表现的是宋代戏曲演员演出时的情景,上刻有器乐伴奏、人物演唱、舞蹈表演等。
彩绘编磬击乐图雕砖,长30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正方形,刻有一架朱色方响,分上下两排,共有十四片石磬置于架上,一男乐伎双手各执一锤,一上一下作敲击状。
二、北宋戏曲彩绘雕砖历史价值
我国最早用砖是在战国时代。西汉时,宫室建筑普遍用砖铺地;东汉时,砖在民间已被广泛使用,且成为修建墓室的主要用材。东汉以后的墓砖有花纹砖和素面砖,还有刻印各种图像的砖,北宋时形成雕砖,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宋代,由于丧葬习俗的改变,以俑随葬的情况大大减少,而作为墓室装饰的雕砖艺术却有了突出的成就。
根据对宋墓资料的初步了解,使用雕砖壁画墓的主体正是社会的中下阶层。这批材料着重体现着民间层面的文化艺术和行为观念,对它的解读必将弥补历来对民间层面的社会史、文化史和美术史研究的不足。砖上的图像、文字,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艺术都有重要价值。
雕砖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瑰宝,属于独有的艺术文化特色,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这组戏曲彩绘雕砖,是目前西北地区出土的纪年最早的戏曲演出实物资料,可堪称戏曲之鼻祖,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器乐的演奏情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史上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继汉、唐之后,宋代墓葬装饰发展到又一个高峰。宋代墓葬装饰的题材内容十分繁杂,可以说是历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后,墓葬装饰题材的一次总的融合与爆发,其中,许多内容是历代传统墓葬装饰题材与宋代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样式。
彩绘笛箫吹奏图雕砖,宋代,一级文物。1985 年天水市北道区(现麦积区)伯阳乡南集村出土。砖正方形,边长30厘米、厚5厘米。砖上浅浮雕两男官伎,一人吹笛,一人吹箫。二人长眉吊眼,头戴竖向翅冠,身着圆领广袖衣,腰束带。吹箫之人,两腮鼓胀,神情专注,形象逼真。
三、宋代雕砖中的戏曲文化
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七块戏曲雕砖,上刻有器乐伴奏、人物演唱、舞蹈等戏曲表演的图像内容,这些雕砖色彩艳丽,造型生动。
根据雕砖上所绘的幕布及人物表情分析,这是戏曲演唱已进入高潮阶段的表现与反映。
演唱者扮一女角,形象似一贵妇人,约为戏曲中的装旦角色。在多种器乐的伴奏中进行念、唱表演,以委婉悦耳的唱腔,在变化丰富的乐调中娓娓诉唱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旁女侍端盅侍奉,扮演贵妇的侍女丫鬟。击鼓女伎不仅要敲击鼓点,而且承担部分唱词、念白,其形式颇似现在的木偶、皮影戏班一人多用,在演唱的同时,又兼伴奏器乐。其余奏乐者各司其职,全神贯注融入变化丰富的乐调之中,这些无声的器乐更胜有声,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尤其击腰鼓男伎,在敲击鼓面的同进进行舞蹈表演,约为戏曲中原始的做、打形式,其激情欢快的表演极大地增强了演出气氛和戏曲演唱效果。
雕砖中出现的乐器有板鼓、拍板、笛、箫、笙、腰鼓、方响,这些乐器均为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乐器,表明在当时的戏曲演唱中,唱腔变化丰富需多种乐器来完成。雕砖中人物的念唱做打和有机结合的歌舞表演,以及种类丰富的伴奏乐器,是构成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刻画人物层次分明,表情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戏曲场面。
彩绘宫伎拍板图雕砖,正方形,边长30 厘米,厚5厘米,其上刻一男乐伎,头戴梅花翘脚幞头,衣着圆领宽袖素长袍,腰束带,手执朱色六板拍板,作击拍状,面部表情似在表演。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文化的繁荣。盛行于都市村镇的“瓦舍勾栏”中,“百艺群工,竞呈奇伎”,众多身怀绝技的艺人在此进行百戏演出,吸引富室儿郎或王孙公子纳钱观看。此外,又有艺之次者一进不了勾栏的“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他们漂泊不定,只能在路边、街头作场表演。
南集墓雕砖人物服饰艳丽,考究的幞头,高档的器乐,以及高悬的幕布,表明其戏曲演出是在“瓦舍勾栏”或“露台”中进行,这与墓主富足的身份极为符合。这可能是一支曾经活跃于秦州地方的职业演出团体,他们具有精湛高超的戏曲演唱水平,同时享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
他们戏曲演唱的精彩片段被模刻成雕砖嵌入墓壁,使生前痴迷戏曲的墓主人亡故后用以阴世享用,这种做法在宋金时期的西北广大地区十分盛行。
彩绘击鼓图雕砖,长30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长方形,上部绘有棕色幕布,白色勾勒出几道幕布的垂纹。下刻一女伎,头饰双髻,身着橘黄色圆领窄袖长衣,两手各执一锤,一上一下,作击鼓状,同时似在演唱。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开始萌芽了。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中国戏曲的发展,自先秦至隋唐五代,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戏曲真正形成于北宋,完善于金元,提高于明,变化于清。
南集村墓葬所处的天水地区自商周起,秦人在这一地域范围成长壮大,劳作之余,山歌、民谣、传说等在秦人雄厚的音腔中高声吼叫或轻吟慢唱。
汉唐以来,秦声小曲散乐在这里传唱不衰,百戏、歌舞戏等演出盛况空前。北宋是我国戏曲真正形成的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的精华相互兼容吸收,并与叙事文学结合,汇合后升华为高度综合性的中国古代戏曲。
秦州是北宋西北的边防战略重镇,又是宋代商贸流通的货物集散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宋代在这里设立茶马互市的榷场,手工业、商业发展快速,经济十分繁荣。《宋史》载:“至和三年以银十万两市马于秦州,岁以为常。”《直隶秦州新志》载:“熙宁以来,成都府、秦州皆有榷茶司。”秦州经济的繁荣,带动促进了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民间表演艺人汇聚于此,卖艺谋生、戏曲演唱的氛围极为浓厚。
在天水境内的麦积区、秦州区及清水县等地区,相继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戏曲雕砖文物,表明北宋秦州地区的戏曲演唱十分盛行,分布范围广泛,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一种地域自然形成的艺术形态,秦地流传悠久的“秦声”在北宋时期各种表演技艺的影响综合下,融汇到秦州地区的戏曲演唱之中。南集墓雕砖戏曲演唱的内容,显露出古秦州早期秦腔演唱的一些元素和成分,天水地区西秦腔艺术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彩绘笙鼓作乐图雕砖,长30.5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正方形,上刻二男乐伎,一乐伎双手高举一笙,头部微斜,演奏似达高潮;另一乐伎横击细腰鼓,双脚舞动,呈现出笙鼓齐奏,边击边舞的欢快场面。
四、宋代雕砖中的服饰文化
宋代以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理念,受此影响,形成了强调理性之美的服饰风格。和唐代相比,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使得宋代服饰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宋人一改唐代华美、瑰丽、生机勃勃的服饰风格,宋人的服饰十分拘谨和质朴,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淡雅恬静;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追求简朴。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着装只需洁净,并不刻意追求新颖。
从雕砖上的男女侍从、官伎、乐伎的服饰上可以看出,宋代服饰典雅、质朴、严谨含蓄。普通妇女服装大多上襦下裙,上衣大多为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如彩绘侍女捧盅图雕砖,浮雕彩绘一女侍,头两侧饰有小椭圆形发髻,上系条形桔红色发带,着黄色抹领圆衬衣,外穿短博蓝衣衫,下施以白长裙。
女侍捧盅图彩绘雕砖,长27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砖呈长方形,浮雕彩绘一女侍。头两侧饰有小椭圆形发髻,上系条形桔红色发带。面形丰满,弯眉细目,方鼻薄唇。着黄色抹领圆衬衣,外穿短博蓝衣衫,下施以白长裙。双手端一盅抱于胸前,站立作侍奉状。
五、宋墓雕砖艺术
宋代雕砖大多是依据画范进行平面浅浮雕,即以画范为模在砖坯上压出人物形象粗胎,后在略凸出于浅地的人物轮廓上进行剔刻,由于其构图基本是在绘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其特点与宋代绘画相近,形象流畅精美。南集墓彩绘雕砖是将戏曲演唱的情景在朴实无华的素面青砖上绘图、模勒、刻制为雕砖,在修砌墓室时镶嵌入墓壁。
墓葬雕砖工艺以平面浅浮雕或高浮雕等形式为主,既以画范为模在砖坯上压出人物形象粗胎,然后在略凸出于浅地的人物轮廓上,以刀具作阴线剔刻。南集墓雕砖构图饱满,布局严谨,采用平面浅浮雕的技法,其雕刻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逼真,表情生动。服饰衣褶清晰自然,脸眉点染传神,显系出自名师画样精雕巧刻而成。刀迹古朴厚重,层次分明,尽显刀劈斧凿的金石之韵味。从艺术水平来说,人物神情的塑造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吸收传统绘画、剪纸等艺术精华,既简练古拙,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男伎站立演唱图彩绘雕砖,长28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砖呈长方形,浮雕彩绘一男伎。头饰高圆发髻,中结头花,系发白丝巾从面部两侧垂下。面型圆润,弯眉细目,高圆方鼻,嘴微张。身着圆领窄袖束带长袍,双手置于胸前,手握丝巾,丝巾从左臂垂下至膝。面、手施桔黄彩,袍施黑红彩。其为男扮女装形象,目视前方,站立演唱,约为戏曲中的装旦角色。
我国雕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富有民族特色,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承载着各个时代的传统文化。雕砖制作者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纯熟的刻画刀法,使绘画与雕刻达到了完美与统一,将古秦州雕砖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亦堪称同类雕砖中的精品。雕砖题材中蕴涵着关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更是进行历史、考古、戏曲、服饰以及美术史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天水不光有火爆全国的麻辣烫,更有8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700多年建城史。吃完麻辣烫,就来天水不同的博物馆看看吧,这座因“天河注水”传说而得名、坐落在丝绸古道上的西北小城,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内涵,这也注定了此行的外地游客会有一个物超所值的天水文化之旅。
(文/麦积区博物馆 党丽娟,有修改)
特别鸣谢:麦积区博物馆 麦积区融媒体中心
- 2024-03-23【甘快看】捣蒜罐,独属于甘肃人的浪漫
- 2024-03-23【甘快看】甘肃天水迎客来:麻辣烫“出圈” 志愿者热情上线
- 2024-03-23【甘快看】就爱天水
- 2024-03-23【甘快看】天水:一场守护“热辣滚烫”的全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