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快看】走进大地湾遗址 史前文明的高地

2024-03-18 19:5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溯源甘肃文化】

走进大地湾遗址 史前文明的高地

甘肃日报报特约撰稿人 郎树德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东北部,流淌着一条发源于陇山、自西向东的清水河,在莲花镇汇入葫芦河,最终在天水三阳川流入渭河。河谷地带平坦开阔,海拔在1500米——1600米之间,兼有山林河鱼之利,自然生态条件当属优越,因此,在这块热土就孕育了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

2021年,在清水河畔的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大型仰韶文化早期聚落,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候选项目。近年来,先后在莲花镇发现董家崖、鱼头咀等仰韶文化遗存,得到了省地县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古史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的诞生地就在天水、秦安一带。该地区历史厚重,春秋战国时期是戎人叱咤风云、秦戎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张家川马家塬、秦安王洼墓地的考古成果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从陕西陇县出发,翻越陇山,经张家川,沿清水河谷行进,直达秦安,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连接甘肃陕西的交通要道,七八千年前史前文化交流最早打开了这条通道,也是史前时期的文化走廊。

这里有史前文化的瑰宝

大地湾遗址坐落在清水河谷地五营乡邵店村西,在遗址的山脚下,是清水河的古河道,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河湾,当地老乡将这块地方称之为大地湾。1958年该遗址被发现后,文物部门即以这里的地名为遗址冠名。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结束以后,198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了大地湾文物保管所,1999年更名为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目前,发掘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有4000多件由该所收藏。

2011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建设的大地湾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的建筑特色鲜明,它与周围的地貌环境浑然一体。建筑师参考了史前文化多半地穴房屋的特点,将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即展厅也设计成一半在地表之下,地表以上的部分做成类似草泥墙的外观。走进下沉的展厅,扑面而来的清新、简洁的设计风格、古色古香的展品令观众耳目一新。基本陈列是大地湾出土文物展,丰富的展品不仅让观众了解到史前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他们吃的什么食物?用的什么器物?而且还展示出先民艰苦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文明发展的历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博物馆里陈列着该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农作物标本——炭化的黍和粟,即糜子和小米。众所周知,我国早期农业的产生及发展,为当时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考古成果表明,我国北方主要的作物是粟,南方则主要是稻米。大地湾遗址一期出土的农作物是黍,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谷物之一。这一发现将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到8000年左右。其后,在仰韶文化的灰坑中,又多次发现粟的炭化颗粒。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早期大型圆形袋状灰坑,底部保存有0.4—0.6米的炭化粟黍,至少在10立方米左右,粟黍遗存之下还有一层木炭,可能为粮仓底部垫木已炭化。考古发现的农作物为什么没有腐朽分解?据推断,先民们将收割的谷物储存在窖穴中,偶然的原因失火烧成炭渣,得以保存至今。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以大地湾遗址、圪垯川遗址为代表的清水河谷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种植地,也是我国旱作农业黍的发祥地之一。

在先民的食物构成中,动物性食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以猪和鹿科动物最多。猪的年龄大多在1岁左右,显然是家养动物。鹿科动物当是狩猎所得。展品中还有做工精致的骨制鱼钩、网坠,说明当时狩猎与捕鱼活动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大地湾仰韶文化各期均出土有玉器,总量有百余件,其中有7件系软玉,其他为碧绿色的蛇纹岩。器型有小型的锛、凿及发笄等。仰韶文化早期的玉器是甘肃出土时代最早的玉器,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崇玉的传统,而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玉器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地湾遗址发掘中还出土了17000多件兽骨,通过专业的鉴定和分析研究,对当时生态环境的古今变化得出了重要的成果。红白鼯鼠、苏门犀、苏门羚是目前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动物,历史上极少越过秦岭,而它们却奇迹般地生活在数千年前的大地湾一带,这个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带当时生态环境与亚热带地区相似,气候亦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当时存在的大型哺乳动物如熊、虎、豹、象等动物在当地早已绝迹,史前大量出没的鹿科动物和猕猴现已踪迹难寻,动物种类的减少意味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消失,这进一步表明从史前到现代生态环境在几千年间发生了沧桑巨变。

如今,森林、巨兽和先民都已走入历史的深处,但在大地湾博物馆,观众可以探寻到远古的奥秘。在这里,丰富的动物骨骼无声地诉说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往昔的历史故事。

这里有黄河流域的彩陶

先民们发现黏土遇水后可以塑形,而被火烧制的土或者黏土因落入火堆变得坚硬定型,于是发明了陶器,这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一些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的人们,需要大量烧煮的炊器、盛储食物和存放用水的器皿以及后来逐渐产生需要的随葬品、祭祀礼器等。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终于发现,黏土加水可以捏塑成自己需要的各类形状,再经过一定温度的烧烤,坚固而耐用的陶器便应运而生。这是土与火的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地湾一期的陶器是迄今为止西北地区时代最早的一批陶器。器型有圜底器、三足器、圈足器等,制法为模具敷贴泥片。之后的仰韶文化,制陶方法则改为泥条盘筑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器型变为以平底器为主,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陶器的种类日益繁多,用途越来越广泛。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之外,古代先民还制作了许多妙趣横生的陶塑艺术品。

走进大地湾博物馆令人惊喜的是,观众可以欣赏到数量众多、色彩绚丽的彩陶。大地湾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彩陶,既是我国黄河流域的第一批彩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饰彩器物主要为圜底钵、三足钵,口沿内外常饰一条红色彩带。虽然纹饰简单,但这条红色带纹宛若一抹朝霞,为人们带来了美的愉悦。甘肃是史前彩陶最为繁盛的地区,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而它的源头正是秦安大地湾。大地湾仰韶先民继承了制作彩陶的传统,进入到初步繁荣的阶段,有的学者称之为史前第一波艺术浪潮。仰韶时期的彩陶为红陶黑彩,十分醒目。不仅饰彩器类增多,而且纹饰图案多种多样。大地湾博物馆的仰韶时期彩陶可谓精品荟萃,包括了早中晚各时期的典型器物。早期构图元素多为圆点、直线、三角等,常见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鱼纹和几何纹等,风格古朴典雅、图案大方简洁。

展厅陈列的宽带纹钵、鱼纹盆、彩陶葫芦瓶主要是仰韶早期彩陶的代表作。其中鱼纹图案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纹饰,从最初的写实风格演变到抽象化、简单化。陈列的几件鱼纹盆清晰地显示了这个变化过程。中期彩陶构图以弧线为主,线条流畅柔美,图案华丽精巧。常见纹饰有弧形三角纹、迴旋勾连纹、花瓣纹等,表现出大自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展出的典型器有三角纹彩陶钵、网格纹彩陶盆、勾叶纹彩陶盆等。晚期彩陶数量虽呈下降趋势,但工艺却比中期更为成熟,大型彩陶器以及内壁绘彩的制作方法开始出现。常见的纹饰有弧边三角形、圆点圆圈纹、漩涡纹、网格纹等,还有个别蛙纹、犬纹。锯齿纹彩陶壶、花瓣纹彩陶盆、弧三角网格纹盆均为这个时期的精品佳作。该时期流行的一些彩陶元素如内彩、锯齿纹、平行线纹、漩涡纹等被后世的马家窑文化吸收继承并发扬光大。

展厅还陈列有大地湾文化的彩绘符号,绘在钵形器残片的内壁上。红彩、连续性不强或单独个体的符号,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种类有13种之多。这些符号已非单纯的装饰图案,有些很明显的是具有记事或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形似植物的符号,另一类是以直线或曲线构成的符号。在仰韶早期彩陶钵的宽带纹上,也发现类似的刻画符号,两者应该有着密切联系,这无疑为文字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线索。郭沫若先生曾说“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这里有远古先民的家园

几千年前的先民住房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村落又是什么形态?如果你来到大地湾遗址,这些疑惑便迎刃而解。大地湾不仅有博物馆,而且还保存着全国唯一的距今5000年的原始宫殿式建筑遗存,以及原址上复原的各类房屋。发掘现场现保存有第一、二、四期的部分房屋遗迹,其墙体、屋顶依据研究成果做了科学复原,可以让我们零距离观察部分史前的生活场景。

大地湾遗址发现房址240座,类型多样,变化复杂,时间跨度约为3000多年,构成了从早到晚的完整序列,可谓一部史前建筑的发展史。一期文化房址为圆形半地穴,二、三期文化房址改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建筑,居住面是草泥土,四、五期建筑技术显著提高,大多为地面建筑,增强了居住的舒适度,居住面则为防潮性能更好的类似混凝土、白灰面。大地湾各期聚落中,以二期和四期较为完整。二期聚落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环壕向心式,约距今6500年。由防御性壕沟围成椭圆形,现保存有三分之二,面积约13000多平方米,原聚落面积至少在20000多平方米。中心系广场和公共墓地,发现15座成人墓葬、6座儿童瓮棺葬。房址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发现房址37座、灶坑12座,除2座房址外,门向均朝向中心广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的同一时期聚落与大地湾大同小异。

在遗址的半山中心位置有一座微微隆起的现代建筑,下面是被保护的大型宫殿式建筑——F901,该建筑属于第四期文化,即仰韶晚期,约距今5000年,是目前所见我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F901以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主室面积131平方米,东西中轴线长16米、南北中轴线宽8米。两侧扩展为与主室相通的东西侧室,左右对称;主室后面设单独的后室,前面有附属建筑,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形成一个结构复杂、布局严谨、占地总面积达42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体。其居住面大部分保存完好,以轻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地面,光洁而坚硬,它是大地湾乃至清水河沿岸的原始部落的公共活动中心——一座宏伟而庄严的部落会堂。

这里是大地湾的新篇章

2021年,随着国家大遗址项目的正式启动,大地湾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之一。大地湾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项目正在有序开展。大地湾各期文化在原始农业、彩陶、乐器、建筑、绘画、聚落等多方面,无疑都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曙光。

仰韶晚期聚落主体坐落在背山面河的山坡上,山坡中部从上往下以F901、F405、F400大型原始宫殿式建筑作为公共活动中心,周围分布着数个房址密集的居住区,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大地湾四期宏大的聚落或许将之视为城址的前身更为妥当,它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正处在向文明社会转折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是黄土高原史前文化迈向文明的“山地模式”。

2004年夏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认识,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学术界认为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重要阶段。仰韶早期鱼纹分布在甘肃、陕西的广大地域,仰韶中期的纹饰扩大到山西、山东、内蒙古甚至东北,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圈,形成共同意识和文化传统。大地湾的发现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表明甘肃东部是史前文化的高地,它与河南、陕西、山西同属早期中国的文化圈,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满天星斗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