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兰州游 品味新年俗 市民、游客多样选择欢度龙年春节
原标题:花式兰州游 品味新年俗
市民、游客多样选择欢度龙年春节
火火的社火,浓浓的年味
中国甘肃网2月14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非遗年俗、国潮市集、彩灯社火、特色美食,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节日的金城春意更浓。无论是走出家门的市民,还是满怀期待的游客,都在这春意盎然中惬意地享受着舒适、贴心的“兰州游”。
兰州烟火气受年轻人热捧
传统习俗中,春节是在外游子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近年来,不少在学习、工作模式下紧绷了一整年的年轻人决定“换个姿势”,开始选择在旅游中度过春节。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发现,兰州城里往来的人群中多了很多外地口音的年轻人,有亲密的恋人同行,也有三五好友结伴,更有双手插兜、眼神深邃的独行侠。
刚刚在北京参加工作的刘亚丽大年初一来到了兰州,连日来,她的生活每天都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开始。暖胃之后,她便出门看看社火,逛逛灯会,浓浓的年味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亲切,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兰州独具特色的烟火气。
她说:“今年选择到甘肃省会兰州过年,除了想缓解一下一年工作的压力之外,更多的是想寻回童年记忆里的年味。”
相应地,隍庙的平安钟,兰州老街的非遗秀、社火,黄河市集的罐罐茶、热冬果,成为众多年轻游客乐享金城年味的必选项。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因为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旅游并不是奢侈品。”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告诉记者:“与老一辈把旅游作为增长见识的方式不同,从小成长于更加富足环境中的年轻人不仅有着更高的文化水平,也有着更多的旅游机会,单纯的自然风光体验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对于旅游的要求。因此,愈发强烈的文化自信让寻找传统文化滋养成为了新的旅游需求。”
中山桥上又来了“一亿人”
从自然风光走向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旅游不再完全受到自然风景的引领,就好似今年兰州的春节,多元化的体验、感受成为广大游客市民享受出行的重要内容。
中山桥作为兰州的标志性景点,一直受到市民、游客的喜爱与关注。今年春节,桥北侧独具特色的黄河市集更是让中山桥来往的游客人潮涌动、络绎不绝,网友戏称中山桥上又来了“一亿人”。
“黄河市集”于2月2日开市,邀请了众多创业青年、非遗文创者等参与其中,市集共有150多个展位,开业前两天,游客量就突破20万人,春节期间游览人数更是持续上涨。集市现场上演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展演,既有快闪、魔术、诗词大会等互动性强的演出,也有太平鼓、高高跷、舞龙舞狮等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表演,极大丰富了游客的视觉体验。
“黄河市集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我市新晋国家级4A景区——金城关·黄河古渡项目建设发展带动本土旅游繁荣的成果之一。”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我市正在以文旅融合为引导积极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空间得以进一步盘活,人文记忆获得了完美再生,社交活力也被精彩重塑,城市品质实现了显著提升,服务功能全面升级,这多个方面的持续赋能构建出了引人注目的‘烟火兰州’,这也必将成为兰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追求。”
博物馆里过大年成兰州新年俗
近年来,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成为我市的新年俗。在这个春节,不仅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人气爆棚,兰州市博物馆、兰州秦腔博物馆、兰州彩陶馆、黄河桥梁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也迎来了众多的市民游客,人们观国宝、“读”历史,在新春佳节里品鉴到了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博盛宴。
龙年大年初一,由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共同发起的甲辰龙年三馆联动大型博物馆文化跨界活动正式启动,喜庆的太平鼓、典雅的民族舞、华美的汉服、热闹的文化市集……众多兰州市民共同欣赏到了一场充满年味的文化盛宴。
“黄河害,黄河险,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水孕育了万千兰州人民,但宽阔的河面,湍急的水流,也阻隔了黄河两岸。因此,在黄河上架设一座固定的桥梁,是兰州人民长久以来的夙愿。”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讲解员丁雅虹用了一段民谣开场,生动描述了旧时人们渡黄河的艰险,静静聆听的游客或感叹或沉思。
“每年我都喜欢在博物馆里过新年,文化气息浓厚又有地方特色。”从重庆来兰州的赵女士开心地说,“今年过年,我一有空就来兰州找老同学玩了,毕业快20年了,老同学一起在博物馆过年,一起参加各类活动,还买了很多特色文创,很有纪念意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 2024-02-14锦绣中国年
- 2024-02-13【甘快看】新春走基层丨十七巷里觅凉州
- 2024-02-13【甘快看】快递员:节日的坚守
- 2024-02-13【甘快看】新春走基层 访灾区·看重建 “儿童之家”,用爱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