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时政

【甘快看】食说新语 饺子、臊子、油果子……哪个是你记忆中的年味儿?

2024-02-11 19:16 来源:新甘肃

  这个春节你回家了吗

  是否尝到了惦念已久的滋味

  有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出门在外的我们

  不管是走到多远

  尝过多少美食

  最难忘的或许还是家乡的味道

  一道故乡的美食

  穿过时光的帷幕抵达舌尖

  那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

  也是远行路上的乡愁行囊

  编辑部本期【食说新语】

  想同你一起探寻记忆中的乡愁风味

   饺子 

  过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共享的美好时光。在这个特殊时刻,饺子作为传统美食,其意义远远超过食物本身。它不仅承载着家庭的温馨和祝福,还深深融入了中国的文化,所以年三十的饺子必须站C位

  对于我来说,最怀念的是儿时年三十的饺子。年三十这天家里所有成员会围坐在桌前一起包饺子,擀面皮儿、活馅儿、包饺子、端饺盘儿、数饺子……而我就忙活着整个年夜饭最有意义的工作——放硬币。将硬币放在挑选好的饺子里,不仅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对吃到硬币的人的一种祝福,寓意来年吉祥如意、财源滚滚。这样的年夜饭,既神秘又趣味,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看着春晚,吃着饺子,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儿时的我,为了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肚子撑得圆滚滚,也还能再多吃几个,万一下一个就吃到硬币了呢?长大后的我才明白,原来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儿时年三十的饺子,更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是一家人分享和喜悦的时刻;是珍视和家人共度的每一刻。

  ——@J(蒋蕊)

   臊子面 

  除夕夜,首先想到家家户户包饺子,而对于老兰州来讲,则更热衷于一人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臊子面是兰州人春节的必备美食,寓意着一家人的团圆和幸福,也寄托了对新一年好运的美好祝愿。

  据说兰州臊子面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当时是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它节日的待客佳品。后来臊子面逐渐成为兰州人除夕夜的主食,含“福寿延年”之意,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别看小小的一碗臊子面,其实它的做法独具匠心。一盆拉条子,加上猪肉、黄花菜、木耳、豆腐、蒜苗配上独特酱料做成的臊子,香气扑鼻,口感鲜美。

  臊子面作为春节美食,不仅是一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延续,更承载了深厚的家庭团聚的文化内涵。它见证着亲情、友情、爱情在团圆时刻的真挚情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家人、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是一种心灵与味蕾的双重愉悦。

  ——@幸福(王裕霞)

  00:00/00:07

   米线 

  记忆中的老家,朦胧的清晨,街头巷尾各式各样的早餐店都已准备好开门迎客,胡辣汤、热干面、米线、生煎包……在小城都街头巷尾,随意挑选中意的早餐,开启美好的一天。上学时,我最爱的是那碗热气腾腾的鸡汤米线,4块钱一碗,好吃又实惠,宁愿早起跑到离家好几里的小店,就为吃上一碗,这样一天才得劲。

  浓郁的鸡汤配上爽口嫩滑的米线,再点缀上酸芹菜、黄豆粒、荆芥等小料,入口滑润软香,麻辣咸香,那种味觉、嗅觉、感觉的三重享受和沉醉,是多年后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味。十八岁上了大学,离家千里,在某些时刻总是会感叹:“要是能吃上一口老家的米线就好了”。可惜离了家,再没吃过这样的食物。

  说来也怪,米线这东西哪都有,出名的更是多的是。要说它有什么特别的,倒也没有,只是吃的人赋予它更多的价值和内涵,那里始终藏着一份我对老家的独属记忆。如今,米线已从一碗三块四块涨到五块六块,变的是价格,不变的是它的味道。之前每次回乡,我都会跟家人说,第二天早上我要去吃一碗米线,解解馋。归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乡愁亦是愈来愈浓,这次回去第一个要宠幸的美食,我想还是它,吃到口的那一刻,我一定幸福感爆棚。

  ——@爱吃胡萝卜的小青虫(何征)

   浆水面 

  或许,记忆里的年味是肘子飘香,是糟肉浓醇,是年年有“鱼”,是全家人一起包的一盘盘饺子……但对于常年在外游子来说,过年的味道,在于山珍海味后的一碗解腻浆水面,那滋味清爽绵长,是出了家门再也吃不到的味道。

  过年的浆水面似乎和往日的味道更不一样。虽然一如既往是妈妈发酵的浆水,手擀的面条,但多了兄弟姐妹的“抢食”后,味道更加浓郁。说起“抢”,不由想起去年春节,一大家人正围坐吃暖锅,突然一个弟弟嚷嚷“家里是不是做浆水面了?”果然,浆水清冽已远远飘入,空气里是还残留着又烈又辣的老葱夹杂干辣椒丝、蒜片的味道。正当我恍惚间,几个兄弟姐妹已经一人端着一碗吃起来,等我去到厨房后,就剩下锅底一点,喝一口,那清香酸爽里是妈妈的味道,是外面浆水怎么都做不出来的滋味。吵闹间,听到妈妈嘟囔着“早知道就多做点了”。

  家是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团圆是最浓的年味。无论何种美食,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每种食物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

  ——@木。(王春燕)

   酥饼子 

  要说过年必备年货,兰州人的年味里一定少不了酥饼子。

  酥饼是由特制的脂烙酥而得名,用胡麻油和菜籽油、小麦面粉、白糖、姜黄、黑白芝麻、玫瑰等原料做成的传统面食,以前农村多用两面火的鏊子烙,现在多用电烤箱烤制而成。外观金黄、质地酥软、层次清晰、口感香甜。因为兰州人叫某些东西的时候都喜欢加一个“子”字,rang皮子,饼子,奶子……所以酥饼也被叫做酥饼子。

  春节期间的早餐必不可少的就是酥饼子,咬下一口酥脆掉渣,甜味适中,搭配一杯牛奶或清茶,从早晨就开始感受到甜甜的幸福了。

  ——@程艾影(李婷婷)

   油果子 

  提到春节美食,油果子几乎占据了我的所有春节回忆。作为油炸类的糖油混合物,油果子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为年夜饭美食,只能说是春节糕点。家里经常做的是“麻花”样式,也称作炸麻花。发酵好的面里加鸡蛋、加香豆粉、加清油、加牛奶、加啤酒……家家做法不同,但最后总能做出酥脆香甜的油果子。老家这边,每年腊月十几,每家都开始炸油果,它比年来得更早。可以说,家里炸了油果子,年的味道才可以氤氲。

  小时候,放了糖的甜油果子比原味的更得到小孩的青睐,而比起家里炸的油果子,商店售卖的油果子更令人着迷。蜂蜜味的大麻花,咬一口爆浆的酸奶麻花总是比家里的更香甜。每到炸油果子的时候,也总是嚷着要吃外面买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像个孩子一样要求买油果子,甚至要求自家做的时候别放糖,吃着腻。是啊,长大后我们在意的不再是油果子本身的味道,而是咬一口,那充斥着整个口腔的扎扎实实的年味儿。

   糊饽 

  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一年到头“烟火气”最重的时节,无外乎春节前后的日子。每逢春节回家,我最惦记的就是妈妈做的糊饽。

  糊饽是山丹美食里最特别也最家常的一道美食,制作糊饽的核心是炸“油棒子”,“油棒子”也就是“麻花”。每年腊月里炸糖花子、油饼子时,妈妈总会记得留一点发面用来炸“油棒子”,这样等我们过年想吃的糊饽时候就可以随时安排。

  民间有“宁吃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糊饽的“主心骨”有了,就等着一大堆的配料来帮衬。将已做好的“油棒子”烩入汤中,在汤中还要放入其他配料,如豆腐、粉条、土豆、豆芽、西红柿酱、大葱、蒜、姜末等,这是素食,也可把牛羊肉切丁炒熟,或加入高汤,荤素搭配,非常美味,不论是荤的还是素的,一定要记得多放点胡椒粉。

  过年吃多了大鱼大肉,总需要一顿糊饽来熨帖一下不太舒服的肠胃。那吸饱汤汁的“油棒子”,配上软糯筋道的粉条,在各种配菜的陪伴下,在胡椒的升华里,只有大快朵颐的快感,吃着吃着就满头大汗,冬天来上一碗就能立马暖和了。

  ——@茉沫的向日葵(杨玉洁)

  家乡的味道

  是刻在生命中最初的记忆

  不论行多远

  不论飞多高

  我们对故乡的吃食永远带着一股眷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