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新春走基层】玉门:集体经济“金钥匙” 打开农民“致富门”

2024-02-08 15: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玉门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支部带动+产业拉动+改革推动”模式,通过盘活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办村办企业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新方法,推动农民收入节节提升,实现集体经济“活水长流”,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村民收入提升

  年关将至,65岁的王贵山跟老伴坐在炕头,盘算起2023年的收入:种植小麦、瓜果、制种花卉收入68150元,瓜果和制种花卉都是通过村委会和企业签了种植订单的,收拾好就有人过来收购,还有村里发的养老金、耕地补贴等惠农补贴3500元。“算下来有7万多元,托村里的福,日子越来越好了!”

  王贵山所在的玉门市下西号镇下东号村,近年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成高标准农田3264亩,全部整体流转,种植玉米、西瓜、辣椒等作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16万元。

  “集体经济家底厚了,村民财产性收入才能稳步提升。”下东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平山说。

  在玉门市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块块田”“绺绺地”整合集中,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降本增产;许多山水之间的农房变身特色民宿,村民吃上“旅游饭”;许多土地资源贫瘠的村庄抱团发展,“联村共建”吸引企业落户……发展至今,玉门市已实现集体经营收益全覆盖。

  截至2023年9月底,玉门市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305.86万元,村均收入达到22.13万元,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4个,收入20万—50万元村17个。预计到2023年底,玉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700万元,村均收入达到28.81万元,其中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27个,占到45%。

  产业发展为创业兴业提供了机遇

  玉门市昌马镇昌马村全力打造“天境昌马”旅游景区,村民赵明浩2022年回到家乡,将自家改造成了民宿,2023年旅游高峰时期,每天能接待20多人。

  玉门市玉门镇东渠村属于“城边村”,集体经济基础雄厚,2023年1至9月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8.8万元。高标准农田发展大势,让东渠村瞅准市场,“两委”班子顶住压力,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办企业,启动了滴灌带加工项目建设,项目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19万元,采取“村+合作社+国企”模式,与农垦亚盛集团合作经营,弥补了不善经营的短板,规避了不了解市场的风险,营业额已达 240万元。

  在滴灌带厂顺利运行的同时,东渠村整合衔接资金200万元,采取“村+合作社+民企”模式,与酒泉城润生态农业公司合作,建成粮食烘干厂,2023年收购烘干粮食5000多吨。

  此外,玉门市玉门镇南门村积极落实“农民工返乡入园”工程,规划建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中心项目,建成后吸引快递及物流企业入驻,在盘活南门村土地资源、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吸纳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产业兴旺为美丽乡村提供了广阔舞台

  在玉门市柳河镇红旗村,10多位村民身着60年代服饰,变身“演员”,以“红田园”为背景,用农具做道具,为游客再现60年代生产生活的场景,昔日小山村摇身变成3A级旅游景区。

  “自从‘红田园’建成后,我们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了,尤其是节假日,来这里的人就更多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红旗村村民李永锦介绍。

  红旗村坚持产旅融合,走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村党支部+产业链党支部”运行模式,合作社吸纳村班子成员、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为成员,深挖红色文化,完善“吃、住、学、游、购、娱”的服务功能,建成了“红田园”,以生态带动旅游、以旅游形成产业、以产业引领发展,充分发挥“旅游+”的功能,全面做优农产品品牌,紧扣“制种花卉、育苗、果蔬、小作坊”四大产业,形成“游赏花田、做小手工、摘四季果、尝农家菜”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以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基。

  “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农民打开致富增收之门。越来越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出收入丰、产业兴、生活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玉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建军说。

  通讯员 马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