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以青山为笔 用绿水着墨 描绘美丽甘肃新图景

2024-01-31 08:3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以青山为笔 用绿水着墨 描绘美丽甘肃新图景

  玛曲湿地。 刘小平

  鸟儿翱翔在戈壁湿地。 魏军

  洮河岸边秋意浓。 水新民

  成健 吴玉萍

  汤汤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流进陇原大地,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在广袤土地上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监管,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新征程上生态环保工作,奋力推动美丽甘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过去的一年,甘肃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步好转。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6.2%,PM2.5浓度均值25.8微克/立方米,天更蓝了。74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9%,劣V类断面比例为0,水更清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目标任务,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提前完成国家2023年目标任务,环境更优了。

  坚决守好蓝天碧水净土

  甘肃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整体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紧盯重点行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预警通报、督导帮扶机制,扎实开展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紧盯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治理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强化机动车环境污染监管,严控施工场地扬尘,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改善,着力守护好美丽蓝天。

  紧盯重点流域,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制定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等规划方案,采取形势分析调度、断面超标风险预警警示和工作约谈等举措,推进重点河流水质改善。扎实开展水质断面消劣行动,全力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保卫战,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不断提升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水平,点面结合、综合施策,着力守护好清澈碧水。

  紧盯风险防控,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防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快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及历史遗留废渣整治等项目,统筹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年完成30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26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6.54%,突出重点、有效防控,着力守护好安全净土。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蓝天白云渐成常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中,感受绿水青山带来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甘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监管,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制度机制建设,印发《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2023年版)》,出台《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明确执法责任和履职要求,规范执法行为。

  认真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累计开展现场检查9958次,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628件,罚款5316.2万元。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和柔性执法要求。对12个市州开展5轮次交叉监督帮扶,全省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264家,依法实施从轻、减轻处罚案件51件,免予处罚案件67件。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制定《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细则》《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机制(试行)》,常态化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启动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6件,筛查线索377条,赔偿金额累计达2.6亿元。

  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信息制度改革。核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1134家,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活动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将全省6324家排污单位、环境治理和环境服务企业纳入评价范围并按评价等级赋予“环保码”。

  2023年,卓尼县、夏河县获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崇信县、舟曲县获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印发“甘肃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创建管理规程及指标体系,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指导鼓励全省60多个地区开展创建工作,全省已有9地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6地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组织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召开新闻发布会59场次,回应社会关切热点。开展2023年甘肃省“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生态环保执法典型案例科普系列创意视频》获评2022年十大生态环境舆论引导优秀案例,《这里是甘肃》新媒体产品获生态环境部2022年度优秀新媒体作品。定期向公众开放环境监测等四类环保设施,推动构建生态环保全民参与体系。“甘肃生态环境”等8个政务新媒体平台编发各类信息8450条,点击阅读量达1900万次,推动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处处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

  科技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甘肃建设,都需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塑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甘肃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气—土污染防治及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碳达峰与碳中和等重点任务关键技术研发,组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引领,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培育壮大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中国环科院西北分院等科技平台作用和“国家队”人才技术优势,助力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决策支撑能力。

  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多渠道发现、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依托高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大练兵、大比武,培育“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打造人才品牌队伍。加强与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协作配合,充分发挥省属科研机构骨干作用、高等学校生力军作用,着力提升知识创新与核心技术有效供给能力。会同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深入推进“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环境科技支撑。

  随着科技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甘肃的“生态名片”更加亮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全力以赴服务发展大局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甘肃将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任务落实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创新出台“18条措施”,全力做好“优服务、抓项目、助降碳、守底线、强督察”5方面工作。完善审批层级结构,推进“一上一下”,上收高环境风险项目审批,下放低环境影响项目审批。强化环评要素保障,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有效压缩审批时限。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环保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围绕省列重大项目以及省市县三级已申报建设项目,坚持台账管理、专班推进,全省全年共审批环评项目2568个,涉及总投资4687.85亿元。

  扎实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制定《甘肃省推动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年度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扶持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产业招商引资,开展各种形式招商活动。青洽会期间组织举办甘肃省招商引资推介会,促成13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额208.178亿元。2023年,全省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开工项目68个,到位资金42.53亿元。

  在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全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甘肃正在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更大力度建设美丽甘肃

  2023年,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是新征程上推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近年来,甘肃围绕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面统筹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促进生态环境整体好转。

  祁连山生态保护监管长效机制日臻完善。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祁连山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划定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5.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44%。

  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对祁连山地区211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和成效巩固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地面监测站建设。完成2022年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价,结论显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稳定向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生整体性变化。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制定颁布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组织开展黄河公园排查、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现状、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研究。完成3666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污染状况评估和固体废物倾倒问题整治。

  组织开展黄河公园排查、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现状和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研究。黄河流域甘肃境内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68%,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有力推进。编制完成《甘肃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长江、黄河及西北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甘肃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实施方案》,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责任。

  扎实开展甘肃省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各项措施落实。启动白龙江流域水生生物调查评估,开展水生态健康或受损状况评价。建立健全跨界环境执法、监测、应急联动机制,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重要一年。甘肃将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常态化监管,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高水平推动美丽甘肃建设,高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甘肃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