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灵台:“挪穷窝”迁新居 生活“翻了天”

2024-01-18 16:41 来源:中国甘肃网

张岳东新居 孙筱娜/摄

  夕阳西下,藏在灵台县西川里的杨村热闹了起来。临近下班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了阵阵炊烟。一排排小康屋沿着川道迤逦而建,阡陌纵横的蔬菜基地向远山延伸……

  小寒之后,寒风萧瑟,但村民刘亚莉家的小院看上去十分温馨。新修的小康屋里,刘亚莉把地板砖拖得发亮,电视机、冰箱、热水器等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刘亚莉正在做晚饭,一旁帮忙的丈夫张岳东咧嘴一笑“现在这生活就像翻了个天!”

  谈起这两年生活的变化,张岳东说搁在过去不敢想象。“这一回移民搬迁工程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旧地方临崖,山比较高,一到雨季比较害怕,前年下暴雨以后山塌下来土跟房檐一样高了,差点把房子推倒了,搬下来后能安然的睡觉了。”

  2022年以前,张岳东一家居住在距离这个安置点不远处的杨村当庄社。“从老地方搬过来,主要是上前年三月份滑坡把上房冲了,这边不存在这个问题,生活条件比那边好多了。”

  2021年10月初,连续强降雨来袭,让村里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

  2021年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推进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2022年,甘肃省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推进地质灾害威胁区等地群众搬迁。灵台县也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惠民工程推进,帮助群众逐步搬出地质灾害隐患点。

  张岳东一家是中台镇搬迁户的一员。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在刘亚莉心里都已成为过去。

  看着眼前的新居,张岳东止不住笑意,乐呵呵地给笔者算了笔账。

  “房一共是二十万,院墙大门一共近五万块,硬化院下来三千几,搭的棚三千几,还出了近三万块的地皮费,一共下来能花三十万,政府补贴了十万,还给了五万贴息贷款,我自己就掏了十来万。”张岳东扳着手指头细细道来。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既要算“生态账”“发展账”,又要算“经济账”。从土胚房到小康屋,从种地到打工,钱从哪里来、生活怎么办?

  灵台县聚焦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紧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为实现以搬融产、以产兴业,创新“一区一间一库一厂一园一地”六个一增收渠道,在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中修建养殖小区,利用加工车间、气调库、加工厂、苹果园、种植基地等吸纳安置劳动力,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搬迁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就近实现就业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应运而生。

  不仅要能搬得出,更要住的稳,设施蔬菜产业作为中台镇的立镇之本,又一次扛起了大梁,蔬菜大棚大量用工让搬迁群众安了心,家门口就有致富渠道,中台镇搬迁群众心里有了十足的底气。

中台镇设施蔬菜大棚一角 孙筱娜/摄

  除了家里种植的3亩玉米、小麦,刘亚莉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基地找了份工作,丈夫张岳东身体不好,她依靠着在蔬菜大棚里务工,顶起了家里的半边天。“去年搬过来后,我就在蔬菜基地里找了个活,一天一百三,挣的钱够家里生活,还能余点钱,一月下来毛净四千块钱,我觉得好着哩,一天都没舍得停,能去的时候我一直做着。娃上学的生活费靠我挣钱呢,娃他爸有病,在家里做地里的活,家里靠庄稼靠打工挣点钱,供娃上学还是费钱着里。”刘亚莉告诉笔者。

  和她一起做工的还有做了几十年邻居,搬迁又搬到一起的李玉红。

  “我俩工资是一样的,都是一百三,一月下来三千几到四千块,活也不累,一天主要是种菜,摘菜,顺菜,都是咱做惯了的农活,这个工资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可以了,能补贴一点。”一旁的李玉红笑着告诉笔者。

  过去两年,中台镇437户1523位如刘亚莉、李玉红一样的群众,告别临崖、临水、临沟的胆战心惊,依托安置点项目产业,或就业、或创业,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灵台计划在全县建成29个集中安置点,完成3年搬迁2420户7626人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建成19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搬迁1550户4800多人。

  现如今,灵台县的搬迁群众在新的土地上拥抱着幸福新生活。一辆辆货车前往果园,前往温室,前往牛棚,拉着苹果、蔬菜、红牛,走出村,走出乡,走出县,运往城里去。

  通讯员 孙筱娜 苟家宝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