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为民办实事】2023年甘肃省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硬化路超额完成

2024-01-12 09: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1月1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吕庚青 冯睿栋 薛敏)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新建4000个自然村(组)硬化路1万公里,力争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是2023年甘肃省政府为民兴办的10件实事之一。

  11月12日,记者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获悉,2023年以来,甘肃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向进村入户倾斜,全年建成自然村组硬化路10176公里,超4000个自然村组通了硬化路。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90%以上,超额完成民生实事项目。

  通村组路是通往家门口的产业路、致富路。一条通村组道路到底会给一座村庄带来哪些改变,中国甘肃网记者走进兰州市榆中县实地走访村组道路硬化给村民出行,产业发展等带来的变化。

  驱车穿行于兴隆山深入,在通村公路的尽头闯入一片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榆中马坡哈班岔村。作为马衔山脚下的一座小村庄,这里曾经因为交通不便,相对比较闭塞,虽然有美好的风景却形不成经济效益。

  如今,随着大象营地入驻,哈班岔村已经成为网红村,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寻找世外桃源般的诗与远方。

  “我们村2021年对通往村的4公里村道铺设柏油路面,2022年,我们又将延伸了1.6公里村道到山脚,实现了游客去看最美风景的愿望,2023年,我们村又对村组道路进行了硬化,实现了硬化道路通到村民家门口的愿望。”谈起哈班岔村从无到有发展旅游产业,哈班岔村党支部书记刘小琴认为,路修好了很关键,通过3年农村通村组路建设,哈班岔村已经打通兴隆山到马衔山的旅游大通道,享受了来自兴隆山的旅游红利。

  刘小琴说,他们最早感受到旅游的好处还是在2018年,当时他们在山脚下种植了300亩板蓝根,兰州周边的游客慕名而来看花海,车队一直排到沟口。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人多,其次是路不好走,当时只是硬化路,宽度也只有现在的一半。

  这次旅游红利,哈班岔村并未接住,后来游客也是断断续续。直到2021年,哈班岔修好村道,发展旅游业,游客才有了稳定增长。

  刘小琴说,现在哈班岔村是四季旅游,即使冬季也有游客来体验星空屋,特别是下雪之后哈班岔更是美成人间童话,吸引着游客赶来赏雪,他们也是动员全体村民义务扫雪到沟口,迎接游客走进哈班岔。

  记者了解到,哈班岔村的产业还有中药材种植和高原夏菜种植,特别是山区种植的冷凉型高原夏菜品质很好,更受市场欢迎。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村民往冷库送菜更加方便,也促进了高原夏菜产业发展。

  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是以高原夏菜产业著名的美丽乡村,早在2002年,高墩营村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2010年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种植园。如今,高原夏菜种植已经成为高墩营村的重要产业和靓丽名片。

  走过高墩营村的牌楼,一条柏油路与兴隆山大道连接,成为通村的快速路。

  “这条村道1.4公里,从兴隆大道直通村上幼儿园,2023年铺设柏油路,是连接村庄和主干道的通道。”高墩营村党总支副书记梁磊介绍新改造的通村组道路时说。

  在这之前,这条路是水泥硬化路,因过往送菜车辆碾压坑洼不平,再加之村口的兴隆山大道高标准建设,让原本的村道形成落差,被水倒灌。

  2023年6月,高墩营村村道改造高标准开展,路面加高和兴隆大道持平,彻底解决了倒灌问题。修这条路同时还压了天然气管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一样。”高墩营村村民景正红如是说,如今他们蔬菜外运也更安全了。

  与通村组路相配套,为民办实事项目还为高墩营村建设了2公里产业路,让水泥硬化路通到村民的地头。

  “以前我们最害怕蔬菜成熟的时候下雨,那样路面泥泞菜送不出去。”高墩营村菜农施玉章说起以前最担忧的事,那时通往菜地的路又窄又不好,连汇个三轮车都难,有时候甚至造成翻车,特别是下雨眼瞅着干着急。

  现在宽阔的产业路通到地头,下小雨的天气,施玉章也开着三轮车收菜期待卖个好价钱。

  施玉章说,进入收菜旺季,他们都是凌晨两、三点到地头收菜,路好了也更安全,就是辛苦一些也能有个好收入。

  榆中县公路服务中心干部赵亚平介绍,“十四五”以来,榆中县已累计投资1.56亿元,完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30条212.81公里。目前,全县268个建制村全部实现水泥路或油路联通,通畅率100%,1131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达到1119个,通畅率98.9%。完成丁官营村美丽村组示范路、浪街村生态旅游示范路、哈班岔村提质改造示范路、振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资源示范路等项目,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占比逐年提升。

  赵亚平说,榆中县坚决树牢“建养并重”的意识,不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积极推行市场化养护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引入养护服务单位,从“直接提供”转由向专业养护企业“购买服务”模式转变,有效提升养护成效。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建设,“十四五”以来,投资2182万元实施修复性养护工程,完成白榆公路青城段和上花段、榆新公路园小段等项目,投资3800万元实施的S217景泰至定西公路(高崖至龙泉段)养护维修工程,预计明年6月建成通车,一条条优质乡村路为乡村振兴构建了坚实网络。

  让群众早日走上硬化路。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纳入民生实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等统筹推进。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选派62名专业技术干部赴县区驻点帮扶,在14个市州省属公路发展中心设立农村公路督导帮扶组,每月对辖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帮扶。率先在全国出台《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技术规范》,配套制定《甘肃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管理办法》,督促市县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办法,落实安防工程、防排水设施“三同时”制度,提升项目安全性、耐久性,新建项目均达到四Ⅱ级技术标准,工程质量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同时,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公路黄土固化技术、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等“四新技术”应用,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砂石料短缺难题,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陇西县、环县采用黄土固化技术施工基层120多公里、92公里,降低了约20%的工程造价,民勤县、凉州区采用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分别铺筑沥青路面300公里、120公里,每公里降低造价约10万元。

  全年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92项,吸纳1.1万余人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1.6亿元。在养护上,将建成后的自然村组道路统一移交属地乡村管养,加强与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衔接,吸纳低收入群体等参与养护,既解决养护人员难题,又实现群众就地增收,达到双赢局面。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护路员3.4万余人,人均年收入达9600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