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震后重建的“团结村”

2024-01-09 19:52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震后重建的“团结村”

  ①拆除危房时。

震后重建的“团结村”

  ②丁睿和孩子们。

震后重建的“团结村”

  ③甘肃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五社安置点。

震后重建的“团结村”

  ④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拆除电线。

  震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房屋需要重建,生活需要重建,秩序也需要重建。

  马小云的电脑上同时打开了七个表格,他是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团结村的村干部。这段时间,其他人都扎在村里,村委会办公室只留下马小云一人,安排给他的工作是负责抗震救灾重建期间村里所有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接电话、问情况、填表格,时不时还有受灾群众来这里,马小云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安抚他们的情绪,解决问题。工作间隙,他告诉我们,这几天的情况好多了,吃的住的都安排得稳当。

  距离积石山6.2级地震已过去20天。在大部分救援队伍完成任务撤出积石山县后,这里的道路已没有前几天那么拥堵,村子也逐渐恢复以往的平静。

  “前几天,院子里堆满了救灾物资,挤满了救援车辆。”马小云从电脑屏幕前抬了抬头,指着办公室前空旷的院子说,“现在,他们走了,留给积石山的任务是重建。”

  

  村民大会

  刘集乡是这次地震四个重灾乡镇之一,而马小云所在的团结村距震中柳沟乡只有20公里左右。

  团结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子,一共380多户,分为六个合作社,1800余人。马小云告诉我们,村内有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回族、土族、藏族、羌族等八个少数民族,比如五社就以保安族为主,一社是汉族和回族杂居。

  据村里老人讲,之所以叫团结村,是因为村里的人都很团结,混杂交错居住在一起,基本没有发生过矛盾。

  这种团结在地震中有所体现。地震发生后,村支书韩凯带着马小云他们组织起了一支30余人的小分队,分别到村里挨家挨户敲门救援,全村及时撤离,避免了更多的人员伤亡。

  从马小云统计的数据上看,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上千间村民住宅受损严重。“初步评估的房屋安全结果显示,村里90%以上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处于不得入住状态。只有20户的房子被鉴定为安全,不到10户的房子可以入住。因为担心余震及次生灾害发生,村民都集中转移到安置点。”

  地震发生后的第十天,也就是2023年12月27日,历经应急救援和过渡安置后,村民的生活逐渐安稳。当天,韩凯召集开了震后第一次村民大会,讨论灾后恢复重建等问题。

  “我们家的房屋被鉴定为安全,可以入住,如果整社搬迁安置,我该怎么办?”

  “我们家的房屋今年刚建好,买了家具、铺了地暖,正等着入住,受到地震的影响也不大,这该怎么办?”

  ……

  村民大会上,参会的合作社社长、有威望的乡贤,一个问题接一个。韩凯说:“这些问题都是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迟早会影响到村民的生活,村民也不会满意。”

  团结村一社到四社在海拔较低的省道两侧,地势平坦;五社六社位于小山坡上,道路不方便、交通状况复杂。

  五社社长马占林带着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从高处望去,五社的房屋像是建在一个梭子上。村子的两侧是悬崖,北侧较陡,落差30米左右;南侧相对较缓,但有一条深沟容易积水。

  “地震发生前,五社六社发生过几次滑坡。”马占林还记得2018年夏季的那场大雨,下得很急,北侧山体随着雨水下陷,着实让人害怕。马占林站在北侧尽头,“下面是另外一个乡的村子,好几年前因为生态整治,路好地也好。”

  地震发生后,五社只剩下几处房屋被认定为安全,其他房屋受损严重。他们大部分人希望借着灾后重建进行整体搬迁,搬到像一社到四社那样平坦的地方,统一规划安置。

  一社到四社的村民觉得在原址上进行重建比较好。马小云说:“尽管恢复重建的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下来,我们也不能等着,把大家聚起来就是想摸清楚村民的想法和现实需求。”

  当天村民大会的另一个议题是安置点的秩序。

  积石山县海拔1787米至4308米,呈西南高、东北低。全县含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这意味大部分重建工作要等到开春冻土期结束后才能进行。在这之前,受灾群众要长时间住在固定性过渡安置的活动板房内。

  面对几百人的安置点,村两委要保障他们在板房内的安全。因此,村民大会上,他们和村民“约法三章”:首先不能私自乱接电线,学会使用灭火器;第二是要打扫卫生,及时清理自家生活垃圾,不能随地大小便;第三要注重邻里和睦,尊重民族习俗,不能聚众赌博、酗酒……

  

  拆除危房

  村民大会召开后的第三天。

  第一合作社一处平地前站满了人:武警官兵帮着村民从房屋里一件一件搬运家具,韩凯拿着一张房屋受损情况表反复向村民确认,小型挖掘机师傅坐在驾驶舱等着指令。

  就在前一天,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举行了积石山6.2级地震第五场新闻发布会,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石塬镇、柳沟乡、刘集乡等4个重灾乡镇需要安置的受灾群众已搬入活动板房,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迈出重建的第一步是分批次拆除因地震影响被鉴定为危房的民房。

  一社村民赵生发的房屋位于道路十字路口,不到两米的乡间小道被震落地的红砖占去了三分之一的空间。他们家房屋大部分外墙脱落,大门重心依靠另一侧的墙体支撑,摇摇欲坠。

  再往前是一社社长龚发辉家,他们家受损情况比赵生发家好一些,房屋基本保持了原状,墙面有多处裂缝。地震发生时,龚发辉被重物砸伤,还在医院治疗。她的丈夫和孩子正在整理家里还用得上的物品,搬到最里面的一间房里暂时存放。

  夹在两家中间的是村民石亮亮家,她和妈妈早已不在一社居住,搬去了村里其他合作社。去年,石亮亮他们在这里新建了围墙和大门以确定自己的房屋面积。

  “在路口架几个路障,再确认村里的电是否停了。”马如花和韩凯等村干部一再沟通,确保安全。马如花是积石山县人大的干部,这几天她被派到团结村负责灾后恢复重建和过冬安置等工作的协调。

  “没问题,拆吧。”团结村第一处排危除险工作就这样展开。

  小型挖掘机师傅加足马力,第一下推倒了破损的墙面,再来几下推倒了大门。赵生发和他的妻子站在远处,看着被拆掉的房子,用头巾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挖掘机缓缓从废墟往上进行作业,一不留神,差点儿被旁边掉落的砖头砸到。“停一下,停一下。注意安全!”马如花赶紧叫停。

  马如花告诉我们,现阶段村里组建了一支排危除险队伍,要先拆除六个合作社主干道或安置点两旁的危房,以免村民受到房屋垮塌的二次伤害,再有序拆除其他危房。

  从房屋受损情况表上可以看到,大致分为了这几类:整体拆除,部分拆除,可修缮保留,保留。“这些鉴定结果是由县住建部门统一标准,并派专家团队到村里进行评估而来的。”

  拆除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是第一处拆除,马如花需要协调很多内容,如怎么拆、拆哪部分,都要村里的干部盯着。“我们需要对接施工队和房屋的主人,以确保不要拆错房屋。有些房子暂时不需要拆除,还能作为储物间。”

  房屋前是挖掘机在作业,电线杆上是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拆除电线。

  “施工前,我们很早就把村里的电停了。一方面,停电后,受灾群众起码晚上不会偷偷回家;另一方面,拆除危房时不会受到电的伤害。”马如花说。

  拆除过程中,马如花他们也遇到了新问题,大家都将家具、家电搬到空地,东西一多会发现没有那么多地方存放。再者,长时间暴露在外面,一场雪的工夫,这些家具、家电会成为废品。

  “安置点也放不了多少,我们会想办法把应急的帐篷搬过来。”

  

  临时的家

  从村委会办公室出来,沿着省道往下走不到十米是一社二社的集中安置点。“震后安置采取的是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刘集乡包村干部马满苏带我们来到集中安置点。

  “地震发生后,遵循就近原则,我们先疏散村民,在空旷地搭建了过渡帐篷。帐篷里有取暖设备、能通电、有饭吃。从第三天开始,陆续搭建活动板房。”他补充说。

  团结村现有活动板房近400间,去年12月28日晚上,全村六社的村民已全部入住。马满苏也提到,相比一社到四社,五社六社活动板房的建设要慢一些。

  “并不是说五社六社受灾情况比其他合作社严重,他们在山上,还是受制于地理位置。”马满苏解释,在运输板房之初,工程队的车太大,去往五社六社的道路比较陡,路面还有结冰。建设的大型机械上不去,后来换了另一家工程队,五社六社的活动板房建设工作才得以开展。

  见到马小明的时候,他正将家具、家电搬到活动板房里。马小明是六社的村民,常年在青海务工,从事电焊工作。

  从手机上看到家乡发生地震的消息后,他和同样在外务工的弟弟连夜赶回家。“家里都是老人、小孩,心里十分担心。好在他们没有受伤,等安置好他们后,我们又要回青海。”

  像马小明这样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团结村有700-800人。很多人都是在地震发生后,赶回家帮忙安置,等过几天又要回去工作。韩凯说:“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主要在工厂和拉面馆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后,我们也鼓励他们就地就业。不管外出还是就业,总之不能闲着,无所事事。”

  马满苏带着我们在每个安置点走了一圈,他说到,安置点组建了自我管理委员会和临时党支部。

  “在板房搭建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建设要求,确保每个安置点道路通畅,水电、网络信号全部接入,厕所按比例配备,火炉、煤炭按户配发,达到了通暖、通厕、通水、通电、通讯的‘五通’要求。”马满苏说。

  五社安置点前,村民在每个活动板房上插了一面国旗,横幅标语“用自己的手,建自己的家园”贴在了最显眼处。马满苏告诉我们,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让他们温暖过冬,在比较寒冷的冬季,吃上热饭、住上热房子,这些都是基本要求。接下来的事就是要提升大家的信心,发动大家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去年12月25日,甘肃省积石山县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指导小组正式成立。消息称,预计2024年1月15日前完成居民住房和村镇建设选址工作,确保居民住房于2024年10月底前建成入住。

  就目前灾后恢复重建的安排看,村民需要在固定性过渡活动板房里等待新家建设完成。

  “安置点有警务室、医务室、物资发放点,生活有了保障。”马小明收拾着房间说,“要是在安置点装上几个路灯就好了。”

  

  新年火锅

  何绍平是团结小学的老师,这段时间他成为团结小学临时教学点的执行校长,负责临时教学点的工作。

  团结小学一到六年级共有学生130人,幼儿园学生40多人,学校教职工17人。

  地震发生后,全县学校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学校损毁严重。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积石山县所有学校暂时停课。何绍平赶到学校时,发现教室已经不能使用。

  按照县教育部门对复课、返校的安排,去年12月24日,何绍平他们组织老师将学校里的课桌搬出来,以活动板房安置点为中心,村民驻扎在哪个安置点,临时教学点就在哪里。

  “目前,团结村设置了4个教学点,每个点除了我们团结小学的学生,还有从其他地方返乡的学生。”何绍平介绍了学校情况,他们将两个活动板房拼在一起算作一间教室,有些安置点没有多余的活动板房,他们会先用帐篷作为教室,等到条件充裕,再进行搭建教学点。

  “上面滨江路有一间教室,下面是最开始搭建的帐篷课堂。”何绍平提到,一个教学点会配有2-3名老师和一名支援的心理辅导师。

  “心理辅导师会用小卡片、音乐和游戏的方式进行单独或集体辅导。”所幸的是,何绍平他们还没发现学生出现震后心理创伤的情况。

  何绍平所在的临时教学点共有22名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从早上八点半的早操、早餐开始,到下午五点半放学,学生要在临时教学点里上满七节课,包括升旗仪式、语文、体育、音乐等。

  “学校运转几天后,很多学生7点多就来到学校。”何绍平认为学校的恢复能保障孩子有序生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保障学生的安全。“没有学校,孩子们会到处跑,排危除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学生万一到处乱窜呢?”

  随着学生的增多,仅仅靠何绍平他们几个老师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何绍平说:“临时教学点成立后,临夏开放大学的五个老师响应号召,主动到团结乡支援我们。”

  元旦前两天,团结小学临时教学点,临夏开放大学的老师丁睿带着同学们正在做火锅,准备迎接2024新年的到来。当天上午,丁睿他们还和孩子们一起画火锅、用气球装扮帐篷学校。

  这是他们的迎新年主题活动。

  丁睿将“‘帐篷学校’里的第一顿火锅”画展示给我们看:两个孩子画了一个鸳鸯锅,四周还有饮料、小吃,孩子们很细心,还给老师在画中安排了座位。

  丁睿也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画中的火锅都是以鸳鸯锅的形式出现。当她问孩子们原因时,学生告诉丁老师,因为有一条河穿过县城,房屋建在河流两侧,他们是以此为模型。

  “每天会有一个主题,比如手工类的主题,会带着孩子们做剪纸;生日类的主题,会一起吃蛋糕,送祝福。”丁睿他们会根据情况,安排一些以武术操、舞蹈、音乐、绘画、手工为主的特色课程。

  元旦假期,临时教学点也没有放假。何绍平表示,接下来的时间可能还会在板房教室开展过渡性上课,也许寒假也不会放。他们要做好准备。

  就在前几天,第一批老师已经返回,临夏开放大学新来的老师接替了丁睿他们。

  “我们学校会一批一批不间断地派老师到团结小学临时教学点。”丁睿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