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阅千年古史 牍写华夏文明
原标题:简阅千年古史 牍写华夏文明
简牍,开启华夏文明的写本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这些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古文字、古文献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国记忆”,穿越时空来到世人面前。
甘肃省是名副其实的“简牍大省”,从1907年斯坦因在汉代敦煌烽燧发掘出简牍以来,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陆续发掘出了6万多枚简牍,其中汉简居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一半以上。
今年9月9日,作为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占地面积达3.7万余平方米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千余枚简牍首次亮相,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拂去尘埃迎来新的纪元。
“甘肃简牍博物馆目前有馆藏文物50129件(组),其中珍贵文物有3万多件。”说起该馆的馆藏,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且,国家一级文物有1679件(组),其拥有量在全国六千多家博物馆中名列前茅。这5万多件文物中,简牍就有将近4万多枚,还有1万多件与简牍相伴出土的其他文物。”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标志着我省乃至国内外对简牍学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那些温暖灯光照射下的精美展厅里,一枚枚简牍开始日复一日迎来专家、学者以及普罗大众的无数次驻足观望。
“品读简牍上的文字就是一种跨越时光的享受,千年前古人的文字在细致生动、通俗易懂的注解装点下,好像在为我讲述着那十分久远的故事。”游客白榕偏爱历史文化,她在参观时神情格外投入:“有了这些文物,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历史去探寻先祖们度过的烟火岁月,这应该是让这些‘竹木之书’呈现于大众视野的重要意义。”
历史的细节最动人。甘肃简牍博物馆倾力打造的“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陈展匠心独具,在古代经典的诠释、传播方面作出了全新的尝试,充分利用最专业的研究成果和最尖端的科技手段,让书写在竹片木板上面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这必将为简牍学的大众传播创造新的契机,为文化传承开辟新的空间。
“除了简牍本身,馆内还通过展示和解说,向游客详细介绍简牍的制作工艺、保存方法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简牍的研究,甘肃简牍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甘肃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人韩华倾注了多年的心血,如今看到诸多研究成果得以服务大众,他也是颇为欣慰。
“文字写在简牍上,保护它就是在保护中华文明的载体。”他感慨地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展出的“悬泉里程简”,是证明丝绸之路东段线路存在的实物佐证。边塞苦寒,守土担责。人间至爱,千年不泯。小小简牍保留了未见诸正史的普通人的生活小事,道出古人的悲欢离合。
敦煌悬泉置遗址位于距离敦煌64公里的戈壁荒原中,在3年的发掘中,悬泉置遗址出土各类遗物达7万余件。著名考古学家徐萍芳曾评论说,悬泉置的发掘是丝绸之路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
“古人既然留给我们那么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我们就应该好好地珍惜并发掘,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古老而辉煌的甘肃。”考古学、简牍学、古建筑学专家,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主持人何双全曾感慨地说。
因简牍内容晦涩、学术门槛高,简牍学曾一度被称为“绝学”。近年来,为了更好保护、研究、展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甘肃简牍博物馆在筹备成立之时就组建了最专业的研究团队,不断加强推动简牍整理与研究,并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旨在让“冷门”不冷、让“绝学”有继。
“简牍所记载的是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的前进道路上的动人故事,彰显的则是华夏文明光辉的思想和灿烂的文明。”朱建军坚定地说:“我们有信心,把甘肃简牍博物馆打造成国家‘卓越博物馆’,并且还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简牍博物院,这也是我们的职责和担当所在。”(首席记者 李超)
- 2023-12-18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将亮相兰州
- 2023-12-15【甘快看】食在悬泉——寻味:简牍里的芥菜
- 2023-12-15【甘快看】【红色记忆】铭刻在陇原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2023-12-15甘风陇韵 群星荟萃——甘肃省第六届群星艺术大赛优秀作品展演活动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