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定西:用生态“绿色”铺就发展“底色”

2023-12-08 11:57 来源: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从定西市区出发,向城区东山盘旋而上,就进入了青岛生态林。站在山顶望去,云杉、油松、刺槐整整齐齐耸立其间,成为守卫定西市区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图片

  青岛生态林是青岛市市南区、定西市安定区开展东西部协作的示范工程,选址定西城区东山、西山,行政区域包括凤翔镇石坪、榆河等8个村,规划面积1.2万亩,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150万元。

  “青岛林”“福州林”“清风林”“苹果林”“核桃林”……在定西,一片片“有名有姓”的树林,茁壮生长。

  生态兴则文明兴。

  近年来,定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绿满陇中”行动,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持续发力,为定西现代化建设厚植绿色底色和生态优势。

  数据显示,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5.16%上升至12.1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5%。

  从“一棵树”到“万亩林”

  定西有植树造林的传统,每年春秋造林,市四大班子领导都会带领机关干部、群众、驻地官兵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仅有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的10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其余地方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仅为5.16%。

  黄土地渴望绿色,生态严酷的定西更渴望绿色。

  “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定西历届领导班子逢会必讲。

图片

  通渭县北城铺镇面山绿化点

  从一棵树到万亩林,定西的每一寸山梁,都饱含着历届定西领导人“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恒心;定西的每一面沟坡,都闪耀着定西人民千针万线皴染的杰作。

  1966年出生的李茂强是通渭县碧玉镇小河子村小河子社人,是一个与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

  谈起与树的故事,年近六旬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20世纪70年代,李茂强所在的小河子社是全县植树造林育苗点,育苗成活率是全县最高的。

  耳濡目染,20岁的李茂强就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育苗能手。“那么小的苗都能育活,树还能种不活?”

  2003年春天,李茂强一肩扛着铁锹,一手提着树苗在家乡的荒山上种下了第一棵柏树。

  2005年,国家退耕还林的号角响彻黄土高原,李茂强更来劲儿了。路畔畔、荒坡坡,山沟沟、崖边边,树越种越远,也越种越多……

  “看天气预报,有雨就行动。”李茂强记忆犹新,“先把树背到一个好放的地方,然后挖个落脚的地,再转移上去,有时候也会把树苗绑在铁锹把儿上扛上去……”

  雨季抢墒栽种对地穷物乏的定西来说,是提高栽种成活率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方法,定西土质疏松,雨量一大极易引发山体滑坡,山路常被削成崖路。

  说起植树吃的苦,李茂强指着成片的山林,说,值了!

  从小河子到华家岭,树慢慢多了;从一锨一锹到整山系整流域推进,定西的山渐渐绿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定西”的奋斗目标;

  2015年,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

  ……

  2021年,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两个五年”承接的关键节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再造山川秀美福地”、实现“绿满陇中”的发展目标。

图片

  “定西人对绿色的向往是刻在骨子里的。”市林草局局长胡全良介绍,“十四五”以来,定西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以“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荒坡、荒山、荒沟、荒滩“四荒”绿化力度,坚持生态治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化推进。

  多元增绿、见缝插绿、精准建绿。几年来,定西共计完成造林封育145.23万亩,治理退化草原27.21万亩。

  定西,创造了绿色奇迹。

  像养孩子一样抚育每一棵树

  12月的定西,朔风凛冽、寒气逼人。

图片

  在漳县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点,工人们正忙着给树覆膜、灌溉,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采用坑穴表面覆膜法,解决坑穴表土蒸发水分的问题。”漳县林草中心工作人员常森浩介绍,该项目人工造林的面积大概是8000亩,建设地点涉及漳县盐井、三岔、殪虎桥、马泉4个乡镇11个村,这一系列工作,是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份绿,对定西人来说,太不容易。

  “水质不成,树也不长。”今年68岁的青岚山乡花岔村村民马进成回忆,从前,白花花的碱水,苦得牲畜都咽不下去,往地里一浇,就好像结了霜一样。

  2014年,百年引洮梦终圆,定西人民在泪水中欢呼雀跃。水!这个制约定西生态恢复与发展最大的问题得以解决。

  “现在好了!”马进成指着身后漫山遍野一人多高的林子,高兴地说,“自从山上种了树,一切都变得好起来了。”

  青岚山乡花岔村党支部书记黄得俭介绍:“花岔流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就种树种草,由于多年的管护、护理,现在苗木长势相当好。”

  这片林地,也是定西市安定区响河流域林草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定区凤翔镇、巉口镇和青岚山乡3个乡镇8个村的1410户人,靠着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子,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5年,定西市在这里一次性完成三北、退耕还林工程11000亩,栽植优质大侧柏44万株,山毛桃、臭椿、刺槐等80万株,点播柠条137万丛,给这片接近80平方公里的山上盖上一层厚厚的“绿被子”。

  因为爱林,马进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生态护林员。

  在14名乡级林长,20名村级林长和129名护林员的不懈努力下,青岚山乡座座山头“换绿衣”。2023年已完成植树造林15.7万株,绿化面积500亩。

  护绿,定西坚持以“林”为主线、以“长”为核心、以“制”为保障,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各级林长开展依法治林。

  胡全良介绍,今年以来,结合“三抓三促”行动要求,定西创新建立了林长制联络员“三定”(定人、定地、定责)及重点问题“三单督办”(林长制重点问题清单、林长制工作提示单、林长制重大问题交办单)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给足底气。

  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如今,1万多名护林员足迹遍布定西每一座山头,巡山设卡守护着这抹来之不易的“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8年,李军的老伴进城带孙子,自此,家里就剩李军一人。

  种了一辈子庄稼,不种舍不得平展展的地,种吧,他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有心无力。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政府帮他解决了这件难心事。那年,通渭县依托高店村适宜花椒生长的地域优势,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建成了千亩花椒标准化栽植示范基地。

图片

  花椒采摘

  当年试种的1亩,如今发展到6亩,亩产已过万。“收入高了,环境也好了,花椒种植对上了年纪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实打实的好产业。”李军对政府的做法很满意。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推动优势布局,促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胡全良心中有一本账,经济林果三年倍增行动新栽和提质增效5万亩,总面积达125万亩,产量62.47万吨,产值19.37亿元。

  十年前,老城山是陇西县通安驿镇黑家岔村出了名的荒山,长期干旱少雨,七成土地撂荒,兔子不出没,野鸡不光顾。如今,这座荒山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这离不开返乡青年闫鹏飞。

  借着新一轮退耕还林的东风,闫鹏飞承包了老城山3000亩撂荒地。

  而立之年,不去操持一年稳赚百万的服装生意,偏去承包几千亩荒山。

  家人朋友为他捏一把汗。“改造秃山,钱花了连个响声都听不见。”

  今年60岁的张志祥,在陇西县通安驿镇黑家岔村老城山下生活了一辈子。说起以前的老城山,他皱起眉头:“‘白晃晃’的山,连棵草都没有,树更是稀罕物,牛羊上去都‘挂’不住……”

  闫鹏飞信心满满:“今年是荒山,几年之后就是青山,再过几年就是金山。”

图片

  陇西老城山上,闫鹏飞等人给核桃树覆膜

  如今,站在黑家岔村口山腰处向下望,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沿着青砖白瓦的房屋蜿蜒至家家户户,村道旁的核桃林里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错落有致的村舍里偶有几只雄鸡打鸣……这一座被青山包围的小村庄在秋日里更显静谧祥和。

  道路通了,产业红了,村民富了。张志祥老人说,如今这光景,就像是一场美梦,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把“绿满陇中”行动推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8月7日,定西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定西市委关于实施绿满陇中行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明确要求:

  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奋力谱写经济发展、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发展新篇章。

图片

  兴一处绿、播一片林、富一方民。绿满陇中的梦想,逐步照进了现实。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莉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