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文化】火烧沟遗址见证东西文明交融
原标题:【溯源甘肃文化】
火烧沟遗址见证东西文明交融
球形石权杖头
羊头彩陶方杯
四羊首权杖头
三狗(狼)纽盖彩陶方鼎
金耳环 本版图片均为火烧沟遗址出土的文物,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璞
火烧沟遗址是甘肃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一处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时期遗址,距今4000年—3800年,相当于夏代中期。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因处于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或“火烧沟文化类型”。该遗址主要以四坝文化遗存为主,并有距今2700年—2400年的骟马文化遗存。火烧沟遗址的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它是我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青铜冶炼的区域中心。同时,火烧沟文化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彩陶发展后期的较高水平以及古代羌族人的社会生产生活。火烧沟文化遗址因其地处河西走廊,对河西地区的史前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009年被中华文化遗产协会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河西走廊目前发现的最大史前遗址
四坝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因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故被考古界命名为“四坝文化”。四坝文化分布在河西走廊山丹以西,西界已进入新疆东部。正式发掘的遗址有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玉门市火烧沟遗址、肃州区干骨崖遗址。经碳14检测,该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50年-公元前1550年。
1976年在玉门火烧沟发掘了312座墓葬,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后,学术界开始对四坝文化的性质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里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以及装饰品,共计2000余件(套)。1990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两件极其精美的铜器——铜矛和铜牌饰。2005年第三次发掘发现各类遗迹385处,有墓葬、沟渠、灰坑、房址、窖穴等。其中四坝文化遗迹39处,均为墓葬,骟马文化遗存346个。火烧沟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四坝文化最大的一处墓地,也是迄今为止河西走廊最大的一处史前遗址。根据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的《火烧沟文化研究》一文,火烧沟墓地的绝对年代在夏代纪年范围内,延续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金器、铜器等。其中人形彩陶罐、鱼形陶埙、三狼钮盖方鼎、人足罐等珍贵文物为国内所罕见。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
玉门是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玉门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火烧沟文化是史前中华文明最西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印欧文明交融的前沿。该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的西段,不仅通过火烧沟文化把内地文化与西域一带的文化联结起来,而且火烧沟文化对以后新疆地区的彩陶文化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火烧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火烧沟文化遗址恰好处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是中原一带古老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前哨。多种文化和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在丝绸之路开拓前1800年,生活在我国河西走廊的玉门火烧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我国较早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部落。
从火烧沟遗址发掘的文物看,火烧沟墓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四坝文化就和今天俄罗斯南部草原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其中一些近东地区的文化因素也出现在河西走廊,这些因素包括喇叭口耳环、直銎斧、权杖等。
火烧沟文化在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坝(火烧沟)文化明显受到印欧文化及近东文化的影响。权杖头是中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物,距今5500年或更早的权杖头比较集中地发现于古埃及、西亚、安那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中国境内的权杖头仅分布于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其形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权杖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应属外来文明因素。
冶金技术的早期交流是冶金起源研究的课题之一。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和经检测分析的中国早期铜器集中于甘肃地区,以齐家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的铜器最多。这两种文化遗址紧邻新疆,靠近中亚,且发现部分铜器形制包含有西亚文化的因素,加之砷青铜在甘肃火烧沟文化中出现,引起了中外学者对东西方冶金技术早期交流和探索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的热情。砷青铜的使用也是中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火烧沟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砷青铜,这与西亚的青铜冶炼是类似的,而中原地区没有发现砷青铜,这说明火烧沟文化青铜冶炼技术受到了西亚冶炼技术因素的影响。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国青铜冶炼技术是沿丝绸之路由西往东从西亚传入中国,因此有专家学者把这条路叫“青铜之路”,传播青铜技术。
青铜冶炼的区域中心
处于夏代的四坝文化最能代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比较广泛地使用了铜制的生产工具、兵器、礼仪用具和装饰品,其中包括金银装饰品。四坝文化对金属冶炼的能力已经脱离了萌芽阶段,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火烧沟地区应该是我国夏代青铜冶炼的发端地和区域冶炼中心。
根据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和南京大学水涛教授的研究,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甘青地区和新疆地区,再要缩小范围就是河西走廊,因为这里出土的铜器年代最早、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夏代前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以玉门火烧沟为代表,夏代后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年—公元前1580年间,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年—公元前1550年)发现铜器300件,其中火烧沟遗址有200多件。该文化的冶铜业较齐家文化更进了一步,种类也更加复杂丰富,包括斧(镢)、刀、锥、矛、匕首、镞、耳环、指环、手镯、扣、泡、牌、联珠饰、权杖头等。在这些铜器中新增了一批以往所不见的新器类,如铜镞(在火烧沟墓地还发现有铸造铜镞的石范)、铜权杖头等。此外,还发现有少量的金银装饰品。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青铜冶炼真正的发端始于四坝文化。火烧沟遗址作为四坝文化最重要的遗址,无疑是我国青铜冶炼业的重要发端地之一,也是我国早期青铜冶炼业的区域中心。这在北大李水城教授的研究文章《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里也得到了印证。
据现有的考古发现,甘肃西部是我国发现早期铜器数量最多的地区,尤以四坝文化发现的铜器数量最多,种类也最丰富。火烧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是我国早期发现铜器且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处夏代古遗址。火烧沟墓地有330座墓葬,出铜器的墓葬达106座,出土铜器200多件,占已发现四坝文化铜器270余件的74%,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
火烧沟遗址出土的200多件铜器中,已检测的样本有64件。其中,纯铜30件,占45.45%,除4件系锻造外,其余均为铸造。特别是四羊首权杖头还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分铸技术,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代表了该文化较为高超的冶铸工艺。据考古专家对四坝文化的分期研究,进一步推断四坝文化冶金工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纯铜-砷青铜-锡青铜”的演变过程。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四坝文化的砷铜是中国境内所知年代最早的一批。
这里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黄金制品。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齐头合缝的金耳环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的一例,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数量较多,纯度很高,微泛红色。
火烧沟先民的冶金技术是高超的,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发现的铜器最多,冶铸青铜的技术最高。”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也说:“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可判断四坝文化火烧沟墓地居民的铜器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火烧沟墓葬中随葬的石范,证明其居民已掌握了制铜技术。”火烧沟文化的铜器按种类和功能大致可分为工具、武器和装饰品几大类。工具类分为刀、削、锥、斧等。
铜武器:四坝文化的铜武器以矛、匕首、镞为主,其中,矛和匕首仅见于火烧沟墓地。铜箭镞石范是迄今为止我国年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表明四坝文化的冶铜和铜器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铜装饰品:种类有耳环、指环、手镯、扣、泡、圆牌饰、联珠饰等。
青铜器的出现是划时代的重要事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火烧沟文化因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而被定为青铜器时代文化,从而跨入我国夏代时期先进文化之列。在我国夏代时期的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已经消失,齐家文化也开始衰落,火烧沟文化却是一枝独秀,代表了当时西北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中原青铜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余晖流韵的精美彩陶
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步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存在彩陶的青铜文化。
火烧沟陶器多为夹砂陶,器形以罐、壶为主,彩陶多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火烧沟这类彩陶多在红色衬底上绘有未经细研的凸起的灰黑色花纹,这种凸彩是四坝文化彩陶的一个重要特征。蜥蜴纹或其变体是火烧沟彩陶具有特色的一种花纹。因此火烧沟文化早期彩陶虽受到马家窑文化马厂型晚期彩陶的影响,但彩绘和花纹都有自己的特点。
火烧沟遗址彩陶花纹承袭马厂类型,多以均匀的直线构成,具有匀称整齐的美。由于直线和斜线、折线形成对比,使图案变得静中有动,富有生气。而长短线条的巧妙参差和运用,又构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节奏变化。彩陶上以羊、犬等家畜作为装饰纹样。
古羌族部落生活再现
四坝文化被认为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火烧沟遗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显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佩戴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戴金耳环。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放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结合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位于夏朝西垂的火烧沟墓葬中出土的四羊头铜权杖柄、羊头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规格的随葬羊骨,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羊文化特点。因此火烧沟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应是早期的羌文化所在地,火烧沟人应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火烧沟人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定居的时间很长,已进入青铜时代。墓葬中的男女都佩戴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这里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
1.畜牧业。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出土了大量的羊头、羊骨,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号墓中的羊多达44头。这一情况说明当时玉门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2.种植业。在许多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粟粒和植物种子。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种植业。另外,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已有相当发展的标志,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种植业。
3.生产工具。四坝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臼、铜斧、铜镰等。这说明在四坝文化中,农业经济是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
4.手工业。火烧沟人已经大量使用金、银、玉、骨、石、海贝、兽牙等各种材料制成的首饰。
古代有关夏代的文献对此地区也多有涉及,再加上火烧沟遗址的考古资料,共同印证了在我国夏代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有着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早期羌人——火烧沟人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周边部族。火烧沟文化遗址至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不仅仅在中原大地上产生。在偏远的西部,生活在火烧沟地区的人曾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23-11-30“凉州农鲜”成为“最具影响力公用品牌”
- 2023-11-30新版红色儿童剧《大豆谣》观演活动在兰举行
- 2023-11-30【溯源甘肃文化】火烧沟遗址见证东西文明交融
- 2023-11-30新版红色儿童剧《大豆谣》感动金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