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庄浪:打好产业牌 药材变“药财”

2023-11-29 16:29 来源:中国甘肃网

  近年来,庄浪县聚焦道地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从源头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品牌打造,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基地化种植(养殖)、集约化收购加工、公司化经营销售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把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优质产业。

  秋末冬初,正值中药材收获的好时节。在永宁镇苏山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采挖机来回穿梭,一棵棵粗壮的黄芪带泥出土,经过药农捡拾装车后,被运送到村里的中药材晾晒场,漫山遍野的中药材成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法宝”。

  “镇上流转1200亩土地在南梁打造中药材产业园区,主要种植冬花、黄芪、大黄、丹参等这几种药材。带动方圆各个村庄的劳动力达到了将近100人左右,全年下来人均收入在一万六到两万元左右。同时,统筹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资金,建成占地2800平方米的中药材晾晒场1处,今年苏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20.78万元。”永宁镇苏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晗说。

  小小中药材,撬开致富门。通过基地带动、示范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永宁镇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增。至2022年底,全镇共有中药材种植户245户,种植面积3114亩,预计2023年底种植面积可达3200亩以上。

  中医药资源禀赋丰厚,产业优势十分明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庄浪全县上下共同求索的目标。

  在杨河乡张沟村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堆积如山的中药材铺满了整个晾晒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分拣、切片。为解决中药材种植分散、品种多而不精、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杨河乡筹措资金195万元,建成占地2800平方米的中药材晾晒场一处,初级加工车间1座,并配套建成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2处,形成种植基地与收购、晾晒、烘干、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初级加工相配套的生产链。

  据杨河乡党委副书记刘娟介绍,2023年,杨河乡共种植各类中药材5000余亩,创建100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13处,预计种植收益可达1500万元,吸纳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务工收入达220万元。

  机械轰鸣,药香满园,晾晒棚里中药材堆积成山,一辆辆装满药材的车辆往来不绝……位于韩店镇的关山中药材产业园里生产线、成品库、烘干车间、日光晾晒棚一应俱全。多年来,庄浪县不断在中药材种植规模、产业集群建设规模、产品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上下功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2021年实施的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项目,抢抓南开大学定点帮扶韩店镇的有效政策机遇,与南开大学共同进行品种研发和试验推广,由南开大学从种苗培育、土壤改良、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种植加工的科技含量,使园区从一开始就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了中药材育苗、种植、收购、初加工、储藏和销售“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发展。

  “我们坚持“公司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模式,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协会,由产业协会在精准分析研判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向公司提出科学化分类种植方案,再由公司统一向合作社、农户提供种苗组织种植,并统一收购销售。这样一来既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产品单价,又稳定了种植面积,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韩店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大同说道。

  按照“两园一场六镇七带”的发展布局,目前,庄浪县围绕片区种植、区域推进、精深加工的定位,打造了1处标准化育苗基地,7处种植示范基地,全县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养殖马麝2000头,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3亿元。同时,形成了“基层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壮大,群众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通讯员 杨璇 苏艳玲 张沛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