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沿着黄河“桥”见你】大河家黄河大桥“握手”临津古渡:续写千年使命与荣光

2023-11-15 12:58 来源:中国甘肃网

  【开栏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甘肃省是黄河流经的省份之一,那些黄河上曾经的古渡、浮桥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桥梁横跨黄河两岸,成为新时代的靓丽风景线。沿着黄河“桥”见你,让我们通过一座座黄河上的桥梁走进黄河两岸,以人文荟萃书写沿黄行走的史诗。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通讯员 杨永鹏 王立瑶

  临津古渡,即临近(黄河)渡口的意思,这个被写入《水经注》的著名渡口,地处大禹治水的源头,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存有遗址。它是黄河上游一个古老而有名的渡口,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曾经久负盛名,盛极一时。

  黄河在这里呈巨大的“S”形流过,这是黄河第二次流入甘肃,充当了甘肃与青海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从这里劈开。

青海省民和县临津古渡接官亭

  在这里,你能看到一河划出两个高原的奇观,左边能欣赏青藏高原的挺拔俊秀,右边能领略黄土高原的雄浑粗犷;在这里,又能看到一河分两省的景致,左边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官亭镇,右边是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河家村。这里历史久远,民风朴实,因处于临津城旁边而得名,也称黄河上渡、官亭渡、积石渡;在这里,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的团结融合,使多元文化在这里孕育和发展,保安腰刀、彩陶文化……无不让古渡口和大河家散发着熠熠无尽的光辉。

  弹指挥间,千百年前的丝绸之路古道上,巍巍积石雄关旁,昔日叱咤风云的临津关,只留下了一座不朽的石墩、两条粗壮的铁链和人们深深的记忆……

  临津古渡历经千年风雨

  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临津渡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据考古调查发现,在古渡口两岸的积石山县境内和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等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先民居住。

  几千年来,为方便两岸群众的生活和交流,在大河家北侧黄河水流平缓处开辟了渡口。古渡虽小,但却连通了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连接着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乃至更远的中南亚地区,不但成就了大河家的繁荣,更见证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

  据记载,临津渡始于汉代,唐宋时期无比繁荣。汉朝时期的大河家渡口称为石城津,后改为临津渡。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军霍去病率万名骑兵,克服重重艰难千里奔袭渡河,远征匈奴,就是从此处渡过黄河,经过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

  隋朝时期,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交界前沿地区,在这里建了临津关,设置了管理出入关津的关官。临津渡扬名跟隋炀帝西征有很大关系。史书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带后妃、侍从,率大军40万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御驾亲征吐谷浑,迫使吐谷浑10万余人降隋。之后再越大斗拔谷至张掖,会见了西域各国国王及使臣,后原路返回,又从临津渡过黄河回到长安,命刘权率军驻守河源郡积石镇,从此“临津”之名闻名华夏。唐代在渡口附近设积石军,金、元设积石州,均派兵驻守。到了明代,临津渡改名为“黄河上渡”。清初改为民渡,民国时期除有一只民船摆渡外,还有皮筏过渡。

  1949年8月28日,王震率部六十二军184师、185师从临津渡口抢渡黄河,挺进青海。从此,古渡口就镌刻上了红色文化的印记。临津古渡作为重要渡口,一直延续到现代。

  1957年,临夏县拨款1.5万元,为临津渡新造一艘木船,以钢缆维系,滑轮拖曳,摆渡行人,渡口实行民营,以渡养渡。1965年末,临夏州从地方道路养护经费中投资3万元打造木船一艘,可摆渡小型汽车。1969年,青海民和至官亭公路修通。同年8月,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接管临(夏)大(河家)公路,为解决车辆过渡问题,临夏州交运团拨款3万元打制载重16吨渡船1艘。1979年甘肃省公路局投资5.63万元建造一艘新船,整修码头,1981年码头、渡船由积石山县接管。1979年、1982年,临夏州政府又先后两次拨款,加固码头,修建挡水墙,新建两个支撑墩,维修了渡船,改善了临津古渡的基础设施,此时的临津渡口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河家黄河大桥应运而生

  198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自此,积石山的历史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临津古渡日渐无法承载出行之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除制约发展瓶颈,改变依靠摆渡过河的状况,1985年,国家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渡口迎来了使命的倒计时。1988年10月,大河家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桥长161.2米,桥宽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建成的大河家黄河大桥,犹如一道彩虹横跨在黄河上,它的建成使用,彻底改变了甘肃积石山通往青海民和依靠摆渡出行的方式,将甘肃、青海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对于两省沟通往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至此,这个始于新石器时代,直至改革开放后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临津古渡口,完成了它千年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辉煌千年、热闹非凡的临津渡口归于平静,把昔日的繁华热闹默默倾诉于消逝的岁月和深邃的时空中。

2018年,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实施的G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改建工程施工现场

  1990年,为进一步提升积石山县公路建管养水平,甘肃省临夏公路总段(现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成立积石山公路段,自此,大河家黄河大桥的养护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有力提升。

  2018年7月,在甘肃省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运行近30年的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迎来了改建,改建方案采用三跨一联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宽12米,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单室变截面连续箱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桥台、墙式桥墩。通过建设单位临夏公路局(现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狠抓质量、安全、进度,科学组织施工,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2019年11月30日,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改建工程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车,标志着新大河家黄河大桥接过原大桥服役30年的交通“接力棒”,承担起新时代跨越黄河连接甘肃和青海两省交通坦途的使命。

G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改造工程

  临大高速公路大河家黄河大桥承载新使命

  S32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于2019年5月开工建设。

  在临津古渡上游2.3公里处,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随着临大高速的建设也相继开工建设,它承载了民族地区群众新的期待与使命。作为临大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548米,标准路基宽25.5米,起点与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相接,终点与大河家至清水高速公路相接,全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现浇段箱梁采用挂篮悬臂现浇法施工,2022年12月25日,大桥顺利合拢,为项目竣工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强区域交通发展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临大高速建设中,建设者们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经过四年多的连续艰苦奋战,2023年11月12日,临大高速通车运行,蓝图成为了现实。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也完成建成任务,待青海省大河家(青甘界)至清水公路建成后正式运行。

  临大高速的建成投运,极大地改善了甘肃省临夏州区域交通条件,对加快临夏县、积石山县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困扰当地群众便捷高效出行多年的难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尽管只是一座几百米的连接互通桥,但它的建设大大缩短了甘肃临夏至青海循化地区的行程,对促进两省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和出省通道建设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从临津古渡到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的距离不足百米,但古渡到大桥的发展却是千年的跨越,再到上游2.3公里处的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的建成,只有短短的36年的发展时间。

  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

  随着两座大河家黄河大桥的先后建成,昔日的黄河天险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变成了通途,两座跨河大桥不仅诠释了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也承载起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

  作为具有千年历史和红色印记的临津古渡,在2006年被当地政府列为“县级爱国教育基地”。从此,临津古渡重返舞台,以全新面貌地续写属于它的光荣历史。

  千百年的烽烟往事,随着那滔滔东逝的黄河水,湮灭在遥远的历史深处,阅尽千年沧桑的古渡也被一棵棵树木掩盖。站在古渡旁,那胭脂般的山峦给古渡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仿佛无声诉说着它千年的繁华、喧嚣与落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牢记新时期肩负的神圣使命,秉持养路护路的初心,教育引导职工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公路事业的情怀,让红色基因、铺路石精神和“八棵树”精神薪火代代相传,用实干和担当守护那一座座桥梁与一条条公路,努力当好甘肃现代化的养路先锋,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书写新时代的绚丽华章。

临夏公路养护人员正在清扫大河家黄河大桥路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