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甘快看】在西北大地追逐科技报国梦想

2023-11-04 21:31 来源:光明日报

  团队成员开展大规模新能源集群控制研究。资料图片

  科研人员在电脑前讨论数字建模细节。资料图片

  团队成员在变电站现场。资料图片

  【人才强国新征程】  

  7年内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平均每年获得1项重要科技奖项。在全国三大网络安全赛事之一“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中,取得团队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23名,个人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9名的好成绩。

  这个平均年龄33岁、共产党员占比超85%的团队,研发了“安全小哨兵”“网安小利剑”“线路小飞侠”等7项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电力生产现场安全管控、网络攻防和智慧检修能力。

  这些闪光的荣誉由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甘肃电科院”)的科研人员创造。扎根西北大地,这家科研单位何以成果不断、人才迭出?

  1 小创造解决大难题

  11月2日晚,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华为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赛场,传出好消息,国网甘肃电科院获得华为鲲鹏原生应用创新赛道金奖。他们夺奖的“拳头产品”,是数字化及通信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安全小哨兵”。

  在甘肃省电网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团队数字化创新成果“安全小哨兵”“网安小利剑”“线路小飞侠”等国产化信创产品一字排开,整齐摆放。这些新产品已经在电力生产检修现场推广应用,很受一线工人欢迎。

  在众多产品中,记者一眼看到了“安全小哨兵”:三条腿支撑白色桶状机身,机身上有一个半圆形的黑色脑袋,大约50厘米高。“别看‘小哨兵’其貌不扬,它可厉害着呢。”研发人员李林明介绍,在电力作业现场,实现远程实时安全管控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安全小哨兵”可以帮助作业现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流程管控,保障作业现场人员、电网和设备安全。

  今年2月,在数字化及通信专业团队专业研讨会上,针对“小哨兵”电力作业现场布控球部署位置较低且固定、督查角度单一,不能实时快速识别现场违章的问题,团队成员展开了激烈讨论。“甚至是争吵,就是‘理愈辩而愈明’的那种争吵,有的人嗓子都哑了!”李林明笑着说。

  为解决这些难题,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实验攻关,对算力及算法框架模型进行搭建试验,向一线工作人员收集意见及需求清单,逐个击破暴露出来的问题。

  “小创造解决大难题,很实用。”这是很多体验过“小”系列创新成果用户的共同感受。“小”系列不仅活跃在环境复杂的作业现场,也频繁登上诸如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成果展等,受到广泛好评。

  今年年初,团队组建国家电网甘肃电力连心桥(“电博士”)共产党员服务队。这支服务队以博士学历、正高级职称及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为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立项并研发了“安全小哨兵”“网安小利剑”“线路小飞侠”等7款“小”系列产品。

  “不仅着眼于作业现场传统作业和管控方式的迭代升级,更关注国家能源安全,胸怀‘国之大者’,担负起强国基石的使命,这是我们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实践密码。”国网甘肃电科院院长牛继恩说。

  2 把青年人才视为“金种子”

  日前,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白万荣、张蕾、王迪、刘东清组成“陇电尖兵”战队参加了“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夺得团队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23名,个人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9名的好成绩。

  有趣的是,36岁的白万荣是90后张蕾和刘东清的师傅,张蕾是95后王迪的师傅。这样的组合在团队很普遍。以数字化及通信技术研究所为例,全所24个人,有10对师徒组合。导师带徒,以强带强,是团队人才辈出的又一实践密码。

  青年党员张蕾在师傅白万荣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网络安全专家,承担冬奥会等国家层面重大网络安全保障任务20余次;王迪、刘东清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入职不到三年,就入选国家电网红队,成为团队冉冉升起的新星。

  “每一位青年人才都是一粒‘金种子’。我们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快速成长。”国网甘肃电科院党委书记孙柏林说。

  以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区域影响力的专家人才为目标,团队启动了“麒麟计划”高潜人才储备工作,绘制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图,健全专家人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遗余力打造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人才梯队。

  “无论是重大科研项目还是技术攻关,敢用年轻人,敢于给青年员工搭平台压担子,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共识。”赵金雄是甘肃省青年科技托举人才和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他说,团队“敢用年轻人”这一理念,是自己得以迅速成长的前提。

  3 “一辈子办成一件事”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不久前,工作了38年的环境监测与治理领域专家李兴德正式退休,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从一而终”。当年,这位毕业于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的高才生,放弃了很多待遇优渥的就职机会选择支援大西北。他说,自己就坚定要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解决水轮机振动相关问题。”闵占奎将整个职业生涯奉献给了刘家峡水电站,成为甘肃电网水轮机故障分析的权威专家。

  这些一辈子都为一个专业发展和进步勠力奋斗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用“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精神,书写了新中国电力事业的辉煌篇章。

  团队青年人才周强,2010年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长期聚焦酒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集群并网、稳定送出、高效消纳及协调控制等技术难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30余项国家级、省级和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际发明金奖2项、中国发明金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2项,其中国外发明专利4项,参与编写专著6部,发表论文近40篇……2020年,周强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从25岁到37岁,周强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问他后悔不?他斩钉截铁:“从不!有机会投身国家新能源发展事业,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下一个十年,我依然会坚守在这里。”

  “下一个十年依然坚守在这里”,这是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正是因为有一代代新老专家接力奋进,才有了一个个技术突破、一项项创新成果。他们把汗水洒在黄土高原,把足迹留在戈壁沙漠,把一腔热忱奉献给黄河祁连,把一篇篇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