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纪录片《大敦煌》——讲述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2023-10-27 09:0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视界】纪录片《大敦煌》——

  讲述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李乐 刘康龙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纪录频道推出4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敦煌》。

  该片把目光聚焦到敦煌文化之上,通过把敦煌作为一个史实例证寻找文明元素和文化符号,用宏阔的国际视野、真实的影像纪录、丰富的历史资料呈现和讲述敦煌故事,探索文明运行逻辑,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展现东西文明的交流成果。

  纪录片《大敦煌》共4集。第1集《何以敦煌》,通过考察敦煌城、邮驿系统、河西走廊守卫体系的建造过程,以及中原儒道文化的西渐和农耕生活方式的确立过程,表明只有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才能兴起敦煌这一座丝路重镇,才能为东西方文明在敦煌的对话、碰撞、交流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第2集《敦煌密码》,通过对“三兔共耳”图案、飞天演化过程、敦煌星图等背后故事的探寻,找到东西文明共有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表明对星空世界、人生哲理、审美取向的探索和向往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第3集《文明舞台》,通过粟特信札、胡旋舞、敦煌服饰、藏经洞绢画刺绣、第一本雕版印刷书籍等,展示了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商品丰富、风尚潮流的国际文化大舞台,表明我们今人的命运和古人的命运一脉相连,也表明当今社会整个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第4集《再造敦煌》,把时间线拉回现代,通过讲述敦煌乐舞复制、敦煌壁画复原修复、敦煌石窟克隆、“数字敦煌”、文物回归等工作,承续过去、观照当下、走向未来,展示今天对敦煌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以及敦煌文化对今天文明交流交融发展的启示。

  纪录片宏大的叙述结构,让我们为央视纪录片制作团队高超的业务水平和倾力用心的创作态度感慨时,也不禁为中华文明体系下诞生的敦煌,以及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而感到自豪。“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辉煌盛大之意。敦煌当之无愧于这个称号,透过历史,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敦煌,敦煌又何以能够成其大。

  一

  从今天的卫星地图上看,敦煌并不是农耕文明理想的筑城之地,南北两个方向是高原,向西是万里黄沙,东边距中原文明中心长安几千里之遥;但同时它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曾是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进可以联通西域,退可以守护中原。因此,当雄汉兴起,霍去病击退匈奴、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原王朝便决定在这里建城。

  敦煌的诞生,来自于汉朝的战略需要,然而维持起这样一座边关城镇是艰难的。汉武帝经略西域,李广利18万大军驻守敦煌,加之要建立的漫长军事防御工事,以当时敦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物产水平,根本无法负担这一巨大的日常消耗,所需的粮草物资都需从中原运送,路途的遥远加上陆路运输的巨大损耗,所需的供养无异于天文数字,如果没有汉朝的强盛,则根本难以承受。但仅靠中原供养也非长久之计,于是西汉王朝决定在这里兴修水利、戍边屯田。

  自汉以降,中原王朝虽几经动荡,但至唐800余年时间,往来于东西的商贾客旅,让敦煌从来不曾没落。直至大唐盛世,敦煌又一次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唐朝为敦煌的繁荣提供了一切的必要条件。中原文化的魅力、中原物产的丰饶、中原文明的兴盛,让西方来宾络绎不绝,他们接触唐朝的第一站就是敦煌,不同的相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营造了敦煌的兴盛,创造出璀璨辉煌的敦煌文化。

  二

  敦煌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多民族交流、多文化交融之地,这种性格禀赋在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文明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两千多年以来,敦煌以其宽仁博大的胸怀与和平包容的气质,让多种文明在这里共生、共融、共存。敦煌为四大文明会面提供了平台。众多西域各国国王、质子、使者、商旅经由丝绸之路进入敦煌,他们在这里和当地人一样受到了公平的待遇,他们的身份、语言、信仰、习惯、服饰在这里都会得到尊重。以服饰为例,在敦煌现存的45000余平方米壁画和2000余身彩塑里,有帝王将相的宫廷服饰、有平民百姓的日常服饰、有边关将士的军旅服装、有异域风情的外国服饰等,彼时的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T台,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国际时装秀。

  三

  当各种文化在敦煌汇聚时,实现了彼此的融合发展,究其原因是作为敦煌母体文化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大,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学东渐的过程在两千年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敦煌是这个过程的第一站。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最能说明这一现象,飞天源自印度,莫高窟早期的飞天是男性形象: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及至隋唐,已然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飞天,她们变成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女性形象:眉清目秀、身材修长、衣裙飘曳、巾带飞舞。这样的融合不可胜数,包含了哲学思想、文化风俗、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文化也从敦煌出发,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魅力。“三兔共耳”的图案在各类建筑和器物中被广泛应用。它们最早出现在莫高窟302窟的天宫栏墙中,并在莫高窟17处藻井井心出现,之后顺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汉代瓦当有三凤纹,东汉石棺有三鱼同首,等到了隋唐初期,三兔从敦煌起跳,成为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最好例证。

  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当其他地域的文化途经敦煌汇入中原时,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当中原的文化途经敦煌传入世界时,又极大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形态。敦煌文化的灿烂,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的融合,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的自立之本,光前裕后、开放包容的自信之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强之道,才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勇立潮头、岿然不动。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纪录片《大敦煌》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用敦煌的视角认识世界,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其播出正当其时。(本文配图均为纪录片《大敦煌》剧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