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定西通渭县做足“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为城市注入“绿色能量”

23-10-12 10: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靳佩佩

  原标题:通渭县做足“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为城市注入“绿色能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玉兰 王聪

  曾经,通渭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通渭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牛谷河、小西河、黄龙河在通渭城区蜿蜒交汇,10公里长的滨河路生态景观河道穿城而过,“串”起10大主题公园。漫步公园,处处河清岸绿、鱼翔浅底,俨然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通渭县城区逐步实现了由“旱”到“水”、由“黄”到“绿”、由“堵”到“畅”的美丽嬗变:道路畅通了,公园多了,环境更美了……

  生活在通渭的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转角见绿,移步入园,低头赏水”成为通渭人的日常,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传递着通渭县坚持民生至上的温度和态度。

  引水入城,打造水岸风情线

  老通渭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十年九旱、水比油贵的家乡有一天会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会很江南……

  居民赵海龙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和家人到新修建的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散步。“走在河道两岸,吹着凉爽的风,看着清澈的河水和摇曳的芦苇,身心非常舒畅。”赵海龙感慨,风情线的存在,让通渭有了“城市”的感觉。谈起县城巨大的变化,市民说得最多的是“没想到”……

  因为干旱缺水,通渭县曾是全国重度贫困县。这里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人均水资源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7、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2。每遇旱情,禾苗枯萎,水窖干涸……即便是县城居民,也是靠天吃水。

  改变从2018年开始。这一年,随着“引洮工程”的深入建设和通渭县农村供水工程的全面完工,通渭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得益于“引洮工程”,几年间通渭境内河流水质、沿河生态和城乡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生态产业发展和流域水系连通注入了动能和活力,更为城市升级建设提供了多种可能。

  “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干旱中的通渭人最稀罕、最向往的是水,所以通渭的城市建设就应该在‘水’上突破、在‘水’上发力!”通渭县副县长赵志刚自豪地介绍说,近几年,通渭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山水园林城市”的构想,就是把山区水库富裕的水资源引入城市,通过实施牛谷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为通渭山水园林城市建设铺上“水”的底色。

  说干就干!总投资4.3亿元的牛谷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很快从规划进入施工。

  平滩、引水、改河道!该项目开工建设三年多来,累计治理河道5公里,沿河建成21个水域,清澈、碧绿的河水穿城而过,使城市水域破零净增8.9万平方米,建成后城区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

  不仅如此,沿着新修的河道,通渭下大力气修路、植树、建公园,日月同辉广场、市民健身休闲广场、体育公园、红色文化广场、通渭八景广场、书画长廊广场、引洮纪念公园、湿地公园等10个主题公园依次而建、首尾相连,形成了门户景观区、红色文化区、书画文化区、湿地生态区四个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风景段,串联出了一条20里长的农耕水岸文化风情线。

  在城市中赏水、观景,对通渭人民来说,是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竟一步步成为现实。不仅如此,河道两岸的主题公园内公共停车场、公厕、座凳、灯饰照明、绿荫配置等一应俱全,成了居民夜晚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以前满眼黄土、现在水波荡漾。”在公园跳广场舞的舞蹈队成员刘爱萍高兴地说,感觉通渭每半年都能新增一个公园,城市变化越来越大。

  一条生态景观河道,做足了“水文章”,激活了“水力量”,串联起了通渭城市绿道建设、生态修复、水体治理、城市更新等工作,让水韵融入城市,实现了“旱河滩”到“小江南”的生态蝶变。

  绿化两山,编织绿色梦想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润泽。水让城市有了灵气,绿会让人看到更多希望!于是,绿化城市、绿化两山,实现通渭人对绿色的渴望,是通渭这些年在城市改造、建设、提升中的另一个着力点!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县域人居环境,通渭县委县政府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着力补短板、增绿量、提品质,大手笔推进“绿满陇中”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南北两山森林公园、持续扩大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扩展城市绿地规模、优化城市公园布局结构,努力将“绿色”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细枝末节上,为通渭“书画艺术之乡”注入绿色能量。

  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通渭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绿色答卷”:自2018年以来,引进栽植70多个品种的乔冠、草花497.59万株,配套建成河道水体和生态公园26个,城市绿化面积从5.4万平方米增加到13.3万平方米,县城公园绿化率达到65%,建起了城区生态安全屏障,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县城形象面貌大幅提升,各项生态指标均在定西市县城中排名前列。

  “过去,山的那边还是山,是荒山秃山,是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严重流失后的苦岭干山。现在,山的那边是万亩生态‘林海’,是温泉湿地公园,是姹紫嫣红的‘花海’……”一起釆访的县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中心张文博自豪地向我们介绍。

  记者一行沿着滨河路驱车向南行进,很快登上南山,进入由山东青岛和定西通渭协作帮扶建设的青岛生态林,1.2万亩生态林张开它绿色的臂膀拥我们入怀,青翠欲滴、葱葱茏茏的各种树木花草不仅改善了县城南山地质灾害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现象,也让通渭人有了一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高品质生态公园。

  在南山最高点,踏上玻璃建造的观景台远望全城,只见南北两山松柏青翠,像两条绿色的丝带环抱着县城,而眼底的城市,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生态公园、湿地公园、主题公园镶嵌在山水之间,与城市绿网、水网、路网相连相通,处处乔灌花草成片成林,给全城染上了“绿色”的基调。

  从生态林拾阶而下,穿过秦嘉徐淑公园,再到各个主题公园,处处是享受绿意和阳光的市民,跳广场舞的、唱秦腔的、拍视频的、网络直播的……

  “这里以前垃圾遍地,环境很差,现在到处是花草树木,环境有很大提升,我们周末带娃休闲也多了一个好去处。”居民刘晓琪告诉记者,通渭这几年发展变化真的很大,现在真的是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山上有公园林带,山下有河流湖泊。

  “出门走绿道,抬腿逛公园”已成为通渭市民美好生活日常。

  修路架桥,破解城市“堵”点

  引水、植绿的同时,大规模修路、拓路是通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另一个亮点!

  曾经,通渭二中的学生张亮从家到学校要绕行一条狭窄拥挤的断头路,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学校周边的路打通了、变宽了,他从家到学校只要十分钟。

  为破解城区路网结构差、交通拥堵、安全指数低等问题,通渭县从2018年起,大力实施“疏堵保畅、还路于民”行动,以“新建主干道、打通断头路”为主线,加速推进城区道路建设,以道路畅通的“微循环”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循环”,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共投资1.04亿元,打通了滨河西路、通良路、马营路南段、东城路、站前中路及园区一路等14条“断头路”,共计4.63公里,打通了老城区重要纵向通道,在310国道通渭服务区新建了县城西出口,并配套新建了北环路,使城区路网结构更加合理,极大地缓解了老城区交通压力。

  今年,通渭又扩建了6条城市道路、新建了6条路、打通了4条断头路,总长10.8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承载力,老百姓出行也更加便捷了。

  一条条“断头路”变成了顺心路,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现在的康庄大道,几个月通一条路的速度让老百姓非常满意!生活在外地的通渭人每年回家都感叹“变化太大,不认识了!”自豪感油然而生。

  但通渭县委县政府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持续在这项工作上发力。赵志刚解释说,因为打通道路,就是在打通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

  “目前,我们正在着力建设滨河路东段道路及景观带工程,该工程总投资5733万元,建成后,东起高铁站,西至引洮纪念公园5.82千米的滨河路将全线贯通。这既是城市总体布局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通渭县住建局局长王常清介绍说。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对带动东城区、高铁站片区及牛谷河南北两岸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会将县一中、通河初中和姜滩学校连通,为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带来交通便利。

  记者在该道路工程建设现场看到,两座桥梁及道路已开始铺油作业,现场车来车往,工人忙忙碌碌,打通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施工现场一侧的展板上,是通渭县城区建设项目示意图,指着这张图,赵志刚介绍说,随着城区“四横十二纵”路网结构的基本形成,通渭城区面积从“十二五”末的8.09平方千米扩大到了现在的12.75平方千米。道路的畅通,吸引了更多投资商来通渭投资。目前,通渭共有在建和续建楼盘14个,相信随着道路的不断拓展,通渭的明天会更加便捷、美好,市民的“幸福指数”会进一步提升。

  一条生态景观河道串联起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一座座主题公园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一条条道路畅通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脉”。

  通渭县着眼民生、改善民生、呼应民生,以城市更新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干部“能干、敢干”意识,不断书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奋进答卷,让城市展现出勃勃生机,市民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