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甘快看】千年莫高窟展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生命力

23-09-26 20:26 来源:新华网 编辑:狄东阳

  9月25日下午,由新华社、清华大学共同指导,新华网与人文清华共同主办的大型文化探源节目“走读中国·丝路行”第二场直播圆满结束。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带领大家走进莫高窟的复制窟,探寻敦煌世家和洞窟的开凿,认识藏经洞和敦煌文书的历史故事,了解佛教入华的演变,深度探讨了中华文明的特性。

  线上约500万观众跟随两位老师一起游览莫高窟,感受莫高窟的历史与变迁。

  张国刚教授介绍了莫高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莫高窟初凿时,恰逢乱世。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历经千余年,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张国刚教授指出,佛窟呈现的状况与时代的历史状况息息相关,在隋唐时期,因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进入鼎盛时期,所以莫高窟以唐朝的石窟居多,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

  敦煌是文明融合的典范,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张国刚教授指出:“所以我们讲胡天汉月,不是看种族而是看文化。文明的交融在文化的统一性中展现得并不矛盾,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并不妨碍多元性,大家的价值观是息息相通的。”

  佛教中国化过程是体现中华文明特性的典型案例。张国刚教授结合217窟、323窟的佛教史迹画,介绍了佛教入华的过程,并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张国刚教授认为,一个文明和文化要持久、创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包容、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一直在兼收并蓄,而后不断创新,由此才生生不息。

    直播预告

?9月28日

中秋前夜 走进玉门关

领略2000年汉长城的雄浑

感受茫茫大漠的万里长风

在汉简、史书中还原边疆治理的历史细节

在中西交流“西方”概念的千年演变中

思考新时期的“一带一路”

在李白、王之涣、王翰的千古名句里

欣赏玉门关的明月

共同迎接中秋佳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