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资讯

这份重要文件,为“自媒体”划出了红线

23-09-18 09:34 来源:潮新闻 编辑:赵满同

【专题】2022年甘肃省网络文明推进大会暨网络文明宣传月

  潮新闻 记者 陆乐

  今年7月以来,短短一个月出头的时间里,已有多位百万、甚至千万级粉丝量的一线网红自媒体账号,先后被主流平台封禁。

  9月2日,有1200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账号被封禁。就在几天前,8月31日,粉丝数逾200万的车评人“蔡老板”被封号也冲上热搜。8月中旬,拥有超过4800万粉丝的某短视频平台头部主播“二驴的”被无限期封号……这些自媒体“大号”被封,有的是因为被举报存在违法行为,有的是捏造虚假事实,还有的是因为“编造剧本进行摆拍直播”,归根结底都是一条:踩到了“红线”。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从严防假冒仿冒行为、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规范账号运营行为、完善粉丝数量管理措施等13个方面,对加强“自媒体”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划定了“红线”。

  那么,对于广大自媒体来说,哪些“红线”不能踩?违规的“自媒体”会遭到怎样的处罚?“新规”的出台,对行业从业者们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

  中国的“自媒体”行业,这几年发展迅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超大规模的网民数量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也让“自媒体”成为了一个从业者数以百万计的庞大行业。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已达370万人,算上兼职人数已达970万。他们在不断满足人们信息需求和服务的同时,自身也收获了流量和经济利益。

  然而,在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同时,部分“自媒体”秉持“流量至上”,挖空心思地想要“走捷径”,专戳用户的痛点、爽点,或传播虚假信息,或制作发布谣言,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甚至违反了法律法规。

  今年3月以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从这项行动处置的自媒体账号来看,主要有三种“自媒体”被“重拳出击”。

  其一是发布传播谣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比如今年7月就有一则“男子悬赏千万寻狗”的信息冲上热搜。事件发酵后,郑州警方的“蓝底白字”就来了,公布此信息是某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编造的。不仅“号没了”,编造人还被处以行拘15日的处罚。

  根据中央网信办在专项行动后公布的信息,各级网信部门对谣言首发、多发的“自媒体”,依法依约予以关闭;对明知为谣言或虚假信息仍肆意传播,以及参与恶意炒作的“自媒体”,采取禁言、清理粉丝、暂停或取消营利权限等处置措施。

  其二是李鬼假冒李逵,伪装权威机构的。比如“中国红军指挥部”“中国反恐部队”“战略导弹部队”这种假冒军队的账号,“中国科学研究院”“南阳市疾控中心”等冒充事业单位的,还有“人民曰报首发”“朝闻天下”等伪装成新闻媒体的……对于这种“自媒体”,轻则清空账号名称、禁言、清理粉丝、暂停或取消营利权限,重则永久关闭账号。

  其三是蹭炒热点、博取流量和违规变现的。比如有些账号会利用网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布不实言论,骗点击、转发、打赏,煽动性别、民族、阶层、地域对立,将粉丝诓进狭隘的“信息茧房”。还有些干脆诱导消费骗取消费者的钱财。对于此类情况,一经认定,同样会被禁言、清理粉丝、暂停、取消营利权限甚至封号处理。

  二

  从过去的博客、个人网站,到如今的微博、微信、视频直播,很多“自媒体”已步入公司化运作、利益驱动的商业模式。

  这就导致了自媒体的传播力与日剧增。在不少热点事件中,很多“大V”的话语影响力已不亚于传统主流媒体了。自媒体一句话、一个视频引爆某个事件的案例可以说比比皆是。

  正因为如此,针对上面提到的部分自媒体“踩红线”行为,各级主管部门早有行动。比如,2018年10月,国家网信办就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并在此后的每一年,都会定期对“自媒体”行业发起专项行动进行整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今年以来,各地对网络水军、自媒体乱象、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的治理显得更加体系化。

  在浙江,今年以来,省委网信办联合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各部门,就组织开展了“浙里清朗”“净网2023”“百日打谣”“网络视听平台医药广告播出管理”等一批专项行动,累计清理信息70万余条,关闭账号47万余个,推动APP整改提升541个。

  而在全国范围内,今年被处理的“自媒体”数量更加庞大。截止到5月22日,全国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09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这一组数据足见违规“自媒体”之多,也足见打击违规“自媒体”决心之大。

  《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的发布,更是为效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净化“自媒体”生态再“添”了“一把火”。根据这份文件,自媒体平台、自媒体从业者、政府部门等都需要各司其职,为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出一份力。

  以自媒体平台为例,这份共有13条内容的文件中,有7条提到了网站平台的责任。比如要求:网站平台应当加强“自媒体”账号信息核验,防止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重新注册;应当明确营利权限开通条件,限制违规行为获利;“自媒体”因违规行为增加的粉丝数量,网站平台应当及时核实并予以清除;网站平台应当健全MCN机构管理制度,对MCN机构及其签约账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等。

  事实上,目前平台也在逐步强化对违规“自媒体”的打击力度。9月6日,微博和快手平台就相继公布了近期的整治情况。微博近期共对14万余个“自媒体”账号予以处置。而快手仅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一新闻热点,就对130个发布不实言论、进行营销炒作的自媒体账号进行了限流至永久封禁的处罚。

  三

  加强对“自媒体”管理,对从业者意味着什么?

  有一些“自媒体”人觉得“被套上了枷锁”,受到了诸多限制。其实,主管部门打击的主要是坑蒙拐骗的无良行为,对认真做内容的“自媒体”来说,反而是一大利好。

  在《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中,很多内容都直指行业乱象,目的就在于为那些靠专业、实力说话的“自媒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举个例子,《通知》强调了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要求“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使用自行拍摄的图片、视频的,需逐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使用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的,需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引用旧闻旧事的,必须明确说明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对主流媒体来说,这些要求都是最基础的应知应会。但对一些“自媒体”来说,违背这些要求才是“流量之源”。这就让整个“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影响。

  近日,有媒体联合第三方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看到自媒体发的消息,80.1%的受访者会持怀疑态度,具体来看,60.9%的受访者会先打一个问号,等权威主流媒体确认,19.2%的受访者直接选择不相信,认为很多都是营销炒作、散播谣言。76.9%的受访者反馈,对自媒体的信任度偏低,其中11.9%直言非常低。

  想要挽回这样的印象,加强管理无疑是当务之急。只有引导从业者坚守公平竞争底线,减少互相引战、散布谣言等乱象,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维护网络传播的健康秩序。

  当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为自媒体从业者划定了法律“红线”,也使得自媒体运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依法经营的“自媒体”从业者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互联网空间也一定会更加清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