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金昌

绿染戈壁翠满城——金昌市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综述

23-09-12 16:42 来源:中国甘肃网-金昌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绿染戈壁翠满城

  ——我市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综述

  记者 郭永霞

  碧波荡漾的清水河畔、绵延伸展的绿化通道、纵横交织的农田林网、花团锦簇的文体广场……在中国西部小城金昌,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态文明。

  每年春季,人们都会在植树的人群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被称为“树爷爷”的退休老人李洪启。为了改变气候环境,他自费在家门口植树造林、遮挡风沙的事迹在金昌已家喻户晓……

  在金昌,这样的义务植树者还有很多……每年4月,他们都会自发地出现在植树造林的队伍当中,为的就是让金昌的绿色越来越多。

  从几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到“绿”腰带,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绿洲……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金昌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畏艰险,久久为功,科学防沙治沙,实现绿色梦想的历史性转变。

  绿化荒滩 筑牢环城生态屏障

  我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祁连山国家公园组成部分,也是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地处戈壁滩,风沙大,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自2000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7亿元,在市区外围先后组织实施了北部绿色长廊一期二期三期工程,西部防护林一期、沙枣胡杨林观赏林一期二期工程,东部东环路绿化、高速公路枢纽区绿化一期二期、机场路绿化工程和南部生态屏障建设一期工程,建成了东、西、南、北四面环绕、长34公里、占地面积2.5万亩的环城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实现了森林环抱市区的预期目标。

  驱车环城行驶,不论是金川机场的公路两旁还是市区龙泉景观带、北环路防护林带,那一棵棵高耸入云的杨树,一排排国槐、旱柳相互交错,一方方低矮的杏树、红柳、沙枣等灌木,郁郁葱葱,色彩斑斓,给秋日的金昌增添了些许色彩,更重要的是筑起了环城的一道道生态屏障。

  可就在数十年前,这里还是沙砾遍地……

  栽植了树,风沙小了,绿色多了,金昌的环境越来越好。

  饭后和朋友们相约在市区北部防护林带纳凉的张女士感触颇深:“近几年金昌市区外围的树木越来越多,逐渐长成后,不仅改善了气候环境,对风沙的遮挡作用也非常明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管护好树木,考虑到金昌缺水的实际,我市投资上亿元建成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8万立方米,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可有效利用到市区环城防护林带树木的灌溉中,用水比例已达50%,减轻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为提升城市外围的林带防护功能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 建立稳定防护体系

  防沙治沙,既要科学合理,还要因地制宜。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把“生态宜居”作为未来金昌五大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相继出台了《金昌市防沙治沙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金昌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方案》,高起点编制完成《金昌市全域生态绿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防沙治沙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风沙前沿一线调研指导防沙治沙工作,每年安排1000多万元财政资金营造城区周边防风固沙林带,为全市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资金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65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4.74万亩。

  在永昌县南坝乡西校村花果山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基地内,满眼皆绿。朵朵菊花绽放,山楂果挂满枝头,成片的树木随风摇曳。一拨拨游客,忙着前来采摘、拍照“打卡”。

  近年来,我市从“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工业城市”这一基本市情出发,提出了“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方针,合理确定封禁保护区、预防保护区、治理利用区。对绿洲外围不具备灌溉条件的连片沙区,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和国有林场,发挥“国字号”专业优势集中管理,全面封禁保护。对远离绿洲生产生活区的荒漠地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重点依靠自然恢复能力,不断增强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遏制沙化土地扩张。

  在绿洲外围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戈壁沙区,建立荒漠与绿洲过渡带,重点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措施为辅,着力提高林草植被盖度,不断提高阻沙滞尘能力;对绿洲边缘具备灌溉条件的风沙沿线,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建立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绿洲防护屏障;绿洲内部以乡村道路绿化、村庄绿化、沙丘(地)治理为重点,按照“树种优、结构新、效能高、抗性强”的要求,推动建设功能完善的绿洲内部防护体系。

  西校村相关负责人说,南坝乡因地制宜植绿护绿,让昔日的山坡披上了绿装,不仅增亮了农村生态的底色,也奏响了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曲。

  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市紧抓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机遇,积极争取“双重”项目、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稳妥申请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资金,主动衔接省级森林草原植被恢复费用于治沙造林、草原修复项目,利用蚂蚁森林资金加大对防沙治沙工作的投入力度。

  通过多年的努力,生态优先已成全市人民的共识,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全民行动 共绘金昌绿色画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历届党政军企领导就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一任接一任,一代传一代地抓生态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治沙事业,积极为各种社会力量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积极探索深入开展群众性防沙治沙新机制,形成了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强大合力。

  退休职工李洪启自1996年以来,先后带领小区内150多名社区退休职工和职工家属组成的老年志愿者,自费在金昌市边缘的龙集里社区进行小区绿化。挖石筛土、引水修渠、育苗种树,在龙首山下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种植国槐、垂柳、沙枣等5万多株,被金川集团公司命名为“白泉村志愿者义务植树基地”,成为社区居民每年履职尽责的固定场所。

  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无穷的。

  金昌市大爱无疆公益协会、星光志愿者服务队等各种志愿队伍及自发参与的群众纷纷参与到义务植树的队伍中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谁也想不到,曾经废弃的矿坑能被我们利用,建起美丽的景观带。

  金川国家矿山公园,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人造天坑——露天矿老坑和亚洲最长的主斜坡道。2010年,金昌市和金川集团公司共同商议,决定在这里做绿色文章,先后累计投资2.98亿元,在大型露天矿坑和废石堆里建设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通过地企共建,全员参与,开展大规模植树、种花种草活动,为这片不毛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矿区绿化面积已达268万平方米,立体化园林式矿山初具规模。

  每到花开季,必有打卡人。如今的矿山公园已经成为游客流连忘返之地和金昌的一大旅游景观。

  防沙治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30多年过去了,我市各级各部门对防沙治沙重要性、紧迫性、严峻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防沙治沙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累计完成全民义务植树4520.3万株,参加义务植树人数674.3万人(次),人均植树6株,义务植树尽责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

  同时,全市各企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义务,积极承担防沙治沙的社会责任,在项目建设时同步实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为全市国土绿化、防沙治沙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 “劳模林”等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林木的相继建成,一个个带着光环的植绿护绿先进人物也涌现出来……

  绿色多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金昌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鸟瞰金昌,市区东部,有大气磅礴的金水湖;南部,有面积达16.1公顷的贵阳路绿化带;西部,蜿蜒曲折的龙泉景观带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风景如画的休闲胜地;北部,绵延数十公里的北部绿色长廊如忠诚的绿色卫士守护着我们。而镶嵌在市区中部的金川公园经过开放式改造后显得更加绚丽多姿……

  生态文明的不断进步,将金昌这座小城打造成了如诗如画的塞外明珠,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推动着金昌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