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庄浪郑河乡:勤练攻守道 苦读文旅经

23-09-05 15:0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郑河,地处庄浪县东部,毗邻关山,有丰富的林草、植被、地下涵养水、旅游资源,但地理位置距离县城较远,没有区位优势,自然生活生存条件较差,曾是省定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这里的劣势特点有三:一是基础薄,本身没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河流、矿产资源;二是产业弱,全乡没有较大的主导产业集群,仅有的肉牛、中蜂产业,份量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就业拙,外出务工人员多以苦力型为主,技工较少,还有部分人员属季节性务工。

  针对短板,面对现状,结合乡镇工作特点,如何让郑河产业旺、增收快、社会稳?是摆在党委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较难课题。

  按照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结合全省“三抓三促”行动,立足全市“3659”发展思路和全县“五个庄浪”建设战略布局,乡党委在充分深入村社、农户调研,全面访谈群众、党员、人大、政协代表和邀请专家座谈把脉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认真剖析,科学理性把握缺陷,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出了全面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任务目标,描绘出了共富蓝图,为乡村振兴、治理、建设、旅游厘清了必行之路。

  勤练攻守道 筑牢发展长城

  《说文解字》曰:攻,击也。具含积极主动之意,乡镇和“三农”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真实写照,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泾渭,对于明确靶向、走好方向、指引导向至关重要。

  郑河的乡情实际和自然禀赋一般,短板弱项突出,决定了集中力量突破的要害点位,主要有三:即产业、市场、基础。产业强,群众收入有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占比更加均衡、合理,可增加抵抗集体、规模性风险的能力;市场大,会建立良好的联农带农机制,种、产、加、销的职能更加明确,农土特产品的价值更大,可构建农户、经营合作社(公司)、企业、消费者共享共赢的新格局;基础好,乡村面貌会发生更大变化,群众的受惠层面增大,文明程度进而增强,凸显发展潜力和后劲。

  攻药鸡,培树主导产业。药鸡,即中药材和散养鸡,把此“一种一养”确定为全乡的主导产业,进行大力度、强行政推动,经过不懈努力,形成气候和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经营、受益。

  散养鸡产业的确立是乡党委针对全乡没有主导产业的现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全新的富民产业举措。从2021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合作社养到农户养、由不懂技术到懂技术的过程,现已初具规模,小有影响力。

  坚持发展散养鸡的信心不动摇,持续做大做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加强诊疗技术骨干的培训和选聘,优化品种培育和选择,提高科学喂养的技术含量,杜绝饲料喂养,坚持用玉米、小麦、药材、野草、山泉水等绿色食谱,形成本土特色和关山底蕴,培育好养殖品牌。

  大力推广农户养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探索落实“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公司供苗、诊治、回收,合作社联户、服务、协调,农户散养的办法,实现三方合作、多方共赢局面。提倡利用田草、剩饭、残次粮食喂养,树立降低成本就是效益的理念,探索“低成本、家家有”的农民散养路子。

  充分利用自媒体矩阵,积极宣传散养鸡的特色和价值。主打养生、自然牌,挖掘关山散养业的协同发展内涵,培树良好的信誉、品牌影响力,凝聚各方的力量,形成抱团式、全民式、共赢式发展格局。

  要拓展销售渠道,扩大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电商,推动乡村农民销售的发展进程,倡导养殖户在抖音、快手上直播带货。稳定好原有市场和客户,减少“回头客”的流失。抓住政策机遇,利用好东西部协作平台,在消费扶贫方面做文章,尽可能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营销,铺就畅销康庄大道。

  2023年度稳定出栏6万羽,2024年出栏15万羽,2025年出栏20万羽以上,实现户均出栏100羽,户均养鸡收入7000元以上。

  郑河乡处在关山林源区,境内及陇山之中有党参、黄芪、款冬花、牛蒡、车前子、淫羊藿等野生中药材不下百种。这里涵养地下水多,林草植被茂密,海拔高,气候湿润凉爽,土质以红粘、腐叶黑土为主,适合大多数中药材的种植生长。

  从2022年开始,乡党委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种植方面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年初,县上政策扶持发展大黄、独活1800亩,为了做好发展前期准备,乡党委根据全乡实际和大多数群众缺乏种药技术以及气候、土壤是否适宜等具体情况,不设集中点,散布于12个村的地块,从而测试大面积推广可能性。

  根据年底的收获和价格来看,取得了一定效益。在全乡发展中药材产业,不只有原始野生依据,而且在现实中得到证实,取得成功。这个结果,坚定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是一条适合郑河群众增收的种植产业渠道。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极力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全域覆盖、户户参与的景象。通过邀请专家教学、技术人员田间指导、发放种植技术书籍等办法,加强药材种植培训和管理的推广。评选造就一批土专家、乡秀才,达到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目标。

  加强中药材的田间管理,积极松土、施肥、栽培、打岔、扭花、灌溉和收获,随时监测和诊治病虫害,提倡推广科学种植模式,提高单位亩产。扩大地膜垄播种植面积,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探索生态化的种植路子。

  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大户、散户种植,全方位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发展中药材产业。完善补齐产业链条,克服发展制约瓶颈,解决好种植中出现的技术、收获、销售、晾晒等问题。加强与链主企业的沟通、联系、合作、配合。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行政推动的作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大面积推广。

  培育出好的中药材品种,大力发展大黄、独活、党参、黄芪、款冬花、柴胡等适宜品种栽植。积极打造关山中药材品牌,增强“庄黄”道地药材影响力,创建关山中药材之乡美誉。

  2022年度种植3000亩,2023年度种植5000亩,2024年扩大到8000亩,2025年超过万亩,实现户均4亩,户均年纯收入1.2万元以上。

  攻市场,拓宽增收渠道。市场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板块,发展产业必须要把市场作为关键环节着力拓展,主要产业体系的终端。

  郑河的种养产业处在原本的初级阶段,只是停留在基本价值层面,农民付出的多,而收到的利润相对较低。“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价值内容缺少中间链条,加工、销售到消费者的利润被第三方摘取,群众的经营方式单一,增收渠道狭窄。

  乡党委扎实调研,下大功夫致力于破解增收渠道,补齐缺陷不足,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富目标。

  建设支撑市场和联系农户的产业公司平台,成立农特土产品经销中心,由村“两委”控股运营,为农民产品的外销设立站台和依托载体。同时,更能够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进一步健全产、加、供销体系,各自明确分工,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生产,促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政府倡导支持,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搭建平台运营,能够确保农民的多数利益,微利回收销售,使农民农特土产品的利润最大化,增收渠道更多,增收幅度更大。

  同时,能够解决农特土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更能够弥补农民不擅长销售的短板不足,健全整个产业链条。

  着力于市场运营规律的总结和探索,织密织牢“农户+销售平台(公司)+市场+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网,互联网、利益网,构建出良好的互通、互联、互惠的发展新格局。

  培养一支懂市场、会经营的骨干营销能手,队伍以乡村干部和农民为主,有效做好乡村干部职能适应市场和发展新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也让农民改变传统和僵化的耕作方式,积极推进全民,全域营销的新状态。

  用力于“直播带货”的销售理念树信建立,培养农民市场经营能力,充分利用抖音、快手、视频号直播的有利现代化平台。在全乡形成“人人参与、家家直播、户户经销”的市场格局。

  攻基础,增加发展后劲。脱贫攻坚期,郑河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很大改观,但只是弥补了过去的欠账。适应乡村振兴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仍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用力。

  全乡的耕地基本全部是山地,受限于产业路建设滞后的状况,农业机械通达度不高,机械化水平低。同时一些山地建设标准低,坡陡地窄,雨水冲刷后排水不畅,有滑坡风险。

  史洼、具峡、条牛沟等村的部分自然村巷道没有硬化,部分通社路破损严重,部分群众的庭院没有硬化,“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脚泥”的情形依然存在。全乡太阳能路灯、分类垃圾点、垃圾桶、生活污水处理管廊、体育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短缺。个别偏僻的产业集中点和群众居住点动力电不通、网络通讯不畅。郑河、拉连寺等村社饮水还没有纳入到“大人饮”管理。还有人居环境的改善、村庄的绿化美化,都与群众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

  值得单独一提的是,朝那湫景区中,上寨村通往朝那湫的部分路段至今还没有铺油。游客到了朝那湫网络通讯信号差,甚至打不进去电话、发不出去照片的现象依然存在。县内天气预报系统对朝那湫的山地小气候预报存在盲区。这些都很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并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围绕和美乡村建设,今后要积极争取资金,通过“上级拨一些、自己筹一些、帮扶单位帮一些”的办法,继续优化农田、道路、水利等设施,实施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路灯亮化、围墙文化、环境美化等工程,抓建一批群众生活、娱乐、休闲设施,完善电力、网络、供水、排水设施,强化公共设施共管共享,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朝那湫景区,通过建设通讯基站、气象站、柏油路等基础设施,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说文解字》曰,守,从宀从寸。大意为行政人员所遵循的法度。郑河的发展,需要恪守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度”:

  守“红中”,稳固传统产业。红中,即平凉红牛和中华蜂,得益于天然的饲草、花粉资源和长期的养殖习惯,这是郑河乡具有养殖传统的产业。但经乡党委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肉牛和中蜂产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作为原有传统产业,现在要做的是守业不辍。

  发展肉牛产业,要依托县上的扶持政策,用好财政项目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或者小额金融贷款,支持养牛户愿保尽保,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使养牛户尽量减少资金上的顾虑。

  坚持“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推行“小户变大户、大户变规模户、规模户变示范家庭牧场”发展方式,在扩群增量上下功夫,解放劳动力,提高养牛效率,实现养殖总量的增加。

  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落实饲草料供给工作。推广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及贮存加工,加大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率,确保饲草料自给率。利用好关山天然牧场的独特优势,有效降低饲草料成本,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健全和完善人工冻配、防疫服务,提升畜牧兽医等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产犊率,在良种扩繁上下功夫。邀请专家、养牛达人,通过现场教学、观摩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养牛户在牛源选取、繁殖育种、饲养管理、日粮配置、饲料保存、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充分发挥乡农特土产品展销中心的作用,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兴媒体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不断扩宽销售渠道。

  中蜂养殖的发展,要利用关山自然环境好、花源无污染的生态优势,主打“关山老蜂蜜”的品牌设置,在提升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上取得突破。

  首先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走绿色生态的差异化道路,严把质量关,倡导群众作物种植中不使用影响花源的农药,确保蜂蜜产品质量,打好生态产品王牌。

  目前,全乡的中蜂养殖大多是零散的养蜂农户,需要整合起来,形成群体化规模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生产,带动养殖户抱团发展,加强饲养管理。

  同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开展养蜂技术培训暨产业发展研讨会,讲解产业营销模式探索、品牌打造及开发利用,为农户解决当前发展遇到的问题。走“线上线下齐发展”的营销思路,强化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开拓市场,提升养殖效益。

  守底线,防范各类风险。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的风险考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坚决守牢政治底线、防返贫底线、生态环保底线、耕地保护底线、粮食安全底线、水源地保护底线、廉政底线。

  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类帮扶措施,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规模性返贫。

  以建设“山水郑河”为重点,常态化开展乱堆、乱放、乱倒和乱搭乱建现象集中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巩固提升。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和红黑榜制度,引导群众环保习惯养成。运营好垃圾处理站,加快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推动环卫设施提质升级;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公路绿化、花卉种植美化,建设宜居生态,努力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坚决管控耕地“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严格执行农村建房“八不准”和耕地保护“六个严禁”等相关规定,确保农地农用。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压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用好粮食种植政策红利,制定任务清单,乡村社户四级同步发力守好粮食安全“责任田”。

  切实履行好属地管理责任,统筹推进水体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持续做好各村污染源管控巡查,及时发现和清理“四场”养殖,不断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不断改善水环境,全力为群众饮水安全保驾护航。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整治“四风”,积极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加强小微权力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绷紧纪律这根弦,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以过硬作风创造过硬业绩。

  守稳定,优化发展环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没有稳定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对于郑河这样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稳定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发展大局中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按照省市县相关要求,要聚焦“机制完善、宣传引导、源头防范”,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做到关口前移,确保“主动创稳”工作有序推进。

  关山林缘区首先面临的是防火、防汛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要凝聚起乡村社三级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力量,强化预案、细化责任,加强应急演练和值班值守,扎实周密筑牢安全防线。同时依法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防疫、食品药品安全、民族与宗教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社会管理工作。

  结合“八五”普法等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入户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微信群推送相关信息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禁毒、反邪教、反电信诈骗、扫黑除恶等法律法规,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着力营造浓厚的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通道,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畅通诉求表达的平台载体、制度机制、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围绕婚姻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土地纠纷等方面矛盾,组织乡村干部、网格员等力量“上门”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矛盾纠纷排查,对于排查了解到的各类信息和矛盾纠纷及时建立台账,成立专班、责任到人,采取各类有效措施,集中销号化解矛盾,为全乡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安全生产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主动创稳走深走实。

  苦读文旅经 搭建腾飞云梯

  郑河乡地处关山林缘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森林密布,生态环境良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这里为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华胥、伏羲、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可谓青史与青山同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带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同时也为全乡另辟蹊径发展增收新业态提供了思路。

  牵牢文化牛鼻子。乡域内始祖文化、东周文化、石埂梯田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丰厚,需要立足文化根基,深入挖掘开发,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

  朝那湫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肇启之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朝那湫是朝觐人祖的生地,是寻觅古文明之源的圣地。自秦以来,是历代举行水神大祭的地方。朝那湫也是《史记》“名山七”中的中吴岳、“名川四”中朝那湫的属地、石鼓《诅楚文》的发掘处 、秦霸业的奠基地。

  朝那国之名,由方位加部落之名组成。“朝”,由桃木山东部的皛然山演变而来,既是一座山的名称,也是一个方位的名称,意为晨曦初露的地方;“那”,为族名、部落名和方国名。朝那国为东周方国,庄浪朝那湫之名,因东周朝那国而得。从秦汉到隋唐,有朝那县之名,亦因朝那国而得。

  庄浪梯田,令世人瞩目。追根溯源,首发地在郑河乡上寨村。上寨石埂梯田独一无二,为庄浪梯田乃至各地梯田所少有,其中所蕴含的上寨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乡域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农耕文化的交汇点,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节用物力”等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些农业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农产独特、民风淳朴、底蕴深厚,是我们今天三产融合发展的绝佳基础。

  有效开发这几大文化,需要通过制作宣传视频、编纂书籍、拍摄故事影片、举办论坛、网络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推介、绵绵用力。

  揪住旅游主线子。境内《雷泽晨曦》《桃山烟雨》《天台日影》《龙峡神泉》《石埂梯田》《龙湾老树》《上寨星月》《悬龙城堡》等朝那八景,具有发展全域、全季旅游的独特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招大商引大资不够、要素制约相当突出等方面的问题。

  没有游客接待中心,举办大的活动场地难找,不能接纳大的团队,农家乐规模都不大,主要满足吃饭功能,体验式、休闲式尚未形成,民宿基本空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要发展有规模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市场,需要有眼光与有能力的外商。目前,在经营的相关实体主要还是以本地小老板为主,不管是经营理念,还是投入的硬件设施、文化特色都不够,难有大的吸引力。

  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下,需要一定的土地利用弹性指标配套服务设施,但目前土地、规划、资金等要素制约相对突出,还有对于整个景区的开发缺乏系统思维和联动举措,以及群众传统的各户经营思想客观上都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整体的思路是做好“塑形”“铸魂”“联农”三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融入全县文旅康养产业链,借助域内景区朝那湫,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自然山魂水韵,提升村落性格气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建立关山人家老屋民宿、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场景、石埂梯田教育基地、餐饮区、梯田花海、商业街、农事体验区等20多个区域版块,使其具备赏景观光、餐饮住宿、农事体验、休闲养生、特产销售、农耕教育6大功能,为“塑形”夯实基础。目前,已完成无动力乐园的前期建设任务,后期将配套萌宠乐园、露营基地的建设。同时计划引进房车营地、开办2家特色民宿。

  依托“朝那古国为东周方国,都地在上寨朝那湫,王宫为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的学者权威考证,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邀请地方史、志专家举办朝那古国文化论坛,对《说文解字》、《平凉府志》、《中国通史》等典籍进行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挖掘、推介朝那古国文化。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和《爱萦石埂》MV等各种方式多方位多维度挖掘上寨石埂梯田,彰显其庄浪梯田、庄浪精神的肇始点和发源地的特殊地位,推崇其首创、无畏、团队、坚韧、抗争、无我的精神力量。

  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招商引资等多种经营模式融合发展,建立建强联农带农机制。动员有能力的农户经营小摊点、小商铺,发展小吃、商品零售,点燃人间烟火。发展经营商业点,每个商户靠吃“旅游饭”,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在景区各类业态运营中,重点安排上寨村村民参与就业,村两委从营收收入中为群众给予酬劳,每年带动6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村集体通过经营农家乐和集体场地、娱乐园场地的出租,每年获得收入10万元以上。真正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农村、农业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铺砌康养新路子。要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和品位,文旅和康养融合是大势所趋,境内丰富的康养资源也为文旅产业的提档升级提供了条件。

  上寨——朝那湫景区是休闲养生的“天然氧吧”。景区气候凉爽宜人,每逢盛夏,平均气温20℃左右,湿度50%以上。景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纯净,自然景观优美,湫水充沛清澈,负氧离子丰富,花草、树木散发的植物精气充盈。置身其中,令人头脑清新、呼吸舒畅、心情愉悦,是“最适合呼吸的地方”。

  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一大批风味独特、优势明显的关山风味养生农产品。鸡肉、鸡蛋、牛肉、粉条、野菜、杂粮、土豆、胡麻油等各种食材,绿色生态、安全放心。烹调的众多风味小吃,因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口味极佳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乡域内关山中野生中药材丛生,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很大,而且全部是绿色无污染,这就为中药材康养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天然优势。

  因地理与葛家洞相距较近,这里是葛洪文化的延伸地和辐射点。葛洪所倡导的“见素抱朴”的精神和内修外养的养生术,是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精神财富。

  基于以上几点,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在全乡大有可为。要将文旅和康养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养德、养心、养生、养气、养神”和“药疗、食疗、理疗、心疗”等主题,推出康养、茶旅、休闲、研学、科普、度假+旅游多种模式,满足当下人们对健康、旅游的多元化需求。

  描摹好境内的生态底色,持续打造和宣传“森林小镇”“天然氧吧”,建设疗养、研学食补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景区和上寨来避暑养生,开发配套更多的避暑养生设施和产品,做强做大“清凉经济”。

  写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让游客通过品尝生态大盘鸡、庄浪小炒、庄浪暖锅、杂粮面、关山野菜等关山味道农家饭,记住乡愁、留住乡情、吃出健康。让游客吃好的同时,做好生态鸡、中蜂、平凉红牛、黑猪肉、马铃薯、中药材、杂粮、山野菜、粉条、胡麻油、粮食醋等各种“伴手礼”“旅游后备箱产品”销售,让更多游客享受到美味的养生食材。

  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深厚的葛洪养生文化,开发养生茶、养生汤、养生灸等更多的中药养生产品,开办康养论坛,大力发展民宿养生,配套养生汤浴、中医按摩及健身养生器材,切实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养生感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真理。乡村是中国的根脉,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为了察实乡村真情、抓准问题症结、找好发展对策,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落实政策、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勤练攻守道,苦读文旅经”是立足乡域实际,破解郑河发展难题的一个切口。总体来说,旨在通过挖掘特色、突出地方特质,找准定位、对标发展需求,补链强链、形成系统布局,立足乡土,彰显文化味道。也是试图以其为支点,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怀揣着对郑河乡亲和这片土地的热爱,丈量着郑河的青山绿水、田间地头、街道小巷,开启着用心品味过去、用情谋划未来、用力抓紧当下、俯首躬行山水郑河的火热实践,我们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勤练攻守道,苦读文旅经”,积极创造把握机遇,努力创新机制举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继续书写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郑河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