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文化旅游

暑期博物馆游成为兰州市文旅新时尚

23-09-05 09:1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感悟历史文化 传承精神文明

  暑期博物馆游成为我市文旅新时尚

孩子们在博物馆感受拓印魅力 安若璇 摄

  中国甘肃网9月5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安若璇)今年暑期,伴随着兰州旅游的火爆“出圈”,在兰的各个博物馆也随之成了“顶流”,人气旺盛,一票难求,场馆入口处参观者队伍蜿蜒逶迤,各个展厅内人头攒动……面对参观人潮,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也大胆创新,纷纷出实招出新招,通过“周一不闭馆”、延长场馆开放时间等方式,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满足老百姓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日前,记者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上午刚开馆没多久,门口等待入馆的观众们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暑假这段时间,甘肃省博物馆的接待量、参观人次达到了73万,每天14000张票几乎都能预约满,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60%,就连讲解机都不够用了。”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主任李延强告诉记者,甘肃省博物馆通过每天下午增加2000张临时门票的方式来应对门票供不应求的情况,还将原本的6台讲解机增加到了10台,以便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参观需求。

  馆藏文物有一万余件的兰州市博物馆,今年七、八两个月的接待量约为17000人次。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炜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市博物馆推出了九大研学品牌,鼓励少年儿童走进博物馆,充当文物的代言人。此外,市博物馆还推出了重要馆藏一级文物的打卡印章活动,欢迎外地的朋友们前来打卡。在笔记本上盖上兰州市博物馆的重要文物印章,非常具有纪念和收藏意义。

  今年7月,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参观人数超过5.4万人次,暑假以来,观众总量超10万人次,日均近1800多人次。“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博览园内都是人声鼎沸,哪怕距离闭馆仅剩一小时,入口处也还有匆匆赶来的游客。这个暑期的游客量远超过预期,达到了往年只有在国庆黄金周才有的游客量水平,甚至更多。”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社教部主任司媛说道。为了提升游客参观游览的体验感、获得感,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还策划了一系列优质展览,举办传统文化宣传月活动,创新体验课程。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在暑期共迎来了4500余名青少年来馆参观学习,接待了各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200多个,其中,外省团队60多个。

  “博物馆热”是一场“双向奔赴”

  博物馆的热度激增,源于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也体现了博物馆自身的魅力和努力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博物馆热”成为出游新宠,这是一场博物馆和群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我很喜欢历史,每次旅游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因为博物馆是最能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场所,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这个地区过往几千年的历史。甘肃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省份,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军事和经济地位,因此,来到兰州参观博物馆是不容错过的。”从黑龙江来兰旅游的董先生说。

  据介绍,近期,兰州市各大博物馆纷纷举办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各类展览,举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兰州市博物馆举办了“砚田种诗 图开华章——唐诗百砚洮砚艺术展”“塔影河声 吉祥千年——凉州会盟暨兰州与武威文物联展”“金城津味”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通过各类展览,宣传和推广我省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我在甘博修文物——探觅金石传拓之旅”暑期研学活动、“动物保护月”活动等,让青少年们与文物、非遗对话,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除此之外,各个博物馆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呈现展品吸引观众。黄河古象的样貌、古生代海洋动物的生活习性……在甘肃省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AR眼镜体验引导看亿万年光阴,甘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生物又以何面貌生存于这片土地。

  兰州市博物馆推出的汉服游博物馆品牌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兰州市博物馆是一个遗址馆,它的中轴线是明代的白衣寺大殿和白衣寺塔,观众穿上汉服在这里打卡,参加一系列汉服展演活动,就犹如穿越到明朝一般。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则以秦腔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为依托,研发了扇面彩绘秦腔脸谱、雕刻葫芦体验、剪刻秦腔脸谱、彩绘陶罐等系列体验课程。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在暑期主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拍摄各类思政课教学视频10余个;举办了“红星闪闪耀八办——青少年红色文化体验暨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开展青少年红色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

  博物馆要“升温”更要“保温”

  暑假已经进入尾声,如何才能让博物馆的热度持续下去,化“流量”为“留量”呢?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社教部主任司媛认为,博物馆只追求大而全并不可取,“千馆一面”的展览已经吸引不了游客的注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的社会高度关注下,博物馆应警惕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要进一步挖掘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结合兰州城市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生态圈和生活圈。

  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主任李延强谈到了重点文物打造和文化产业化两方面。“铜奔马现在就成了一个响亮的IP,许多人就是奔着铜奔马来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就是博物馆的根基,抓住博物馆的特色、镇馆之宝,文物自身是有很大魅力的,让文物自己做金字招牌,吸引观众。”据了解,目前,甘肃省博物馆的红陶人面像、石雕人面像、蓝莲盏等文物也在频频“上热搜”,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喜爱。

  “文创实际上就是文化产业化最直接的体现,博物馆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当把经济效益发挥出来。”李延强对记者说。充分挖掘历史文物背后蕴含的产业价值,探索设计开发新的相关产品,可以赋予文物和博物馆新的生机与活力。据悉,今年1月至目前,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售卖创下近300万销售额。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