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敦煌研究院:汇聚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智慧与方案

2023-09-03 14:22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程健

  人类敦煌,千年莫高。

  在甘肃敦煌,有一座世界文化艺术保护屹立在大漠戈壁之中,她就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这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

  为了保护好这座让世界人民心向往之的艺术宝库。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扎根戈壁,斗风沙、战酷暑,用心、用情守护世界瑰宝,也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经验。

  从1944年敦煌保护学人走进敦煌,在近80年的守护岁月里,这里走出了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个个耳熟能详人物。

  尽心守护80载,如今,敦煌研究院正在努力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有幸采访到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听他讲述敦煌研究院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筚路蓝缕 不忘保护初心

  苏伯民:守护敦煌是莫高窟人毕生的使命。从1944年至今,敦煌石窟保护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标志着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的历史结束,有效保护的历史开始。在首任所长常书鸿的带领下,研究所的人竭尽全力作了当时所能做的一切保护工作,如修筑围墙、清理积沙、修建洞窟间的临时栈道,对洞窟进行编号、摄影,对洞窟的型制,壁画的时代特征、绘画风格、内容等进行研究,并开展临摹工作,制定制度等。

  1950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确定了保护、研究、弘扬的基本工作方针。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古建、考古专家勘察莫高窟保护现状,制定保护规划,复原整修部分窟外建筑,也使几座珍贵的古代木构建筑得到初步保护。

  1962年,文化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莫高窟抢险加固工程,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对莫高窟崖体进行了加固,于1966年完成一至三期加固工程。198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莫高窟南区南段的四期加固工程,使莫高窟的洞窟及崖体得到了有效保护。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建制,更名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长。这一时期,引进人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科学技术,莫高窟的保护跨上了科技保护的新台阶,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开展了工程地质与环境调查;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固石窟;综合性防治风沙;研究壁画和彩塑病害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对珍贵壁画进行高保真、永久保存;研究洞窟游客最大承载量;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石窟文物档案、工程档案和保护修复档案;进行土建筑遗址和石质文物保护加固研究等工作;同时,还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莫高窟经验”。

  新世纪以来,敦煌研究院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研究基础,持续培育多学科交叉的文物保护科研团队,形成成套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关键技术、规范标准与专用装备,建立了抢救性和预防性并重的科学保护体系,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外广具影响力,敦煌石窟逐渐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典型。

  当前,敦煌研究院基本建成以保护和管理并重,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为保障的综合保护管理体系。

  特别是,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这一目标,加大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功申报“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开展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42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件,编制技术标准13项,《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获批建刊并出版。

  随着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技术的不断成熟,文化保护管理的措施逐渐到位。敦煌研究院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探索的保护传承经验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文物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特别是数字敦煌研究的成功,对文物保护和展示带来了全新方案,让我们可以自信地将莫高窟带入下一个千年。 

  力求典范  承载更重责任

  记者:要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建成“典范”?又有哪些现实意义?

  苏伯民:要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首先要把莫高窟文物安全地保护好,就是说保护状态应该是一流的,不应该存在各种各样比较危险的病害。莫高窟营造历时千余年,出现的问题非常复杂,但经过近80年的保护,预防性保护、修复技术等越来越好,各类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现在,莫高窟呈现出非常稳定、安全的状态,莫高窟壁画也依然保存得非常完好、稳定。其次,日常保护和修复技术应该在国内是一流的,在世界上也是不落后的。再次,保护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管理是一种大的保护观念,通过多年探索,我们已形成了有效的、科学的、体系化的一套一流的高质量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和管理体系。兼顾开放和保护形成的“敦煌经验”,可以为国内乃至世界上其他文化遗产地提供帮助和示范。此外,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保护研究所、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等一流保护科研团队,在服务于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典范作用。

  同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地上地下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实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根脉,这是社会责任,是国家责任,也是全人类的责任。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一流的保护,把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让人类文明更加久远地传下去。  

  文明互鉴  和平共赢未来

  记者:敦煌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敦煌文化如何与世界沟通?

  苏伯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和平友好交往始终是民意基础。敦煌文化的繁荣昌盛荟萃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繁荣是在和平交往的情况下达成的。穿越千年敦煌,共享人类智慧,在今天我们更应该通过和平交流来促进共同繁荣,这也是敦煌文化的价值之一。作为敦煌文化保护和传承者,敦煌研究院创新载体模式,通过数字敦煌开发研究,让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就能领略到敦煌风采,感受千年敦煌的博大与睿智。自2016年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库发布30个经典洞窟,2017年发布数字敦煌外文版以来,数字敦煌的版图还在持续扩大,并且衍生出数字动画等新业态,为全世界了解敦煌、爱上敦煌打开了一扇窗口。同时,敦煌文化研究院也将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文物保护合作,让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成果服务全人类文化遗产,促进彼此之间的人文交流。

  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敦煌研究院将举办《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展览,系统展示敦煌研究院在建设“典范”和创建“高地”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期待与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机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