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29日电 题:(申城风景线)“穿越”百年瞭望塔 邂逅路易·艾黎的“烈火人生”
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穿过繁华的四川北路商业街一路向东,走至吴淞路与武进路的交汇处,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十字路口。这是中国内地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消防站——虹口消防救援站驻地。
28日,记者在吴淞路路口看到,该建筑整体格局呈弧形向内凹进,四扇红门沿弧面一字排开,在路口转角留出大片空地。建筑凹进处是一座方形塔楼——34.2米的高度在今天的上海并不起眼。而百余年前,这座消防瞭望塔曾是城市的最高点,也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双“眼睛”。
在吴淞路与武进路的交汇处,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十字路口。这是虹口消防救援站驻地,也是曾经的“虹口救火会”旧址。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摄
走近这栋竣工于1917年的建筑,乳白色的外墙底层挂着一块黑色石牌,刻着“虹口救火会旧址”。
百余年间,周围早已沧海桑田,这栋建筑依旧维持着当年的模样。站内的历史陈列馆,记录了这个百年消防站的变迁。
其中,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的外国男子,身着制服,目光温暖。“这是20世纪20年代在虹口救火会担任小队长的路易·艾黎。”虹口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告诉记者。
站内的历史陈列馆,记录了这个百年消防站的变迁。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摄
路易·艾黎是工业合作社运动发起者,山丹培黎学校创办者。路易·艾黎1927年从新西兰来华,第一站就是上海,消防员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
“路易·艾黎在上海工作、生活的10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虹口消防队从事灭火、防火等工作。”上海市虹口区虹口消防救援站指导员张屹捷告诉记者,路易·艾黎的60载中国情,正是从这座消防站开始。
1927年的上海还在动荡之中,市区高大宏伟建筑的背后,是如迷宫一般的逼仄小巷,木质结构的房子拥挤不堪。彼时的城市火情,大多通过消防瞭望塔发现。虹口瞭望塔中轮流值守的瞭望员,手持望远镜居高临下,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一旦看到城厢某处冒出半点火星,瞭望员立即鸣钟报警,消防员闻声而动,奔赴火场。
据路易·艾黎在自传中记载,他第一次值班就赶上了5起火警:“我刚脱下衣服跨入浴缸,火警钟声又响了,我再次套上衣服,顺着爬杆滑下,跃上蓄势待发的消防车……”
不仅是火灾中无力逃生的底层民众,路易·艾黎在防火检查中的见闻更令他触目惊心,尤其是童工在“黑工厂”里的遭遇。“我还记得那些日夜站在抛光盘前的孩子,他们疲惫不堪,手脚上沾满了金刚砂粉、汗水和金属粉末,真是可怜!”他在自传中写道。
和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接触后,路易·艾黎意识到,不彻底改变社会现状,就没有出路。
路易·艾黎始终在为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四处奔走,“在上海的这段消防生涯,是他在中国革命事业的‘萌芽阶段’,”张屹捷介绍,这也让路易·艾黎决定,要长期留在中国。
百余年后,再度步入虹口消防瞭望塔。西式的钢铸玻璃窗,厚实的实心砖墙,“修旧如旧”的修缮方式,让瞭望塔“容颜久驻”。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愈行愈窄,接近塔顶的楼梯需得手脚并用攀爬。
登上虹口消防瞭望塔,风景与往昔已大有不同。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摄
推开沉重的木门,终于抵达塔顶。风景与往昔已大有不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双“眼睛”再也不能极目远眺、俯瞰申城。
记者比对着老照片,正细细辨认眼前景色。“叮铃铃……”尖锐的火警铃声骤然响起,四扇红门相继敞开。只见门内蓝衣闪动,消防员迅速换装,爬上消防车。不到30秒,四辆消防车相继冲出红门;几乎同时,嘹亮的消防警笛回旋在城市上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