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甘快看】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记者手记:临泽观绿

23-08-27 20:22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国鹏

立秋已过、暑气未消。我们从炎热的敦煌大漠,来到位于河西走廊张掖盆地中的临泽县,轻快的风带着几分湿润。

清澈的流沙河穿城而过汇入黑河流向乡野,润泽着几十万亩绿油油的玉米田、向日葵田和高原夏菜田,道路两旁白杨亭亭、柳树弯弯满目葱茏。

好一派绿色!记者感叹。

“这得益于我们实施的‘山水林田沙冰’生态建设。临泽有绿洲也有戈壁荒漠,防沙治沙任务很艰巨。县里建设了14万亩生态公益林供水绿化等生态工程,才有了来之不易的绿色”,县里的小张说。

绿油油的玉米制种田。 人民网张力洋摄

图为临泽县玉米制种田。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固沙净水,临泽的绿色生态农业生机勃勃。这里是我国重要玉米制种基地,全国生产的每100粒玉米种子当中,有13粒产自临泽。临泽小枣、葡萄、甜瓜和中草药材同样驰名。

临泽多碱性土壤,境内蕴藏着丰富凹凸棒石矿产,凹凸棒石是土壤的改良剂,运用在制种玉米生产等农业领域,是临泽绿色生态农业的一大特色。

在鸭暖镇古寨村玉米制种“五化”示范基地,玉米制种田里每隔几十米竖立着一台测试仪器,风速风向、空气湿度等生产数据被实时收集。镇党委副书记李永儒介绍,按照“水肥一体化+灌溉渠”模式,加快推进“一户(村社)一块田”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为重点,集中应用测土配方、精准滴灌、飞防作业、北斗导航、物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无人驾驶作业、种子生产质量追溯和田间环境观测等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制种基地建设水平。

时下,平川镇玉米制种田进入成熟尾期。镇党委副书记梁兴江介绍,引入“土地托管”“入股分红”“田保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广,有效降低农民劳作工作强度。

他说,“ ‘菜单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大幅减轻农民的压力,制种玉米一亩地收入4000元—4500元,农民增收了,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蓼泉、平川、鸭暖、板桥4镇土地相邻,河川相通,共同组建的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片区有高标准农田15.4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10万亩,与企业合作落实玉米制种基地17.15万亩,形成“一镇一块田”“一企一块田”。

县里的干部说,坚持农业优先的定位,建设绿色农业强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建设以“一屏一带一廊一城”为支撑的生态功能区,是临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力争玉米种子供应量占到全国15%以上,成为国内一流的良种繁育基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田变良田”。凭借悠久的灌耕农业条件和不断提升的技术优势,玉米制种成为临泽带动农业产值增效的一剂良方。

黄家堡村,筑梦新居。张文博摄

黄家堡村“筑梦新居”。张文博摄

走进平川镇黄家堡村,仍是满目的绿。村民张海军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新居,前后两个院子,三间卧室,有独立的厨房、浴室和卫生间。他说,“逐梦新居”建设让他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村里的养殖场他家养了600只羊,还有6台车跑运输,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吃着刚采摘的瓜果,甜在了心里。

在板桥镇古城村红桥酒庄,绿色的葡萄园一眼望不到边。“以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进告诉记者,“我生长在这儿,早年外出搞建筑有了积累,20多年前回到村里把挣的钱全部投入到荒漠治理。坚持了20年,辟出1万多亩葡萄园。我们生产酿酒的梅乐、赤霞珠等品种,酿造的葡萄酒多次获得国内外金奖,行销全国各地。”贾进自豪地说。

记者一路走访了四个乡镇,听到最多的是,临泽是农业大县,坚持绿色发展,不仅要成为良种繁育基地,也要成为供应港澳、东盟和中东欧的菜篮子基地,中药材等产品的出口基地。

的确,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将优势产业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增收富民,是临泽县要解决的大课题。

临泽、鸭暖、平川、蓼泉、板桥,多有诗意的地名。远眺祁连雪峰云雾缭绕,眼前绿树掩映沃野,清水环绕农家,真有错把临泽认江南的感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