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把沙漠变绿洲
古浪县城西山生态综合修复项目初见成效,漫山遍野的树木为大山增添绿色生机。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讲解治沙造林的故事。
经过42年持续治理,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志强 齐兴福 崔亚明 曹立萍 金奉乾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 毅
盛夏时节,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晴云轻漾,熏风激荡。36.4米高的防火瞭望塔巍然矗立。登塔远眺,一条长10公里、宽8公里的绿色林带,北阻沙海,南接祁连,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36.4,寓意“三代人、六老汉、四十年”:四十多年来,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沙漠、接续奋斗,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也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步沙林场时强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四年来,甘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矢志不渝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区域生态持续向好。
古浪县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大干快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向沙漠要效益、向绿洲要效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美丽梦想正在加速实现。
生态好转,风沙口变“动物乐园”
沙丘连绵,风吹草低,十余只黄羊自齐身高的荒草间探出头颅,目光警觉、灵动有神……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一侧的展览厅内,一张“高原精灵”黄羊的“合影”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这张照片是去年11月我在黑岗沙用手机抓拍的,当时共有17只,我只拍到了14只。”7月18日上午,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指着照片对记者说。
郭万刚提及的黑岗沙,曾与八步沙、大槽沙、漠迷沙齐名,是古浪县著名的风沙口之一。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风沙线长达132公里。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郭朝明、贺发林等六位当地老汉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后来,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和郭玺等第三代治沙人相继加入治沙造林群体。42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八步沙、黑岗沙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古浪县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20多公里,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重要贡献。
黄羊现身黑岗沙,对古浪而言,意义特殊。古浪因藏语“古尔浪哇”得名,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但由于土地荒漠化严重,这里的人以前就没见过黄羊。近年来,随着生态改善,黄羊的身影重新回到这片土地。
“活跃在黑岗沙一带的黄羊有4群、共51只。”郭万刚说,除了黄羊,金雕、野兔等野生动物也时常出没于附近,曾经连草都种不活的风沙口,如今变成了“动物乐园”。
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是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起点。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勉励林场职工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并与他们一起开沟压沙。
夏日,记者顺着平坦的林区防火路来到了眼窝子沙。治沙点周围,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每次路过这里,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郭万刚动情地说。
近年来,古浪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6.96万亩,其中完成治沙造林49.8万亩,占人工造林的51.4%,全县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进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进度最快、效果最好、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时期。
接续奋斗,只为绿色更浓
“在绿洲小镇的路边上,一辆拉饲料的车出状况了,你赶紧让人去看看……”7月18日中午,采访中,与记者同行的郭万刚看到路边有一辆抛锚的货车,赶紧拨通了侄子郭玺的电话。几分钟后,看到路边有几棵沙生植物的枝叶有点发黄,他又给正在林场浇水的副场长贺中强打电话……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事情一件一件落实——71岁的郭万刚确实很忙,但他又从容自如。
“和沙漠较量了大半辈子,他根本闲不下来。每天天还没亮透,就走进了林场。白天忙完工作,还要四处走走看看。哪里有陌生车辆进入林场,哪里的树需要补水,甚至哪里的垃圾需要清理,他都一一记在心上……”在八步沙林场职工眼里,这里的大事小情,没有郭场长操心不到的。在八步沙,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的坚韧与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
正午时分,八步沙热浪袭人。刚刚从林场浇水回来的郭玺,用蘸足水的毛巾使劲擦着脸和脖子,笑着说:“天太热,我都晒得不能再黑了。”
几经风沙磨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已然成长为八步沙防沙治沙、守护家园的主力。今年,八步沙相对干旱,给沙生植物补水成为当务之急。5月以来,贺中强带着郭玺等10多名职工,每天凌晨5点起床,8台拉水车来回奔忙,一直要干到天黑。
苦干实干不停步,探索创新一直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八步沙林场将科学防沙治沙与发展生态产业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路子,昔日“沙窝窝”变身“金窝窝”——
与周边农户合作成立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鸡场养殖沙漠土鸡,月存栏鸡稳定在3000只左右,年销量1万只以上,“八步沙溜达鸡”在当地家喻户晓;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土地1.25万亩,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沙生作物,带动周边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引入市场机制,成立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仅劳务费用一项,每年向周边群众支付2000多万元。
既要绿起来,还要富起来
把沙漠变绿洲,将绿洲变“金山银山”——八步沙林场是古浪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古浪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并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了“两山”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和组织管理监督机制,用心用力做好“两山”转换文章,“存入”的绿水青山正加速“变现”成金山银山,“既要绿起来,还要富起来”的“绿富双赢”生动实践在城乡山川处处可见。
7月17日下午,古浪县古丰镇柳条河村,数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刚刚从县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的古浪青年郭继栋、张开梅专程来此打卡留念。“来来来,笑得开心一点,比个心……”在摄影师的指挥下,一对恋人将他们的爱情与青春,定格于一个个美好瞬间。
2012年开始,古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柳条河村在内的70多个贫困村、6.24万南部山区群众搬迁到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县里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实施搬迁区生态恢复治理。如今,古浪南部,一条长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修复带横亘祁连山北麓,成为当地水源涵养重要屏障。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我们借助柳条河油菜花基地、芍药花基地,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镇今年已接待游客6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古丰镇党委书记张文熙说。
古浪县地域形态多样,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北部沙漠各占三分之一。为了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县里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建设方针,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县城西侧的平顶山,新栽植的云杉、侧柏等苗木迎风而立,接连成片,曾经的童山秃岭披上绿装。2022年以来,古浪县对县城东西两侧的平顶山、东升屲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草灌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生态综合修复2.8万亩,小区域气候已然形成。
绿色梦想自祁连山北麓一直向北延伸。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一道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像一位坚强的母亲,将黄花滩移民区10多万亩农田紧紧抱在怀里。曾几何时,当地人常说,八步沙不绿,黄花滩不活。如今,在八步沙林场的保护涵养下,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黄花滩绿洲小城镇向北10公里处,鱼鳞式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矩阵伸向腾格里沙漠腹地,为广袤的大漠披上了一层深蓝色的铠甲。光伏板之间,网格状的草方格编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牢牢缚住了流动的沙丘。
“板上发电储能,板间压沙植绿。”在武威新诚新能源有限公司15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古浪县能源服务中心主任银会勇介绍说,近年来,县里积极探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光伏治沙项目9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4.5亿千瓦时,有效治理沙漠3万多亩,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古浪县紧跟国家“双碳”战略进程,坚持扩绿与增汇并重,用好国家储备林建设优惠政策,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撬动绿色发展新支点。今年3月,县里对30.6万亩林业资源进行开发转化,首期达成碳汇开发4.29万吨,收益151万元,实现了武威市碳汇交易“零”突破,开启了“两山”转化新途径。
此外,县里还加快推进镇村社区、景点景区等区域绿化,扩大造林规模,提升绿化质量,高岭新村、富民新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黑松驿镇被评为省级森林小镇。今年8月15日,古浪县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县城。
绿色在延伸,希望在升腾
“郭爷,我们能和您合个影吗?”在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不时有年轻的参观者向郭万刚发出邀请。“好好好,我马上过来。”郭万刚来到年轻人中间,学着他们的样子,冲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笑容慈祥,目光温暖。
2019年3月,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当年11月,生态环境部授予八步沙林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在甘肃,这是首个。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各路参观者的“打卡地”。
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一对父女从头至尾听完了郭万刚的讲解。这位父亲叫毛万禄,72岁,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十八里堡管护站退休护林员;女儿毛晓燕继承父业,已在十八里堡管护站工作了26年。
“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今天通过现场听、现场看,内心很震撼,真心向他们致敬。”毛晓燕说。
武威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新时代愚公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每年冬春季开展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甘肃,八步沙精神已经成为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扎入泥土,开花结果。
陇原大地,绿色在延伸,希望在升腾。
- 2023-08-18【天气早知道】短期内 甘肃省局地有中到大雨
- 2023-08-18安居乐业幸福来
- 2023-08-15“强科技”云端发力 “科普甘肃云”今日上线启动
- 2023-08-18生态祁连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