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黄土滩建起现代化产业新城——甘肃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纪实

23-08-17 09: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黄土滩建起现代化产业新城

  ——甘肃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董洪亮 银 燕 赵帅杰

  兰州新区临港花海。   图为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位于兰州新区科教园区的甘肃省体育馆。   图为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兰州新区栖霞湖周边风光。   图为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出甘肃省兰州市区,沿京藏高速北上,一路所见,山峦起伏。再往前,绿意盎然,城市天际线再次显现,兰州新区到了。

  从零起步,一张白纸绘蓝图。2012年8月,兰州新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十余年奋进,产业新城活力足。截至2022年末,兰州新区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跃升到3.4万户;规上企业由建区之初仅1家增至176家,覆盖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2017年以来,新区经济增速连年保持两位数,持续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牢记嘱托,实干笃行。近年来,兰州新区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补短板、调结构、强弱项,着力构筑甘肃实体经济的新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日前,记者走进兰州新区,入园区、看产业、观成效,实地感受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新脉动。

  转型——

  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弧光闪烁、机械轰鸣,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工人们头戴防护罩专注焊接。眼前这台直径4米、长约24米的庞然大物——镍基合金N08120材质冷氢化反应器,将于近期完工交付。

  “多晶硅是光伏行业电池板的主要原料,冷氢化反应器则是其关键生产设备。”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产品工艺高级技术主管朵元才介绍,团队创新材料技术,实现了装备国产化。

  兰石集团长期致力于研制大国重器,此前一度面临发展空间不足、产品订单减少、市场占有率降低,产值和营收停滞不前等问题。

  “不进则退,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兰石集团副总经理高峰介绍,2013年,兰石集团响应“出城入园”政策号召迁入兰州新区产业园。腾笼换鸟后的兰石集团迅速成立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树立鲜明的市场导向,加快推进工艺技术革新。

  “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曲线犹如哑铃,两头高、中间低。”高峰说,为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兰石集团不断延链补链,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能源装备新材料,在多地布局产业及研发基地,将产品应用领域从陆地向海洋和沙漠延伸,另一方面采取“产品+服务”的发展模式,向用户提供后期运维检修服务,提高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兰石集团又瞄准智能化方向持续攻坚,研发出适用于海洋模块钻机的智能化系统等多项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迭代,经营业绩也逐年攀升。据统计,去年兰石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57.21亿元,同比增长25.44%;装备制造业实现营收61.35亿元,同比增长23.76%,创历史最高水平。近10年来,兰石集团累计达成出口订货逾30亿元,在国际能源装备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持续推动兰石超深钻机、兰电节能电机、兰泵超高温熔盐泵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兰州新区着力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共引进落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60个,总投资620亿元。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工产业走向绿色。

  依托区位条件和兰州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2018年,兰州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业务。

  “入驻企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达标;废污实现园区内循环利用;企业用于生产的绿电配比达到60%以上。”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于凤刚介绍,园区引导化工企业建立绿色价值导向,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化。

  走进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中心,中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除污设备运行情况。“便于跟进污水处理进度,还能根据物料浓度、水质成分及时调整参数,达到最佳除污效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实施绿色化改造以来,污水处理成本从每吨2400元降至256元。

  “节省的成本相当于新增的利润。”公司总经理冯国保告诉记者,过去生产1吨聚乙烯催化剂需耗水5吨,如今已降到2吨以下。“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废水被高效回收再利用,以氯化钠为例,利用率可达77%以上。”冯国保说。

  废污回收利用,企业要做第一责任人,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园区建有满足化工废水处置要求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产废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于凤刚介绍,目前,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综合智慧应急管控中心已投入运营,并对重大危险源企业及废水废气在线监测。

  育新——

  培育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

  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铜箔智造车间,自动导引智能物流运输车快速穿梭在各个厂房,运送着一卷卷铜箔;智能桁架不时发出“嘀嘀”声,提示铜箔烘烤完成;设备状态指示灯不停闪烁,智能物流传送带不断将分切好的铜箔运至包装车间……

  “这套物流体系中,重达1吨多的铜箔卷能实现自动上卷、下卷、烘烤、分切,再送去包装。”铜箔智造车间制造一部生箔工段长贺天程介绍,车间数字化程度提高后,员工工作量不断减少。据介绍,该公司在数字化方面已投入超2亿元,智能工厂平台建设总投资预计将超过3亿元。

  目前,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一期5万吨已投产。今年以来,海亮集团在兰州新区的项目产量已接近8000吨,产值达5亿元以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兰州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布局的多个千亿元、五百亿元产业链不断延展,产业延链补链、产业聚集的效应正在凸显。”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舜栋信心满满,“优良的营商环境、较高比例的绿电资源,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我们园区内有3家企业都做负极材料,大家既竞争又合作,产品线设计、技术领域信息互补,客户资源共享,3家企业产能合起来达40万吨。”兰州宏彬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王盛介绍。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兰州新区集聚海亮、德福、宏彬、格瑞芬、宝武等知名企业,带动众多上下游企业加入。

  抓重点,强特色。兰州新区聚焦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城市矿产3个五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5个百亿元级产业,以及航空、食品加工、应急救援等多个特色产业,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以上。

  “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培育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甘肃全省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

  融合——

  壮大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数智赋能+钢桥梁加工制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博睿交通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手臂上下翻飞,原材从投料、切割、组装到焊接全部实现自动化。“机器人智能焊接不仅大幅提高焊接效率,而且质量控制更为精准。”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安小军说。

  在控制中心,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和各种运行操作画面。“这条基于5G技术的钢桥梁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5G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传输,信息流准确、快捷,从硬件物联、数据采集等多个方面‘数智赋能’,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安小军介绍。

  “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投产之后,我们公司的钢桥梁加工制造总年产能由常规作业模式的4万吨提升至10万吨,人均产能由307.7吨提高至625吨,返修率下降近一半,人工成本和辅材成本也随之下降。”安小军说,博睿重装今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兰州新区,数字化拓展的发展应用空间越来越大。

  发挥地处“一带一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在兰州新区,大数据技术让中欧国际班列实现了如同网购般的体验,班列像快递般“一票运走,随时可查”。

  “过去如果要发海陆空多式联运,货主耗费数个小时才能算出最优的运输方式。现在,依托京东云的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计算,初步实现海陆空数据互联互通。货主只需在系统中输入起点和终点,即可提供最优的物流方案和报价,货物位置也可实时查询。”兰州新区大数据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师玉兴说,一张多式联运运单,关联物流运输全过程信息,所有单号自动关联,一单到底,从根本上实现防篡改、可追溯。

  在兰州新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乘“云”而上,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随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为甘肃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电网首个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近年来,凭借绿电资源丰富、气候温凉、空气干燥以及拥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优势,兰州新区相继落地多个大数据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万亩大数据产业园,为数据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29.5亿亿次浮点运算,为云平台服务、大数据分析、研发测试仿真等业务提供算力和海量存储支撑。”国网思极飞天(兰州)云数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经理焦航说。

  “新区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5个,计划投运总机柜数约4万台。截至目前,累计入驻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70余家。”兰州新区科文旅集团数投公司副总经理何永强介绍,预计到2025年,兰州新区装配机架6.8万台,每年可创造产值27亿元,带动IT设备投资204亿元,可为西北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大数据存储和算力服务。

  强基——

  统筹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

  站在兰州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平坦开阔的川地一望无际。阳光照耀下,新茬苜蓿更显翠绿,微风拂动,绿浪翻涌。

  “经过3年多平田整地、改良土壤,如今各类牧草已全面进入收获期。”望着一尺多高、长势喜人的苜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胡仕宦十分感慨,“四五年前,这里还是寸草难生的黄土滩。如今优质牧草既可供奶牛养殖,也可用于发展旅游观光,黄土滩变身‘金银滩’。”

  “蝶变的基础在于引来了活水。”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耀宗介绍,地处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降水少,地表缺河流,水资源相对匮乏。2011年2月,甘肃省政府作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担向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供水的决策。

  从此,一渠清水沿大通河顺流而下。管道所至,千年旱塬改换新颜。依托水利基础设施,兰州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有力支撑土地耕种率提高50%以上、亩产值提高20%以上,撂荒地整治“清零见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10%。

  “受益的不仅是农业,我们统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需求,为兰州新区、兰白都市圈等供水地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甘肃省引大入秦水资源利用中心供水处处长王来正表示,2012年以来,工程已累计向新区供水13亿立方米,发挥了重大水利工程的基础支撑作用。

  引来水,畅通路,厚植绿色底色,公共服务持续向好。10余年来,银兰高铁兰州至秦王川段,以及过境兰州新区的乌玛高速、京藏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造林绿化累计完成20余万亩,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

  前不久,位于兰州新区西面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换乘中心屋面封顶。“工程按203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设计。”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航站楼建成后总面积约等于现在的8倍,预计明年10月即可转场投运。

  传统基础设施不断巩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兰州新区已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杨天岳说,预计到2025年,基地可实现装配标准机架40万架以上,形成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存储运算、软件开发集成于一体的数据信息产业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张爱胜表示,新区将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基础设施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跃升新台阶。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7日   第 06 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