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

23-08-09 09:0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

莫高窟九层楼 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想,你肯定知道敦煌。你或许刚看过介绍敦煌的书或文章,也看过敦煌乐舞、敦煌服饰或模仿秀视频,可能你还去敦煌旅游过,亲身探访过莫高窟这一旅游胜地,甚至现在你的案头上还有和敦煌相关的文创或日历。

  那么,让我来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吧。“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相信在你张口欲言的一刹那,脑海里会跳出很多概念:壁画、飞天、九色鹿,甚至还有反弹琵琶,却又没有那么一个词脱颖而出,能给敦煌一个完整清晰的定义。

  确实,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敦煌”是一个那么遥远的名词。敦煌,是美术课里谈到的藏在戈壁里成千上万的壁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的艺术和美学。

  敦煌,是地理课里提到的沙漠中的绿洲和月牙泉,是众多热门旅游目的地中的一个。

  敦煌,是古代史课本里提到的位于西北边关的地名,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的出关口。

  敦煌,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是那么多人提起它就会眉飞色舞的话题,停留在那个遥远的角落里,你一抬眼就可以看见,却发现始终看不真切。

  作为一个有着一定审美经验的中国人,对这长达1600余年的艺术史,你只知道它是很恢宏、很崇高、很庞大的壁画艺术宝库,但是究竟是谁创造的这一切?

  这时候的敦煌,于你而言更像一个谜题。关于敦煌,你好像知道,你又不知道。它激起了你的好奇心,让你跃跃欲试想去一探究竟。

  为什么我们看敦煌壁画的时候,总会感觉介乎懂与不懂之间?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敦煌”几乎就等同于“壁画”。藏在沙漠里的四万多平方米精美壁画,成为几乎所有历史学家和游客好奇的对象。

  互联网让我们有了太多的选择,你可以轻松接触到关于敦煌的海量图像和文字资料,如今更有了VR 数字网站,已经可以对部分洞窟实现沉浸式的浏览。然而看到图片的时候,你却会发现,看不太懂的满天神佛,大多的壁画人物,你努力辨识,往往也只能看出模模糊糊的轮廓。

  市面上讲敦煌的书浩如烟海,然而学术类书籍多是探究历史真相或细枝末节(比如某某窟是哪一年建造的、为谁建造的、中间的榜题究竟是何意等),而这些知识对普通人可不那么有用或有趣。

  敦煌壁画全铺式的绘画方式、复杂的表现内容和斑驳的颜色留存,对我们热衷于画面重点的审美经验,都是极不友好的。好在,有一些学者会分享他们所研究的敦煌知识,或许这能让你了解到敦煌的前世今生,然而通过别人的眼睛和嘴知道的敦煌还是不那么真切。

  毕竟百闻不如一见,于是不甘心的你终于决定亲自前往洞窟寻找答案。遗憾的是,即便你如愿踏上戈壁,伴随着人流走进洞窟。你曾无数次告诉自己,敦煌这个地方是神圣的,但是似乎你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让你作好准备来迎接这一刻。

  “敦煌到底是什么?”你抱着更多的疑问回到了家。“敦煌”这个名词从此就像一块烫热的铁,烙在了你的心头。

  你搜罗市面上众多的书,渴望找到新的线索,开始了解更多的知识,然而知道得越多,你越觉得云山雾罩。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敦煌?”

  第一个原因, 敦煌并没有做好被你理解的准备。

  敦煌,是由历史上无数人接力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或者说它像一个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无前例的密室,里面夹杂着多朝代、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外来人,如果你只是莽莽撞撞地闯进去,面对无数条线索,往往不知该从何处着眼。它固有的叙事逻辑和层层叠叠的表达方式,我们短时间内是很难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 我们习惯了读图的“信息”,却读不懂图的“气息”。

  我们总习惯了在美术馆里观看油画,习惯了通过平面画册来欣赏画作,习惯了在屏幕面前观看图片,更在意的往往只是“画面”“故事”。

  在这样的审美经验和观看习惯下,我们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敦煌壁画”这种形态。敦煌壁画隐身于洞窟之中,这种360度全包裹感的艺术形式,动辄数十平方米的尺寸,画面看起来全无重点,往往又全是重点,令人无从着眼。

  相信曾进入洞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意这一点:敦煌壁画的“气息感”,远胜过它的“画面感”。

  第三个原因,在价值观、时间和常识方面存在的鸿沟。

  古人在精神追求和对内探索方面,面对较少的信息,干扰较少,对信息解读的密度很高。换成我们熟悉的语言,这就是专注度更高。我们常说敦煌画匠的“匠”,另一方面也就是匠心的“匠”,如果不肯用更耐心一点的方式去看,就无法和壁画保持在同一频率里,自然看不懂。

  喜欢热闹的参观者慕名而来,打卡而去,在如此短时间的物理接触里,跨文化、跨时空、跨语境,难以理解是理所当然的。

  接触敦煌,要先把自己放空。

  (《敦煌如是绘: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敦煌画院著/绘,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文系本书序言,有删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