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甘肃】兰州:做强“兰州枢纽”品牌 构建高质量发展快速引擎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宇 宋芳科
走进中铁特货兰州东川商品汽车物流基地,就如走进汽车的海洋,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规划的108个商品汽车物流基地之一,中铁特货兰州东川商品汽车物流基地位于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内。
8月7日,甘肃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集中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第一站走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调研采访,深度聚焦兰州高质量发展的三张名片之一——“兰州枢纽”名片。
今年6月,甘肃省“强省会”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进一步为兰州市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其中掷地有声地指出,兰州要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西北交通物流枢纽。这是“强省会”的题中之意和内在要求,也是目前兰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和先手之棋,符合兰州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目前,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待批。兰州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系统谋定了“引领兰西、辐射西北、通欧达海、五网一体”的兰州枢纽建设总体思路,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国家西北地区的“交通、物流、通讯、能源、服务”重要枢纽;到2035年,全面建成兰州枢纽,高水平建成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新标杆。
今年, 兰州市成功入围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又为擦亮“兰州枢纽”名片注入了新活力。
兰州自古以来是西北地区交通要道,属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处于铁路、公路交汇的咽喉区域,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兰成、兰渝六大铁路干线以及连霍、青兰、兰海、京藏、G312、G109等高速公路、国道在此汇聚,座中四联,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作为“兰州枢纽”名片的外向窗口和重要节点,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的建设发展是兰州发展外向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统计展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自2016年启动建设、运营以来,已实施各类项目20多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先后打通阿拉山口、二连浩特、霍尔果斯、伊尔克什坦等10个口岸通道,可通达欧洲莫斯科、杜伊斯堡、汉堡及中亚阿拉木图、塔什干等22个国家34个城市。已累计发运班列1208列,贸易额248.45亿元。进出口贸易额10.23亿元,完成货运吞吐量约4517万吨。
今年以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共开行班列133列,7734标箱,货值约13.67亿元,总重约15.5万吨。回程班列26列,去程班列107列。重庆汽车内贸班列154列,4.17万台。
中铁特货东川基地经营部经理赵志彬表示,之所以将商品汽车物流基地选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内,主要看中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内座中四联,辐射西北的优势。目前,他们公司正致力将东川基地打造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品汽车物流集疏地,主要功能是商品汽车仓储、铁路二转运输,辐射甘肃、青海两省及宁夏、西藏、新疆三区。
赵志彬表示,东川基地现有存储场地18万平米,建有两条长850米的铁路货物线,可实现JSQ整车到达、发送,可同时装卸2个整列(58)车,日装卸能力5个整列(145车)以上。可满足商品汽车仓储、配送、铁路二转运输、公路短驳、公铁联运等商品汽车物流业务,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兰州的区位优势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为了让“兰州枢纽”品牌更靓,近年来兰州市落实兰州-西宁共建兰西城市群合作协议,推动兰西城市群发展驶入快车道。与白银、定西、临夏、陇南、甘南签订“一核三带”城市合作区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实现周边协同发展,不断突出枢纽作用。
同时,兰州充分发挥通道枢纽区位优势,突出陆港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国际陆港、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的支撑作用,加快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
目前,兰州与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市、乌兹别克斯坦扎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建立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机制。上半年,完成跨境电商交易额8.57亿元、同比增长33.36%;强化17条“稳外资”措施,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家,完成合同利用外资额776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233万美元;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224列7936车,货重约27.06万吨,货值约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下一步,兰州市将着眼服务全省大局,发挥特色区位优势,用足用好政策平台,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城乡融合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扮靓“兰州制造”“兰州创新”“兰州枢纽”三张名片,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跳起摸高、提速发展,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现代化建设的“强引擎”。
- 2023-08-07【陇拍客】甘肃甘州:巨型“稻田画”绘就好“丰”景
- 2023-08-04【陇拍客】甘肃临泽:戈壁水乡展“武林雄风”
- 2023-08-04甘肃法院“陇原风暴”执行行动走进武威凉州 鼎立信平台直击执行现场
- 2023-08-04甘肃省妇联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专题传达学习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