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产业赋能 融合发展——清水县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23-08-07 08:5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产业赋能 融合发展

  ——清水县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花舞北山。

  贾川乡新农村。

  康养一条街。

  白永萍

  三伏时节,在清水县陇东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养生馆内,房间窗明几净、清清爽爽,病床整齐地排列着,卫生院院长贾国茂正忙着为前来问诊的患者把脉问诊。

  “现在‘三伏贴’越来越受村民的欢迎,大家都想趁着‘入伏’时机冬病夏治。”贾国茂说,最近来中医养生馆进行穴位敷贴的不仅有本地村民,还有前来旅游的外地人。

  据了解,2021年以来,清水县依托县内文化、生态、温泉、中医药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康养及大健康产业,打造“轩辕故里·康养福地”名片和“治未病·清水中医养生馆”特色品牌。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中医养生文化为引领的康养及大健康产业体系。

  这是清水县产业赋能,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清水县找准产业融合“发力点”,高起点促进城乡产业协同、高效率畅通城乡要素流通、高标准推进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共融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

  产业兴旺 构筑城乡业态新格局

  “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想到自己还能和城里人一样,过上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按时领工资的日子。”正在清水县旭盛农民专业合作社蚕豆加工车间炒豆机前忙碌的草川铺镇冯山村村民冯小华感慨道。

  而在草川铺镇像冯小华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

  近年来,草川铺镇围绕全镇“一域三线十三湾”产业布局,按照“核桃提质效,蚕豆打品牌,特色种植促增收”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集蚕豆种植、采收、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将蚕豆发展成为继核桃之后又一支柱性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在高寒阴湿冷凉区发展蚕豆产业的新路子。

  “目前,全镇蚕豆种植达1.5万亩。我们采取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级干部包村、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包地块的包抓责任制,严把耕地、播种、施肥等每一道关口,确保蚕豆种植高质高量推进。”草川铺镇党委书记申国凤说。

  为进一步发挥蚕豆种植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激发群众种植蚕豆的积极性,草川铺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方式,高标准打造蚕豆种植示范点5000亩,让蚕豆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化。近年来,清水县在农村地区布局实施干鲜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和小杂粮五大特色富民产业,种植基地规模达60万亩以上,畜禽饲养量达128万头只。在县域规划建设苹果、核桃、草畜一体、“中药材+花卉”、金银花、食用菌、小麦育种7个10亿级和蚕豆、花椒、万寿菊3个3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合作社1206家、家庭农场1721家。全县初步形成“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县城”的融合化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的农业产业,也让清水县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现在我们土地流转可以得到一份收入,进合作社务工又能得到一份收入,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新时代的农民幸福着哩。”冯小华掰着手指头算道。

  2022年,清水县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5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以上。

  数字背后,呈现的是清水县大力抓一产,推动城乡联动全产业链建设的崭新图景。

  走进清水县红堡生态工业园一区,机器轰鸣,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鏖战正酣。

  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小刚介绍,清水县红堡生态工业园总面积3000多亩,是围绕农业优先型和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聚力打造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主要有工业一区、工业二区、仓储物流区和生活配套区,重点布局农特产品、大健康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在甘肃北方鑫达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玻璃生产流水线正在全速运转。正在负责操作机器的红堡镇蔡湾村村民王展鹏说,虽然公司正式投入生产不到三个月,但是自己已经上班小半年了。

  原来,王展鹏口中所说的小半年还有作为公司的第一批员工到西安培训的时间。“白天在城里上班,晚上回村里吃饭休息的日子真不赖。”王展鹏笑着说,虽然已经在城里买了房,但我还是喜欢下班回村里的大院子住。凉快又宽敞,骑电动车不到十分钟就能到。

  “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了荟萃生物万寿菊加工、君石中药材加工、多惠优鲜蔬菜加工等11家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正在进行入园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争取年内入园企业达到15家以上。”马小刚说,近年来,清水县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围绕“一区三园”工业产业总体布局,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基本形成了乡村向县城输入原料、县城向四周输出产品的工业格局。

  而在清水县,更多的“蝶变”也在悄然发生:积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打造以红堡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和花卉产业园区为“花蕊”,示范村产业园为“花瓣”的农业园区模式,辐射带动五大产业示范片带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

  成功创建清水县省级核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成运营清水中医养生馆51家,扶持发展养生产品加工企业3个,研发生产养生茶、艾草系列等大健康产品50余种,建成康养一条街和6个生态功能疗养基地;

  ……

  宜居宜业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城市的“边角料”空间建起了口袋公园,广袤的乡村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如今在清水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正在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村民坐上了在家门口就业的“顺风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盛夏时节的秦亭镇站沟村非子牧场,水草丰美、百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据介绍,非子牧场是秦人先祖非子牧马封邑之地。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秦亭镇充分挖掘秦文化,不断完善景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让昔日无人问津的草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而位于非子牧场旁的站沟村也摇身一变成了“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休闲之地。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作为村里规模最大的农家乐经营者之一,武贡宝经常在自己的朋友圈晒“福瑞园农家乐”人气爆棚的动态和村里的山水风光。

  “最近天气好,过来游玩的人多,可把我们忙坏了。”武贡宝笑着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二三十个电话,都是游客要来农家乐吃饭的。

  武贡宝说,“我是跟着村里发展旅游业才享了福。我很愿意把开农家乐的经验教给需要的人,让更多的村民富起来。这样村里的旅游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秦亭镇副镇长刘瑞刚表示,仅今年上半年,非子牧场就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万元,吸引周边20多户群众经营农家乐、40多户群众提供骑马服务、80多户群众参与其他旅游经营项目。

  而位于秦亭镇站沟村的非子牧场只是清水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下,走进花舞北山生态景区,目光所至,成片的月季和薰衣草争相绽放,吸引着众多县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游玩。

  近年来,清水县坚持以农为基、以康为根、以文为魂、以旅为媒,创新推进文旅农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昔日的地质灾害治理点成为集田园综合体、康养一条街、中医养生馆、生态功能康养基地、文化创意聚集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也拓宽了周围群众就业增收的新路子。

  乘着花舞北山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的东风,与之毗邻的白崖村也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办起特色餐饮和民宿。

  从之前环境堪忧的城郊村,到如今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白崖村的乡村建设一年一个新模样,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在给游客提供一处休闲观光绝佳场所的同时,也绘制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乡村富的美好画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近年来,清水县以花舞北山、香怡南塬、邽山生态园3个县域田园综合体为主导,温泉大景区、花石崖、冯河草原等乡村景区景点为延伸,精心打造7条主题旅游路线,培育形成“吃住在县域、游玩在四乡”的旅游模式。仅今年“五一”期间举办的首届丁香文化旅游周,就接待游客3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28万元。

  此外,清水县还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建设城市三大商圈,改造提升乡镇商业点。目前,已发展商贸服务企业24家。

  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今年年初,我们全家人把户口从农村迁到了城里。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家住毓秀嘉园小区的蔡伟伟拿着红彤彤的户口本笑着说。

  接过蔡伟伟手中的户口本仔细翻看,崭新的户口本主页醒目地写着户主蔡伟伟的名字,后面是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弟弟和弟媳。

  “我们户口本上人多着呢,算是小区里的大户。”蔡伟伟母亲开玩笑道。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一家人热热闹闹在一起才是好的。

  通过交谈了解到,虽然村里有房有地,但是近两年来,蔡伟伟两口子和弟弟弟媳一直在清水县城从事房屋装修,母亲也跟着他们在城里帮忙带孩子。为方便起见,今年年初,他们一家把户口从陇东镇迁到了城里。

  蔡伟伟说,“现在政策好,承包地‘三权’分置等政策,不管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我们的耕地、宅基地等都有保障。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户口迁到城里,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资源呢。”

  如何才能做到既保障进城农民的“权”,又维护进城农民的“利”呢?清水县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下,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县260个行政村完成确权面积93.96万亩,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68万本。

  同时,清水县还进一步落实“零门槛”落户制度,全面放开落户条件,简化办事流程,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做到愿落尽落。此外,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统筹纳入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中。2022年底,全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4.2%,较2021年底提高1.13个百分点。

  让农民进城,进得来是关键,过得好才是根本。为此,清水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今年新签约项目63个,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让进城群众真正有事做有收入。此外,清水县还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各项社会保险范围,确保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权益。

  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必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还要探索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清水县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扎根基层、发挥作用。3年来,共招录乡镇公务员44名、乡镇事业单位人员52名、“三支一扶”5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11名,选聘大学生村文书260名、专职社区工作者84名。

  建立项目制“资本下乡”长效机制,落实一系列种养奖补政策,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经商人员携带资本信息回乡创业兴业。积极推进文旅农康产业建设,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开办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承包种植,为当地农户创造就地就业岗位6万多个。

  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增加“一县一业”特色保险品种1个,投保品种达34个,实现主要农产品保险全覆盖。开通助农产业贷款绿色通道,金融机构人员下乡入村走户开展金融服务,缩短审批流程,提高放款效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结算贷”“惠农e贷”“税务贷”,以及肉牛、肉羊、中药材种植、苹果、玉米等产业链贷款适宜产品,实现融资8128万元,发放贷款1.7亿元。

  积极整合人社、农业农村、教育科技、工信商务、工青妇等部门培训资源,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模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等乡村人才培训,集中培训各类人才1.2万人次以上。依托“十百千万”行动、“百名专家人才下基层助推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等活动,邀请各级专家人才、技术骨干开展指导服务,助力科技兴农工作。

  城是乡的叶,乡是城的根。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清水正在开拓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