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中国丨特殊艺术在敦煌绽放 看静态壁画如何“舞动”?
中新网敦煌8月1日电 (记者 王诗尧)“我叫妙善,家住在敦煌,先祖自汉代便从中原迁徙到此……”舞台上少女“妙善”动情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舞台两侧的屏幕上显示演员系听障者,配音演出。
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中新网记者王诗尧 摄
近日,“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走进敦煌大剧院,一同欣赏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
剧目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音乐舞蹈诗《我的梦》为蓝本,依托敦煌莫高窟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由39名听障舞者和11名视障乐手,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形式创新讲述“妙善救父”的民间故事。
此次《千手千眼》回到了故乡敦煌,以剧目的形式搬上舞台,不仅完成了一次静态壁画与动态舞蹈的互动,更是一次穿越2000多年的古人智慧和现代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歌由心生,舞随心动,心存善爱,残缺也将成就完美。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演员们最高的赞美;演员们一次次地谢幕,亦是对观众们最好的回礼。
11名视障乐手共同演奏曲目。中新网记者王诗尧 摄
以音乐为眼,乐器为伴
“我虽然看不见他们(注:指观众们)在台下的表情,但是可以通过欢呼声和掌声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已经加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十余年的王琦是一名萨克斯表演者,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对观众们的热情印象深刻。
这是王琦第二次来到敦煌,上一次是2017年,同样是在敦煌大剧院演出音乐舞蹈诗《我的梦》。“不过,《千手千眼》是我第一次参与驻场形式的演出。”
据悉,《千手千眼》自6月中旬首演至今,已演出50余场次。敦煌驻场演出结束后,将于11月赴多地开启巡回演出。
舞台上,视障乐手们天衣无缝地配合,为节目掀起一波波高潮。舞台下,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这是由无数个苦练的日子换来的完美演出。
王琦回忆起初学萨克斯时的自己说道:“我的眼睛是半路失明,失明后我才接触的乐器。所以我学乐器还真不是童子功,15岁的时候才正式拜师学艺。”
“我学习乐器的过程可能跟一些健全的乐手不太一样。可能人家是老师做一个口型和一个手型、一个动作,看一眼就明白了。但是我不行,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去摸老师的手型、口型,不断地让老师做示范。乐谱也只能写成盲文,再通过背诵的形式进行演奏,因为我没有办法现场看谱演奏。所以说,在成为一名职业演奏者之前,我也是经过了很多的练习和一些波折。”王琦说。
就像努力破土而出的种子终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如今萨克斯对于王琦而言,不仅是一个乐器、一份职业,“它更像是我的一个伙伴,一个朋友”。
高兴时、失落时、孤单时……王琦总是习惯拿起萨克斯来演奏,这是独属于他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我也喜欢用它去了解这个我看不见的世界。”
舞蹈《千手观音》。中新网记者王诗尧 摄
以舞蹈为歌,挑战中寻找自我
“第一次知道要饰演妙善时,其实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千手千眼》的女主角妙善的扮演者汪伊美如是说。
一直以舞者身份演出的汪伊美,当得知自己要在舞台上“说话”、演戏时,内心十分忐忑。“像我们这些听力本来就不太好的人,再让我们去开口表演,当下的第一反应就是崩溃、不太愿意。但是(我)在后来的适应过程中,逐渐放开自我,慢慢的就找到了角色的状态。”
作为“妙善”的这几个月里,汪伊美越来越能与这个善良的女孩共感。她希望借由《千手千眼》的演出,传递出真善美的正能量,“愿每个人都能像妙善一样拥有慈悲之心”。
除了饰演女主角妙善,汪伊美也是剧目中《千手观音》部分的领舞。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她会去查阅资料,看有关敦煌的展览,观察、模仿画像上的人物姿态,最后将这些通通融入自己的舞蹈表演中。
第一次来到敦煌的汪伊美,很快就被这个美丽的城市所吸引。但很可惜由于演出日程紧张,她暂时还没有空闲时间去知名景点打卡。“希望未来有时间去莫高窟看一看,深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2023-08-01甘肃肃南上演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
- 2023-08-01甘肃敦煌飞天“邮”你向远方
- 2023-08-01甘肃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百日行动”
- 2023-08-01莫高里工匠村:在研学中体验敦煌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