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争创一流学科 传承创新促发展

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宇 宋芳科 程霜

  7月31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迎春正在为喜欢简牍的同学上读简课。他认为,读简课不是将简牍释义好让同学们看内容,而是要引导同学们通过对简牍的释义读懂简牍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将来研究简牍学奠定基础。

  当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人民网主办,甘肃简牍博物馆、酒泉市委网信办、兰州市委网信办、敦煌市委网信委、人民视频、人民网甘肃频道承办的“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正在积极推进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从上个世纪30年代,西北师范大学老一辈学者就已经涉猎甘肃简牍学研究,90余载积淀与传承,让简牍学研究在西北师范大学走上快车道。如今,学校又在拓展简牍学交叉学科建设,让曾经藏在深闺的简牍不仅可读、可写,还可用、可赏,穿越千年走进生活,融入时代。

  “简牍学”概念伴随着甘肃简牍的发现而诞生,甘肃由此被誉为“简牍之乡”。但是简牍学由于研究受众范围小,又被称为“冷门绝学”。

  “冷门不冷,绝学有继”,这是张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句话。如今,借助比较优势和甘肃丰富的简牍资源,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按照全省统筹部署,加快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

  而翻来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简牍的历史,这个学科的历史底蕴和脉络也逐渐清晰。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再聪表示,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1937年起,徐旭生、黄文弼、何士骥、阎文儒、金少英等著名学者相继在此任教,开始关注西北历史文化遗产,简牍学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早在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就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至1997年,开设简牍学本科课程“简牍学概论”。1997年,《简牍学研究》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2辑。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1年出版国内首部面向本科生的教材——《简牍学教程》。202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成立。今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决定成立简牍学交叉中心,集中全校力量建设简牍学科。

  刘再聪表示,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将着眼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整合中国史、考古学、语言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美术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研究等学科力量,确定西北简牍整理、简牍语言文字研究、简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以清晰的思路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力,争取一流学科建设。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彦辉、刘钊、李守奎,张德芳研究员全职加盟。同时,柔性引进杨振红等学者,组建了40人左右的研究队伍,为简牍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读简班上同学们热烈讨论,为一枚汉简缺失的文字探寻最佳答案。李迎春表示,读简过程充满难度也充满惊喜,他们把没有释义的简牍交给同学们,就是让同学们独立探索,将来成为一名破译简牍密码的人。事实上,简牍释义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看似晦涩难读的简牍,如果放在时空里,通过上下文联系则有新的发现,这些都是读简课程的魅力所在。

  而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简牍则以文创的形式呈现美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近日,由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甘肃简牍博物馆举办的“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展览正在展出,包含简牍书法、文创成果两部分。

  其中,“简述中国”——全国高校简牍文创产品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设计作品57组。

  经专家组认真评审,并经组委会审定,共评出入围作品34组。这些作品包括办公文化用品、家居装饰到现代生活的高端文化创意礼品,将简牍文化融入创意设计,为简牍文化注入新的艺术活力,立足于对简牍文化的当代表达,激发简牍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从不同视角将简牍文化的意蕴、思想、观念等以设计的方式融入现代文化创意礼品中,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简牍文化。

  “简述中国”——西北师范大学简牍书法作品展共展出临摹、创作的师生作品近50幅,初步反映了师生在简牍书写材料、观念及审美追求方面的尝试与探索,通过探索简牍书法独特的结构、章法布局、审美意蕴,推动师生书法创作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教授表示,让简牍活起来,有创意是简牍学科交叉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观念的有意尝试,通过展览,他们希望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让同学们多一种创意选择。

编辑:亢兆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