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文化旅游

【甘快看】与时间赛跑 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23-07-31 22:37 来源:新甘肃 编辑:李国鹏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近日,随着暑期来临,大漠敦煌再次迎来旅游“热潮”:夏日沙漠现驼队长龙,“敦煌飞天”火出沙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亲身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敦煌的每一寸大漠,都流淌着历史的重量,而莫高窟更是灵魂所在——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

在莫高窟,原汁原味的壁画和佛像讲述着历经千年的文化;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精美绝伦的彩塑与壁画翩然而来……

从濒临湮没到容颜“依旧”,抹去半个世纪的风沙,莫高窟从岌岌可危的残壁危崖逐渐重新寻回生命的光彩。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首站来到莫高窟,深刻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如今,在一代又一代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石窟里千百种佛像姿态各异,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数字赋能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走过1600余年的莫高窟依然熠熠生辉……

文物保护 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日前,公布的2022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中,敦煌研究院“基于传统工艺科学认知的夯土遗址劣化机制与保护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甘肃省文物系统第4次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敦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明璀璨的艺术宝库,有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余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时间的流逝为莫高窟积攒起历史的厚重,但同样也带来不可阻挡的冲刷与侵蚀。从曾经的整体风貌破败不堪,到如今重新寻回出生命的光彩,莫高窟“转身”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与守护——

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窟人,通过清理积沙、修筑围墙、抢救濒临毁坏的壁画彩塑等探索性保护实践,开启敦煌文物早期保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了莫高窟崖体加固工程,解决了莫高窟绝大部分崖体稳定性的问题,对于莫高窟的加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护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将科学保护理念和先进分析技术引入到石窟保护中,使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从看守和抢险加固阶段逐步进入到多学科综合性保护阶段。

2004年,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的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批三家科研基地之一。

2009年,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11年,组建甘肃首个文化遗产领域重点实验室。

2019年,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组建。

2021年,敦煌研究院积极申报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数十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开展全方位文物保护工作,敦煌文物保护已从原来的抢救性保护转向规范的预防性保护,实现科学的综合性保护,逐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科学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的典范。

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莫高窟本体保护、崖体加固、环境整治等文物保护项目51项。

如今的莫高窟,四周五彩纷呈的壁画,窟中高大佛像,身在其中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文化艺术的传承,更感动于信仰的力量,走过1600余年的莫高窟依然熠熠生辉,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保护者们的智慧与汗水、情怀与信念。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莫高窟“容颜”不老。文化自信,因敦煌更加浓烈……

数字赋能 文化遗产保护之路越来越宽

文物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面对时间的侵蚀,莫高窟内的文化遗存如何能永久地留存?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给出了答案——“数字敦煌”。

随后,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启了合作。经过近30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以石窟寺为主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关键技术。

在“数字+”助力下,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之路越来越宽——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

2018年,敦煌研究院联手腾讯地图推出智慧景区小程序,打开一扇扇远程感知莫高窟的窗口。

2020年,首个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至今已有超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

2022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发布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启动“数字藏经洞”项目。

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截至2022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的数字化摄影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以及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2022年度敦煌研究院全媒体平台浏览量达4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艺术与数字相结合,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

从数字展示中心投入运营到“数字敦煌”资源库开放,到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再到上线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随着时代变迁,方法、技术、手段、体系不断升级完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也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大空间。

如今的莫高窟不仅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迎来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广阔舞台……

时间虽然流逝,但是历史会告诉人们,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灿烂文明,就在我们与他们共同生活的这片沃土上。

“用文物的力量,筑牢文明的根基,书写文化的未来。”这是每个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