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甘快看】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兰州:护黄河水清 聚生态产业

23-07-27 20:2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编辑:高正武

11.jpg?x-oss-process=style/w10

  黄河蜿蜒奔流,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岔路村入境,自西向东穿过兰州市中心,至榆中县青城乡大岘沟出境。

  近年来,兰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准坐标、勇担重任,着力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兰州段各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流域联防,科技护航,水质优良率100%

  夏日的兰州,山河披绿,大河东去。

  500多平方米的兰铁泵站观景平台上,两座古朴雅致的观景亭,与黄河风情线融为一体。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李永康,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一直在兰州。“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是,黄河水越来越清了。”李永康说。

  “近年来,我们建立了部门联动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和日巡查工作机制。”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吉说,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和街道对重点河洪道、黑臭水体、重点污染源等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转办至相关部门或区县政府,形成了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交办、转办、督办等闭环机制。2022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6862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561个。

  长10多公里的大砂沟,是黄河北岸的一条重要行洪道。过去,附近居民小区、餐饮企业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沟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虫成群,一到夏天,靠近大砂沟一侧的住宅楼连窗户都不敢开。

  2019年4月,兰州市投资6100多万元,在大砂沟实施了污水管道改造工程,铺设污水管网12公里,共截留76处排污口。行洪道两侧单位、住户直排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市政管网,日收集能力达2000吨。“现在的大砂沟附近,是大家散步遛弯、跳广场舞的好去处。”家住城关区庙滩子的赵秀莲说。

  为建立全市入河排口数据档案,2020年,兰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人工徒步的方式,对黄河兰州段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其他支流两侧0.5公里范围内各类排口进行了全面排查。2021年,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安排部署,兰州又对全市入河排污口开展溯源、排查和监测工作,完成了所有反馈点位溯源排查和监测信息上报任务,并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完成了全市入河排污口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编制,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

  同时,针对枯水期黄河兰州段干支流流量大幅下降状况,兰州市每年制定枯水期水污染联防联控专项工作方案,组织环保、水务、发改、工信、卫健等部门开展流域污染源日巡查、水质加密监测、水量日调度和信息日报等,确保了兰州段干支流水质安全。今年一季度,兰州市共出动5834人次,检查污染源757家(次),河洪道1785条(次)。“现在是天地一体巡河,利用无人机航拍手段,发现并整改完成问题1486个。”王立吉说,“十四五”以来,黄河兰州段水质持续改善,今年前5个月,兰州段出境断面青城桥水质综合评价为Ⅰ类。

  一河之治,与流域之治密切相关。“兰州市与海东、西宁、武威、白银、临夏州等上下游城市签订联防联控协议。”王立吉说,同时与白银市、临夏州签订了两轮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形成了流域联防联治合力。

  “兰州坚决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责任。”王立吉说,通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污染联防联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措施,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连续6年稳定达到Ⅱ类,确保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强制审核,在线监测,确保外排废水100%达标

  5月29日,在兰州石化公司聚烯烃一部,新建的丙烯腈焚烧炉正在进行开工试生产。该装置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以焚烧的方式对丙烯腈装置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每小时可无害化处理16吨废水。

  地处黄河兰州段上游的兰州石化公司,是一家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企业。“十三五”以来,该公司累计投资14.99亿元,建设环保达标升级和隐患治理项目100多项。2022年,兰州石化COD(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与“十三五”初相比,分别下降45.3%、87.58%、96.14%。

  兰州是沿黄地区较大的工业基地,生态屏障地位十分突出,环境污染治理责任重大。

  “严控严管新增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企业。”王立吉介绍,兰州对重点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特别是针对钢铁及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完成全市30万千瓦以上13台11535蒸吨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榆钢公司、兰鑫钢铁两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同时,兰州施行严格的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对辖区内19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审核面涉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危废治理、无机盐制造等众多行业,并同步对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建材制造、化工、热力供应等行业的29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验收,坚决遏制工业污染。

  “我们不断织密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在废水外排口、重点废气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在厂界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政府环保部门、中国石油总部监控平台联网,实现24小时监测监管。”兰州石化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张学智说,尤其是加强智慧监管能力建设,建立了污水预警及三级管控机制,针对炼油、化工、催化剂污水外排口主要污染物浓度加设预警指标,一旦来水浓度触发预警值,管理人员手机上就会有短信提示,方便管理人员抢时间处置异常情况,确保外排废水100%达标排放。”

  这些监测数据,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能实时呈现。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介绍,借助重点排污单位基础数据库与自动监控系统,全市12家污水处理厂、34家废水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数据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同时通知市局相关科室、县区分局以及涉事企业。”

  截至目前,兰州上线300多台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对全市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同步上传市级、省级监控平台,实现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弥补了人力不足造成监管盲区的短板。不仅如此,结合国家精准治污、科技治污要求,兰州市率先启动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项目,将在兰州段增设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50余套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升级改造原有监控平台,开发流域水质管控模块,项目将于2024年建成,届时通过数字技术可实现对黄河兰州段干支流重点断面、重要汇入点的网格化精准科学管控。

  涵养水源,环保优先,生态产业集聚

  薄如蝉翼的铜箔,厚度大约只有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5。在经济增速连续6年领跑国家级新区的兰州新区,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从落地到开工建设,再到首条生产线投产出箔,相比行业同类项目生产建设周期整整缩短12个月。“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超180亿元,将助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铜箔材料生产基地。”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企业在印尼的项目已经落地,欧美基地正在论证,未来可形成40万吨产能规划,兰州将成为海亮新能源材料的全球总部。

  总投资53亿元的兰州宏彬电池石墨化项目正式投产,宝武碳业、东方希望、道氏技术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快速建设或进入试生产阶段,氢能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临空经济产业园等加快建设……近年来,兰州新区紧抓生态产业,在绿色发展中崛起。

  “兰州新区引进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总顾问张有贤说,兰州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园,短短4年间,引进项目200余个、总投资超600亿元、落地产品超1000种,全力打造国家最高安全环保标准的化工园区。

  傍晚,漫步于兰州新区栖霞湖公园,绿水红花,波光粼粼。步行道上,不时传来孩童嬉闹的声音;湖边亭下,老人们围坐一起聊天说笑。这座“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城市花园,在改造前是一片盐碱滩。

  “历时5年,我们通过生态修复、空闲地复绿和城区公园水系建设,让绿化管护面积增加了10倍!”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石彦杰说,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湿地水质极大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已经记录到的植物有127种,动物98种,其中鸟类70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逐步恢复。

  自建设之初,兰州新区紧盯建设生态文明区、构筑兰州北部生态屏障的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创新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获批国家级新区10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2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6%。建成高效节水、生态兼顾的高标准农田7万亩,实施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了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

  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兰州市、兰州新区系统开展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规划研究,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承载千万人口、万亿级GDP城市提供空间。

  “在兰州新区及周边低丘峁梁地带开展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对更高质量修复和保护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祁连山生态环境具有支撑作用。”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拓展了生态、农业、城镇“三个空间”,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记者手记:绿色是发展底色

  “黄河水,一年更比一年清。”过去10年,兰州市民目睹了身边的变化。这背后,是当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兰州在科学谋划中健全体制机制,在统筹兼顾中提升综合效益,推动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兰州蓝”到“黄河清”,绿色越来越成为兰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