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文化旅游

【甘快看】一个文旅厅长的走红,带来了什么启示?

23-07-23 22:55 来源:视听甘肃 编辑:何星丑

  8.6亿次播放量、社交平台多次登上热搜……7月上旬,俞敏洪率领团队,到甘肃进行了一场文旅直播。

  甘肃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多次出镜,与董宇辉等主播一起谈历史、讲文化,因博学、谦逊、风趣的形象迅速在网络“圈粉”,赢得网友广泛好评。有网友称:“何厅长讲甘肃文化,把董宇辉主播变成了‘副播’”。

  一段时间以来,文旅官员通过网络“出圈”并非新鲜事。除了躬身入局,不少地方为了旅游推介,也纷纷打出特色牌,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文旅产业的繁荣,并不止于热度,产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交通、餐饮、配套服务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热度之后,能留住“流量”才是正经事。

  一个文旅厅长的走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何效祖(中)与俞敏洪、董宇辉聊甘肃的历史文化 图片截取自直播

  文旅官员们为何躬身入局?

  “霍去病杀伐果决、功盖西陲,闪电奔袭,分割合围,打败匈奴,随后才有了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有了两关、有了敦煌。”

  “汉代长城是一层芦苇一层沙建成,而明代长城是全部是黄土夯筑的。”

  “山南水北为阳,阳关就在山的南侧,因此得名;玉门关得名于是最早的玉石之路,昆仑山的美玉从这里进入中原。”

  ……

  7月上旬,在为期五天的甘肃专场直播活动中,“东方甄选”走遍兰州及河西走廊21个景区和文化场馆,何效祖几次出镜,与俞敏洪、董宇辉对谈文化及历史。

  凭借丰富的知识积淀和细致讲解,他在直播中的表现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热情、博学、多才”——网友们如是评价。

  面对纷至沓来的点赞,何效祖独家回应潮新闻称,“走红”并非自己的初衷,未来更不打算走“网红”路线。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通过直播‘走红’,这次俞敏洪团队来给甘肃做文旅推广,我们主要是做好保障工作。直播中需要我说两句,我就讲了一点,只希望甘肃能得到网友们的喜欢,吸引更多的网友过来旅游。”

  甘肃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盛夏风光 图片来自甘肃发布

  何效祖认为,此次得到网友们的喜爱,除了得益于新媒体传播和自己文旅官员的身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甘肃本身的魅力。不管是河西走廊、祁连山脉,还是“丝绸之路”、敦煌壁画等,都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特征,这种吸引力存在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沧桑中,留存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中,蕴含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里,也体现在敦煌壁画的飘逸与灵动中,当人们置身于甘肃,更能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悠远、辽阔。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文旅官员躬身入局,在网络“出圈”已不是新鲜事。例如,新疆沙雅县文旅局局长热娜古丽在胡杨树下翩翩起舞;四川省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在茶马古道拍摄的变装视频,发布两日内就阅读量近8000万;在零下20℃天气下,黑龙江省塔河县文旅局局长都波身着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演绎“森林的主人”;湖北省随州市文旅局局长解伟在银杏树下扮演侠客,被网友吐槽“丑出圈”……

  无论是因何“走红”,效果好不好,网友是否买账,只有实际情况说了算。有的地方的确靠着文旅官员“出圈”,吸引了游客。例如,当地数据显示,塔河县文旅局局长走红后一个月,塔河整体旅游预订量环比增长66%。不过,也有地方文旅官员努力成为“网红”,却并没有换来多少流量和红利,白白浪费了资源和时间。

  “好酒也怕巷子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小荣认为,文旅官员下场吆喝,直面客群,是一种“信誉背书”,“一方面,这反映了一些地方积极回应‘网络化消费’发展趋势,在塑造地方文旅品牌人设方面积极作为;另一方面,虽然大声吆喝、持续营销很重要,但练好内功才能赢得游客口碑,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好资源、好产品才能有好发展。”

  敦煌莫高窟资料图 图片来自莫高窟官网

  “网红”目的地因何而火?

  拼创意、拼演技、拼文化,除了文旅官员们的花式“出圈”,今年来,不少地方因地制宜,打出旅游特色品牌,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目的地。

  上半年,山东淄博因为烧烤大热,“进淄赶烤”成为热词,趁热开店的生意人源源不断。“五一”期间,淄博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上涨865%,增幅位居山东第一。假期首日,淄博浅海美食城的烧烤热门区里,一条小街涌入了近4.5万人次游客。

  贵州“村BA”现场图 图片来自新华社

  今年3月,贵州“村BA”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激情开赛。大赛凭借热烈的氛围、十足的“村味”,引来各地的游客围观,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球赛。赛事期间,全县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

  此外,安徽省蚌埠市作为电视剧《长月烬明》取景地受到网友追捧;浙江省衢州市,则开始打造年轻人喜欢的“演唱会之城”;近日,石家庄也喊出“打造中国‘摇滚之城’”的口号……放眼全国,各地轮番出招,风景轮番呈现,有网友表示,“今年旅游都不知道该去哪了。”

  孙小荣认为,这些城市的火得益于新客群在发现新消费,新媒体在重塑新市场,“这是游客们对于专属于地方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场景的追捧,也体现了当前文旅消费更加倾向于因游客自发的趣味和选择而产生。”

  热度,是我国文旅业全面升温、强劲复苏的体现。根据文化和旅游部7月13日公布的上半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文旅行业呈现稳定向好的趋势。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看风景、品美食等传统旅游方式,文化体验备受人们青睐。例如,杭州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7月20日,当记者点开预约页面,未来三天均显示约满无票。

  再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暑期以来,甘肃旅游市场迅速增长,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比如莫高窟常规门票已经预约到一个月后,所以游客到敦煌前需要预约应急票作为补充;“东方甄选”直播后,甘肃省博物馆日均游客量从1万多人次增加到3万多人次。

  孙小荣认为,随着旅游经历和阅历的丰富,人们追求更具“文化感”的体验是一种必然,这样可以从人文历史中去理解一片土地,获得更加独特的感受。

  “人们倾向文化游,是一种好现象。”在何效祖眼中,游客对文博的向往背后,是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扎根,以及人们对于提升自我文化层次的需要和追求。

  文旅“流量”如何变为“留量”?

  网络的加持,促进了文旅的火热。而文旅的火热,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但火热背后需看到,“流量”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去掉滤镜的真实色彩。大量关注之下,景区拥堵、门票涨价、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更加容易显现。要承载住巨大的“流量”,满足激增游客的吃、住、行,“买家秀”和“卖家秀”是否一致,基础设施是否能跟上,服务质量是否过关,都是不小的挑战。

  同时,旅游市场复苏背景下,一些不和谐的旅游现象时有发生,“女子跟团旅游车上睡觉被叫停”“导游被举报辱骂游客”等个体事件不仅让游客体验感大打折扣,经互联网放大后,也严重影响了旅游城市的品牌和形象。如何应对和处理相关事件,也考验着地方的决心与智慧。

  还需看到,“流量”总有起伏,热点都有周期。上个世纪,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提出,“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但15分钟的曝光度,对一个文旅城市而言远远不够。眼下,因《舌尖上的中国》而走红的章丘铁锅不再一锅难求;西安“不倒翁小姐姐”走下霸榜的头条;淄博烧烤的热度也在回归常态……如何把“流量”变为“留量”,是出给各个旅游目的地的课题。

  对此,何效祖的思考是,着眼长远,走可持续之路,才能做出更大文章。

  以甘肃为例,在何效祖看来,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是其中重要一环。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在这里诞生,霍去病在这里打败过匈奴,张骞从这里出使西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甘肃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底气,“要吸引游客,可以把厚重的历史讲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演绎成舞台作品,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何效祖介绍,“比如,针对导游、讲解人员、饭店服务人员、汽车驾驶人员,当地会进行长期性培训;针对旅行社、景区、宾馆等,设置了专门人员负责质量监督;对于游客的投诉及意见,相关部门也会第一时间处理……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游客来甘肃住得舒服、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通过提升改造,杭州的油库变公园。图片来自杭州运河发布

  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提升更需要着眼细节,持之以恒。美化道路、修复老屋、增加绿化……2021年以来,浙江在全域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以不搞大拆大建为前提,从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不断提升游客体验。

  要把“流量”变为“留量”,孙小荣认为,可以从吸客、待客和留客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吸客要素主要考虑的是独特场景,要让游客感觉‘来有所期’。待客要素即游客到来之后的空间承载力和接待力,比如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优化,要让游客感觉‘来有所值’。留客要素主要是增加‘二消’(二次消费)业态和产品的趣味性、多元性和丰富性,要让游客感觉‘超有所值’。”

  “文旅是一项综合业态,官员下场、优质单品或许可引发‘流量’,但流量只是一种手段,绝非目的,能否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最终考量的还是一个目的地的综合供给和服务能力。” 孙小荣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