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民勤村民杨在海:我种的茴香卖到了欧盟

23-07-19 16:4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今年的茴香长势好得很呢,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割了。”民勤村民杨在海看着60多亩茴香地,嘴角上扬,眼睛眯成了一道缝,情不自禁地展望着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

  “我种了大半辈子茴香了”

  7月,甘肃民勤县东润村的万亩茴香正值花期,一眼望不到边的茴香正在怒放,散发着特有的芳香。镶嵌在枝头之上的伞状茴香黄花,随风逐浪,好似黄色火焰。

  清晨,杨在海早早地来到茴香地里,走进齐腰的茴香花海,挽起袖子,弯下腰,捧起茴香花,仔细查看每一株的长势。

  杨在海,戴着一副宽边黑框眼镜,眼神中透露出民勤人特有的坚毅和智慧;头顶一款略微发黄的女士凉帽,据说是他妻子经常戴着的;身着藏青色衬衣和黑色工装裤,上面星星点点沾了不少泥巴。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人,杨在海与沙地相伴了半辈子,常年劳作,即使年逾花甲,依然身板挺拔、硬朗,就像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白杨树。只有古铜色脸上深深的皱纹和粗糙手指上厚厚的老茧才真实地暴露了他的年龄。

杨在海正在查看今年的茴香长势 魏周琴/摄

  杨在海是民勤县东润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年轻时当过村里的民办教师,担任过村支部书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书记”。30年前,他便带头从事茴香种植工作,一种就是半辈子。

  “我们村里50岁左右的人可以算是年轻人。”东润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胜元抿了抿嘴,微叹了一口气。在他看来,杨在海算是村里种植茴香的主力之一。近几年,由于人口流失较为严重,杨在海流转承包了三家的土地,和老伴一起种植了60余亩的茴香。

  “茴香是村里的支柱产业”

  民勤茴香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茴香的价格是一斤五六毛钱。”杨在海回忆道。多年的种植历史让当地村民积攒了丰富的茴香种植经验,创造了“膜下滴灌鼎力”技术和“一膜多用”的种植模式,生产的茴香鲜亮饱满、芳香浓郁,深受国内外各大药厂和调味品生产企业的青睐。

  2019年,民勤茴香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之后更是成功认证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茴香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茴香的价格,也从80年代的每斤五六毛钱,涨到了每斤六七块钱。而这一切,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杨在海介绍茴香草墩 魏周琴/摄

  “我们政府相当支持茴香种植,给了我巨大的帮扶。”杨在海动容地说,政府从2021年开始就打造了万亩优质出口茴香基地,而东润村就是核心种植区。近年来,政府对于路、水、地的投资较大,每年按照每亩地100块钱的标准对茴香种植户进行补助。群众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茴香种植中尝到了甜头。

  民勤茴香的名声大噪,还离不开当地企业的鼎力支持。杨在海提到:“我们村上的农户已经跟公司签订了六七年的合同了。茴香的经济效益较好,每斤能比市场价高个四五毛钱。”当地企业爱农助农,在农户“种·收·销”中,做了大量帮扶工作。

  杨在海说:“他们每年能给我们培训三到五次,昨天还在地里指导呢。”

  当被问及自己亲手种植的茴香卖往何处时,杨在海骄傲地说:“我们这里的茴香没有农药残留,是有机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能卖到欧盟哩。”

  “茴香秸秆和肉羊也能卖钱”

  这几年,茴香的价格较为可观。通过卖订单茴香,杨在海一年就能有十四五万元的收入,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杨在海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翻了身。

  除了卖茴香,当地政府还鼓励村民尝试“茴香秸秆+特色养殖”生态农业发展方式。

  茴香茎秆,是发展养殖业的上好饲料,而养殖业所产生的牛羊粪等肥料,又使得土壤更加肥沃。东湖镇支持村民“户户种茴香,家家养肉羊”,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群众多元增收。

杨在海带我们走向他的羊圈 谢菲/摄

  “茴香全身都是宝,都能卖钱。”杨在海笑着说:“茴香籽能卖上好价钱,茴香秸秆和肉羊是我的另外一部分收入。”每年秋天,当地村民就把部分茴香秸秆打成墩,经过粉碎,一部分装袋出售,另一部分拿回家喂羊。

  “用茴香秸秆喂出的肉羊,吃起来香,还没有膻味。”他抄起铁锹,把茴香草粉倒进喂羊的小篮子。看着白白胖胖的羊羔,杨在海兴奋地说道,“我种了60亩茴香地,养了40只肉羊。去年,通过卖茴香、茴香秸秆和一部分肉羊,我一共挣了十五六万哩。”他发出爽朗地笑声,难掩内心的喜悦。

  “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这几年,当地的茴香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村民们的钱袋子一点一点鼓了起来,可支配收入明显多了起来。挣了钱的杨在海把两个儿子供上了大学,大儿子还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杨在海说:“去年冬天,小儿子领回来一个浙江媳妇。”所以,他把旧房子重新粉刷了一下,又盖了几间新房,重新布置了家具,到处张贴了喜字。

  眼下,杨在海的房间里还保留着儿子结婚的喜庆氛围。

  “我的老伴儿坐飞机去山东看儿子和儿媳妇了,过一阵子,就该回来了。”他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小儿子的结婚照片,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思念。

  杨在海期待老伴儿早日探亲归来,更期待与老伴儿一起乔迁新居,迎接丰收。

  如今的民勤县,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实施了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工程。东润村的搬迁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预计9月就能实现入住。杨在海就是本村搬迁项目的质量监督员。

  杨在海经常去查看工程进度,提出新房建设建议。

  他由衷地赞叹:“新房子质量很高。那里环境优美,有地暖,有上下水,对我们岁数大的人来说十分便利。”

  (作者魏周琴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周兆瑜、谭泽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