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见证·韶华|会宁“巧媳妇”与她的小杂粮
大家来到了“见证·韶华——文化茅台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会宁县。车子在梁堡村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着,王华一路上都在兴奋给大家介绍车窗两边的谷子,那是合作社今年新种植的,长势喜人。望着那半人高谷子,王华欣慰地露出了微笑。
一路上,她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每一块地种的是什么,长势如何,什么时节最好看。“绿色的是谷子,空白的是刚播种的甜荞,玉米在这座山后的山头,黄色的那几块是农户自己种的胡麻。”好像这些作物都是她的宝贝一样,如数家珍。
王华是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8年,她返乡创业,成立了这个合作社。附近村子的村民们通过合作社,学习种植方式,签订产购合同等,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村民们都亲切地称王华为“巧媳妇”。
“巧媳妇”的致富路
“王总人麻利得很,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巧媳妇’。我在咱们合作社干了三年了,老伴在家里放几个羊,地也有时间种,我们一个月还能给孩子存点娶媳妇的钱。”合作社的女工曲雄玲笑着评价王华。
不仅曲雄玲一个人,整个合作社的员工都对王华有着极高的评价,他们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容,很明显能看出来,他们对这位“巧媳妇”由衷地敬佩和赞叹。
王华是会宁县高陵村人,早先在兰州市区打过工,婚后回到老家,为了照顾儿子,同时贴补家用,她跟着亲戚做起了小杂粮的生意,心思灵巧的她很快看到了小杂粮的市场前景,慢慢地开始尝试自己做良谷米的小范围经营。
“一开始只有一台碾米机,后来一台碾米机不够用了,地方也太小,我就搬到了梁堡村”。生意越来越好,王华和丈夫攒下的十万块钱在梁堡村办起了合作社。种地、收储、加工、包装、销售、送货,许多之前不熟悉的工作,王华都自己摸索着干。“有些事很顺利,有些事却会屡屡碰壁,这一路走来,也挺艰辛的。”王华回忆起创业之路时这样说道。
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这里的山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十分适宜种植小杂粮。通过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托管代种等方式,今年该合作社一共自种了1000亩谷子、1000亩玉米和2000亩荞麦,通过订单种植了2.6万亩各类小杂粮。王华下功夫开辟种植基地,就连上山的这条路,也是王华当初为了解决播种机和其他大型农机具难以上山的问题,在资金紧张时咬牙购入了一台8万块的压路铲车修的。
如今的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着会宁县40多家超市的商品,通过电商等渠道,产品已经远销天津等地。种植基地和工厂吸纳了脱贫户202人,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户积极发展小杂粮种植。
“我在保证质量上下了很多功夫,只有把质量做好了,才能做大做强”。王华站在最高的一块地边上,看着漫山的梯田,眼里闪着光芒。
“她说干,就是干”
相比于王华的侃侃而谈,她的爱人何耀忠显得不善言辞,一路上他只是默默地在一旁开着车。这是我们与他的第二次见面。初见时,他跟在我们一行人的身后,而在前引导接待的是合作社的办公室主任,一名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和他谈及王华的爱人时,他向后指了指说:“这位就是王总的爱人。”一个中年男人,站在屋檐下微笑着看我们,透露着西北人特有的淳朴。何耀忠大概没想到我们会寻找他,愣了愣才赶紧上前。与他攀谈良久,发现虽然他不曾在合作社和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只是休假时来给妻子帮忙,但却对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能信手拈来。
打开他的微信朋友圈,满满都是为妻子做的宣传。有自己拍的视频和照片,有转发的相关资讯和文章,就连朋友圈背景也是合作社的荞麦红时的航拍动图,他甚至把自己的微信名也加上了妻子的小杂粮品牌:“甜聚缘~何耀忠”。大家来的时候王华正准备搭送货的车去县城的销售点。“他在的时候我就轻松很多,他不在我就得自己天天上山,哪里有时间穿裙子呀”。王华看向丈夫,眼里尽是甜蜜。
夫妇俩虽然是同村人,初次相识却是王华在兰州打工的时候。“我只记得曾经见过她,小小的,很好看,后来遇见,就在一起了”。说这话时,他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当好奇地问他当初有没有反对过妻子创业,他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她说干,就是干。我在外面赚钱,赚了就给她,让她创业”。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示范基地的牌子前定格了这对幸福夫妻的影像,照片里的他们笑的朴实又纯真,身后是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而满山遍野的希望,正在等待发芽。
“一起把日子过到前头去”
王华说,她最喜欢上山,看着这些谷子、玉米一天天长大,看着荞麦花从粉色变成红色,再变得紫红。“我甚至觉得它们就像我的孩子,长得好我就开心,长得不好我就揪心。”她走在玉米地里,像抚摸稚子一般,手掌轻轻掠过玉米的茎叶。此刻的她很美,忍不住按动快门,她略显腼腆地说自己不上相。何耀忠站在不远处,看着妻子和大片的绿色,难掩幸福的笑容。
开着播种机的老师傅见到王华夫妇来了,停了车一跃而下,点起了一根烟,站在地头和王华聊起了播种的情况。这位老师傅是个传奇的人,掌握着所有农机具的使用技术,王华慕名从一百多公里之外的白草塬镇把他请过来。因为老师傅自己家里也种着30多亩的玉米,还供养着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哥哥,因此他只有播种的时节才会来。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在他眼里,似乎没有“王总”,只有交流播种心得的“乡亲”。这也是王华夫妇的魅力所在,任何人见到他们,都感觉到舒心和随和。
一只荞蜂落在王华的手指上,久久不肯离去。我也把自己的手指搭上去,试图把这只荞蜂引到自己手上来。神奇的是它却不肯上来,一个劲地躲开我,紧紧地扒在王华手上。“我们很喜欢荞蜂的,你知道它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今年的荞麦,一定能丰收。”王华看着播种机在地里卷起的滚滚尘烟,高兴地说着。
看完了播种,王华带着大家爬到了制高点。“你看今年的谷子长得多好啊,其实这种成就感带给我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赚钱,一个人赚钱了不够好,我想带着农户们一起赚钱,一起把日子过到前头去!”
说这话时,她的身上有一股灵动而坚定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感染了我,这让我想到母亲,想到故乡,和月光。落笔时,我挑出了好看的照片发给她,她拿着一束荞麦花,站在黄土地上,笑得灿烂。我们约定,荞麦红时,再相见。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魏榕 韩宇
- 2023-07-10泾川:抢墒复种全力守护百姓“粮袋子”
- 2023-07-10两当西坡镇:生态鸡养殖模式多 产业链延伸效益好
- 2023-07-10庄浪石桥村:端稳“生态碗” 吃好“旅游饭”
- 2023-07-10金塔:村集体经济“结硕果”乡村振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