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庆阳环县:探村社“统分”结合最佳点 助现代农业蝶变扬风帆

23-07-10 18:36 来源:中新网甘肃 编辑:张玉芳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0日电 (李文 侯琼 鹿铭)小暑前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小麦正抢黄天全面收割。曲子镇西沟村,与往年不同,连片大块麦田,收割、运输、晾晒、包装、入库、分配,均由村集体先“统”,收入、利润再由村集体“分”到户;零星小块麦田,实行分散经营,农户自行收割、归仓。

  “统”与“分”的结合,在转变与不变中。不变的是承包权,转变的是经营权,改变的是生产经营模式和群众经营观念。“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抱团发展才能共同富裕。”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这样认为,也带领全村群众这样蹚路。

  “村社合一”引领产业兴村

  环县作为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革命老区,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县,西沟村也不例外,群众依靠单家独户小农经济过日子。

  如何“抱团”共同富裕?西沟村在羊产业上大胆实践,创出了“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村社合一”模式,为环县羊产业全链条、分车间全面提升,创出了示范和样板。

  全村7个养殖合作社、1个草产业合作社和1个全日粮饲料加工合作社全部加入合作社联合社,动员全村近千名种植户和养殖户就近加入合作社。

  刘小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联合社理事长,其他村干部担任联合会监事长。“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形成了“户户入社、村村建社、九社合一”村级经济合作组织。

  在联合社下属的9个成员社,设立了党小组,发展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成为党员,培养党员成为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真正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把党员凝聚在了产业链上。

  在羊产业的带动下,西沟村年羊只饲养量近7万只,全村70%的农户从事羊产业,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到1.68万元。

  “党员做示范,我们跟上干。”村民骆俊发说,村上把啥都想到了,家家户户都能照顾到,也不用我们操心销路和价钱的事。

  在羊产业中,西沟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全村村民都捆绑在了产业链上,共同获利,走出了比单家独户经营翻倍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

  四五年前,骆俊发还是一个在外出苦力的务工者,在村上引领科学化羊产业发展时,他起初还在观望,可看到全村大多数群众都跟着走,自己就再也没有犹豫,三年时间羊只饲养量翻了两番,还出栏了几百只羔羊。

  “没有村党支部的引领不行,村上的联合社与村‘两委’不是一班人马也不行。”骆俊发认为,“把思路、落实、监督、服务等融为一体了,干起来就会拧成一股绳,落实到位了,群众也就得实惠了。”

  统分结合构建联合体

  更好地增收,是群众的共同期盼。山区村发展现代农业是难点,却又是不得不蹚的新路。

  如何在持续提升羊产业的同时,更好地解放群众劳动力,提升共同富裕质量和内涵,西沟村在传统经营模式上“破局”。

  “梯田面积小、条块窄、机械化难度大、一家一户地块分布零散,如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民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非常期待。

  将原来的耕地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进行登记;召开群众大会,一事一议进行商讨;争取项目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里的坟地等进行搬迁……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原来一块两三亩的耕地整合后变为十多亩,田间道路修好了,蓄水灌溉池配套建设了,耕作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来十来亩地得一个劳动力,现在一二百亩地一个劳动力还很轻松。”村民刘明辉赞叹:“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生产方式的全面改进,传统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必须改进。”

  干部相信群众,群众信任干部,再难的事也能办成,再棘手的问题也能解决。“去年修高标准农田,村上召开群众大会一说,群众就积极支持。”村民刘富红赞叹。

  “要打破地界,这样才能修得更宽展,便于机械化耕作和管理。”

  “还是单家独户分到户,势必会小麦一行,玉米一行,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也就失去了高标准农田的优势。”

  ……

  多次商讨,形成最终意见——打破土地承包界限,土地承包权不变,将原来的耕地依据《土地承包经营证书》进行登记,以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利益由村集体和群众共享,风险由村联合社承担;同时,根据部分群众意愿,对零散地块由群众具体经营。

  西沟村近两万亩耕地,零散分布在40多个山头、山坡上。2022年,新修高标准农田试点1800多亩,并配套了蓄水灌溉池、田间道路。“单家独户,小打小闹,自给自足可以,要想走现代化,耕地条件就要小变大、经营方式就要‘单变合’。”村民刘明辉深有感触。

  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管理等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来对比传统小农耕作方式,让群众真切体验省心和实惠。

  这种模式是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能的,刘小兵算了一笔账:“农户自己耕作,每亩耕地50元,播种30元,收割60元,很多农机服务队还不愿意干;而我们规模种植后,很多农机服务队提前联系和我们签合同,上门服务,价格均能低一半,比如这次收小麦每亩36元。”

  “农户自己耕种,技术层次不齐,比如春季的‘一喷三防’就很难落实到位;这次规模化后,我们春季进行了两次喷药喷肥,保证了冬小麦的丰收。”

  “农户不直接经营土地,可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其它经营或劳务。”

  “村联合社生产经营产生的效益,经过核算后,将给农户按照耕地数量进行首次分红;如果生产的产品能进行二次创收,将对农户进行二次分红。”

  ……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今年,西沟村联合社种植的1800多亩小麦,春季干旱时,有效进行浇水;遇到病虫害时,进行了两次喷药,灌浆时,又喷洒了叶面肥。“把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做到位了,一些农户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也能挽回传统农业的部分损失。”西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建国表示,“今年就有个别农户因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冻灾之后措施不到位,导致整个小麦翻耕的现象。”

  经过四五天收割后的初步测算,刘小兵的心里也初步有了底,“按照今年的产量,农户一亩可以分到近200斤小麦;如果能将这些小麦作为籽种全部销售,也能赚一点利润,可以对农户进行二次分红。”

  以地为“媒”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到村集体规模经营,不但激发了生产活力,也凝聚了人心,热心集体事业的人多了,义务劳动的觉悟高了。

  在这次夏收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机械作业,晾晒、清杂、装袋、码放等工作,需要劳力。“这也是西沟村群众义务进行的。”刘小兵说:“需要多少劳动力,微信群里一吆喝,来的群众只多不少。”

  近年来,西沟村每年进行义务植树,每次义务劳动力超过300人次;每次村内公益事业,群众都踊跃参与。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干,农村工作最关键的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大家的事大家干,群众不支持,啥事都干不好。”刘小兵深有感触地说:“要让群众得到实惠,群众才能信任你。”

  十多年来,西沟村党支部,组织和发动群众,给全村办了件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好事,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说起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村民曹平如数家珍:原来的每个山头都是土路,群众出不去、进不来,十多年全村组组通硬化路;原来仅有照明电,如今动力电全部入户;原来大多收入靠务工,现在很多群众返乡养羊,跟着支部发展产业……

  多项实事落地后,群众相信了党支部,一心跟着支部走。在今年探索的部分耕地集体经营模式,种植小麦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该村又同步探索更好的增收渠道。“利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试点种植了近100亩设施辣椒和100亩晚熟西瓜,通过农户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服务,更好地增加群众收入。”

  西沟村的这一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刘明辉家的两棚辣椒已经上市,“按采摘两个月,每天采摘100斤算,就能收入过万元。”刘明辉喜笑颜开,“党支部一心带我们致富,我们脚踏实地跟着干,就一定能有好收入。”

  夏日炎炎,致富正欢。在西沟村,一场现代农业的变革正在悄然推进,润泽家家户户。

  记者短评:

  乡村振兴亟需现代农业破局

  同样的夏收,不一样的故事。曲子西沟的冬小麦收割,让村集体和个人实现了双丰收。支撑这种新生活力的是村级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原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在干旱的山沟里,只有提高农田标准化程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全民参与的农业社会化生产,才能更好地提升农业机械化和生产规模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新科技,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效率,也才能形成品质优、品牌靓的优质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不变土地农民权属的基础上,灵活改变土地经营权,探索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当下发展现代农业的“破局”之策。西沟村在探索中,以村社合一、统分结合的新思路,灵活处理各种改革中的问题,以实打实的降本增效措施,让农户在家门口见证改革土地经营改革“实验田”,聚起了民心,也初步趟开了路子。

  土地经营能合则合,能单则单。实行集中统一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科学管理,利益共享,是山区农业依靠产业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西沟村,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