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最强大脑” 助力县域发展——和政县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建设
原标题:汇聚“最强大脑” 助力县域发展
——和政县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建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通讯员 刘刚林 马龙
和政是“古动物的伊甸园”,孕育了距今3000万年至100多万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如同一座丰富的古动物化石宝库;和政是“双低油菜之乡”,每年六月至七月,这里15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像徐徐展开的金色画卷……
6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占祥专家工作站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揭牌,这是继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在和政县三合镇建立油菜产学研基地后,又一位院士在和政建立工作站。
从两位院士首次踏进和政开展科研工作,到产学研用成效斐然,这是一条“智汇”和政的引才之路;从成立院士科研基地,到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这是一条“智行”致远的合作发展之路。
邱占祥:共同守护宝贵的财富
和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历经板块裂解、造山运动、海洋变迁的地质作用,拥有从晚渐新世一直到早更新世的完整连续地层,有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四个亚洲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
196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邱占祥和技工李功卓第一次来到和政,收集到了犀类的牙齿化石。通过走访、询问,他强烈地意识到,这里的发现不同寻常。
此后十多年间,在邱占祥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国内外专家纷纷到和政,对化石进行调查、研究,让沉睡临夏地下数千万年的古生物化石得到保护。
2003年,在邱占祥的主持下,和政县以征集到的第一批1055件化石为基础,建设了我国唯一一座晚新生代古脊椎古哺乳动物化石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所负责博物馆展品的选择、制备和布展,邱占祥从头到尾参与了这项工作。
同时,邱占祥院士在和政县潜心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揭开地球变迁、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形成的神秘面纱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已先后建成一、二、三号馆三个独立建筑,馆藏近4万件化石标本,分属3纲17目250多个属种,占据了十项世界之最。
古生物化石从深埋地下到走进大众视野,离不开邱占祥院士的辛勤付出。邱占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揭牌,标志着和政古生物化石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占领了科技高地,国内古生物界顶尖团队在助力和政化石文化产学研游深度融合上迈出了新步伐。
傅廷栋:让油菜花越开越美
与和政县结下深厚情缘的,还有被称为“中国杂交油菜之父”的傅廷栋院士。
每年六月至七月,和政县田畴之间的油菜花海,无边无际,在太子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恢宏壮观。
和政县的油菜花为什么开得这样壮美?
1972年,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雄性不育型油菜”类型后,开始在国内寻找双低杂交油菜夏季繁育研究基地。
“海拔2000米左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1998年,傅廷栋专家团队在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开辟了50亩油菜试验基地。
随后,他带着10多名科研人员吃住在石虎家村,一年、两年、三年……在和政县,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先后引进数十个双低杂交油菜组合,经过筛选,选育出适合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华协1号”,油菜亩产成倍增加。试验、繁殖的“华协1号”等国审品种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重点推广的优质油菜品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在阿根廷、蒙古国等国推广种植。
“原来的老油菜一亩只能产100斤,出油30斤,而且油质差。如今的杂交油菜能产500多斤,出油210斤,品质好。”和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道,和政县紧紧依托油菜科研基地,大力发展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助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增加了群众收益。
引进一位院士、带来一支创新团队、引领一个产业发展、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数十年来,和政县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集聚了一批“最强大脑”,打造了创新创造的舞台、成果转化的平台、科学普及的讲台,对和政县乃至临夏州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2023-07-03中欧班列“天马号”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 2023-07-03省属企业签约56个先进装备制造项目
- 2023-07-03首届甘肃省企业科技创新大赛在兰开赛
- 2023-07-03“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甘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