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人报甘头条 | 甘肃榆中:黄土旱塬上来了“洋学生”
原标题:人报甘头条 | 甘肃榆中:黄土旱塬上来了“洋学生”
曾经,黄土旱塬上因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等因素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如今,苦贫褪尽“甘”味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榆中县着力发展现代旱作农业,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手段,挖掘干旱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一幅幅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榆中大地徐徐展开。
百合种植、土地覆膜技术等优势特色农业项目发展逐渐成为了榆中县农业发展的名片,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学习。近日,榆中县金崖镇高沿坪社区就迎来了一批来自海外的“洋学生”。
丝路农业:“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的使者
来自肯尼亚JOMO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的威利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让在场的记者感到亲切又惊讶。在田地间、温室大棚里,他熟练地拔去杂草、观察农作物长势、记录实验数据。原来他来中国已经学习生活8年了,多年来他一直辗转于中国和肯尼亚,学习地膜技术。
“我主要是研究各种地膜,肯尼亚的土地与这里情况十分相似,自从2014年引进榆中金土地公司的农用地膜以来,肯尼亚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一名在中国学习的非洲人,把黄土旱塬上的中国技术带回肯尼亚,服务更多家乡人民,威利眼神里流露出更多的坚定。
工作之余,威利和同学一起走访农村,与许多农民成了朋友。“在农民家吃饭,他们教我用筷子、包饺子,很有趣!”威利说,每年放假回家,他的行李箱里总少不了“中国味”的小礼物。在威利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让越来越多的“洋学生”循着现代丝路而来,成为农业交流的使者。
生态农业:共走丝路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这批来自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洋学生”,他们将在黄土高原进行为期三年的大田种植试验和交流活动,将参与到当地的植被恢复工程、土壤修复、水土保持以及农村旅游等多个领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和土地规划利用情况。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也与榆中县金崖镇深度合作,立足资源特色,科学谋划布局,突出科技创新,共同开展农业种植技术、灌溉设施、农产品加工等旱地农业试验、科研,校地联合将走出一条发展绿色高效循环农业之路,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农业:“洋学生”在榆中学习种百合
近年来,榆中县围绕规模拓展、种业振兴、质量监管、品牌打造等有效措施,成功打造了两大百合产业基地,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兰州百合”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朝阳”产业。
在榆中县金崖镇高沿坪社区的百合组培实验室内,“洋学生”们全神贯注的观察着百合脱毒苗,他们没有见过百合,对百合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当农技中心的专家金军民向他们介绍百合是高品质的食材和药材,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时,“洋学生”也有了在自己的国家种百合的想法。
对于外籍学生来说,学习百合种植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兰州百合”这样的特色农业产业,也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与当地的百合种植专家进行互动和交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可以促进百合产业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增强国际社会对百合产业的认知和关注,为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人才:打好“人才牌”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既走出去,也请进来,利用外籍学生在榆中交流学习的契机,榆中县也积极盘活人才资源,搭建人才创新平台,拉开了推进人才工作的新序幕。
一方面,推动校地共建农业科研平台,凝练优势农业技术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孵化农业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请进来”充分利用外国人才资源为农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走出去”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乡土人才。
“土专家”“田秀才”“洋博士”等一大批农业人才活跃在榆中乡村一线。农技中心专家金军民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博士,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的农民推介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带领外籍学生主动融入榆中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和正在崛起的农业强县,榆中县正在向世界各地“洋学生”们集中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成果和文化魅力。越来越多的“洋学生”正来到榆中,学习分享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共同播撒希望的种子。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